中国的托育市场,近日正式迎来“大风过境”。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中专门提到:“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显而易见,在2019年“幼有所育”作为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内容,已经被国家被摆在了首要位置。一双无形的手,即将点燃一个新兴的市场。但站在“托育金矿”的门口向前望,很多从业者却仍然眉头深锁,直呼“前途未卜”。
一个新风口的渐行渐近
“推动托育的发展,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作为一种母职替代性公共服务,针对0-3岁儿童的幼儿托育近年来越来越火。全国政协委员王学坤在接受亿欧教育采访时就表示,现实与需求间的割裂,供需端的极不平衡,是催生这个市场的关键。
“由于中国家庭面临着女性发展意愿和生育意愿间难以平衡、隔代教育观念存在差异、保姆带孩存在安全隐忧等问题,社会对婴幼儿托育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婴幼儿照护都关系着每个家庭,不管是之前的一胎政策还是现在的二孩政策,只要生小孩,就存在照护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现行的产假制度不能保证家长可以照护婴幼儿到入托,政府也无法包办全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
一方面,自2015年以来,政府就出台了多个政策,缓解我国育儿成本过高的难题,提振生育率。站在新时代更宏观的背景下审视,托育服务可以看做是国家“育人革命”的延续。
另一方面,与海外情况对比来看,中国幼托的市场空间和机会仍然很大。有过多年留学海外经验,深耕幼托行业10年的婴幼儿发展专家、纽诺教育创始人兼CEO王荣辉向亿欧教育表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5个成员国中,约1/3的0~3岁婴幼儿受到不同形式的正式照料。法国、瑞典等地的入托率几乎高达50%,新加坡的近90%。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入托率仅有4%。”
“有需无供”的现实之外,是资本的跃跃欲试。不过政策的鼓励,资本的助力未必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布局托育,从入门到放弃
“很多人以为托育是没有壁垒的暴利行业,看到政策支持就进来,结果一进来钱就全赔没了,把钱全给了装修公司。”
基于市场需求和政策鼓励,近几年来,很多人瞄准了托育行业。但市场需求走在政策前面,必然会带来的问题是,在缺乏行业标准、缺少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大大小小的托幼机构良莠不齐、野蛮生长。
王荣辉向亿欧教育介绍,现阶段0-3岁幼儿托育服务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类是家庭式个体托管机构。这类机构规模很小,一般以看护幼儿为主。由于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且无证经营不合规的较多,机构是否能够很好履行托育服务的职能存有很大问号,且这种类型的机构在欧美国家比例已经开始下降。
第二类是托幼一体化机构。因为家长普遍对幼儿园托班或公立机构更信任,少数幼儿园如果招收托班、小小班,家长都会趋之若鹜。但这部分资源十分有限,只能够覆盖到极少数家庭。
第三类机构是专业的托育的机构,实行连锁化的经营与管理。这类机构政策监管相对容易,服务质量也更有保障。以纽诺教育为例,该机构主要布局在华南地区,目前虽仅有广佛深26家直营园区,但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型的直营连锁托育机构。在国外,这种专业类型的机构是大势所趋,拿美国托育巨头Bright Horizon来说,目前经营托儿所和早期教育中心数量已经达1082个。
第四类是早教机构兼收的少量托育班。虽然市场上早教机构众多,但是由于托育机构的服务内容与场地和早教机构的完全不同,与托幼早教所面临的客户需求、运营模式、盈利模型都是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很多这类机构是不达标的。
“蓝海市场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年龄层越小的教育服务,对细节的要求就会越高。托育涉及孩子的安全与保障,事实上是壁垒很高的行业。”
拿食品安全来说,纽诺教育采取“中央厨房”配餐制度,会由营养师提供菜单和食谱的搭配方案,并且交给经过评审选出的供应商配送,要求每次送餐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等餐车到了学校,纽诺还会进一步对食物进行验收和定期的抽查检测。
在品控上,纽诺教育除了通过巡店和抽查的手段来监管各个园区,园区还实行24小时监视器监控,这个监控不仅作为内部运营使用,还会开放给家长,用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实时动态。
最重要的区别是师资和课程。以纽诺教育为例,纽诺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学前教育、音乐和舞蹈等专业,超过60%的教师拥有本科文凭,全部拥有早教资格证。针对看护和教学岗位,纽诺还会提供基础的岗前培训和不定期的在职培训。在课程上,纽诺教育也是少数拥有育儿教育课程的开发、培训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的托育机构,其花费10年时间开发的婴幼儿在线专业课程,目前播放量已突破1000万。
师资、品控、监管,这些都是很多机构做不到,没做好的。所以资本的快速涌入可能会带来恶性结果,成了很多业内人士忧心的问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频出的学前教育新政,中国早幼教资本的内外压力不断加大。幼儿园上市之路基本被堵死后,一些关注学前教育的资本力量开始转向布局托育赛道,实行资本与风险的转移。如果经营不善的资本入驻,可能导致消费者不信任,直接带坏了整个行业的风评,要所有从业者来买单。”
比起资本的乱入,更让业内人士踌躇的是政策落地的脚步。
一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健全,目前幼儿托育服务缺乏规范管理和行业标准。虽然政府工作报告为托育市场的发展添了一把火,但现在出台的均为地方性政策,国家层面的政策推进需要各地的试点反馈,并且政策的磨合完善也需要时间。
二是大部分企业处在盈亏边缘,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先手围棋销售总监付立光就向亿欧教育表示,由于托育机构一般只能够辐射到周围两公里左右的距离,且一般和高利润的餐饮行业争夺商业用地,日常运营中的房租费用高昂,投资回报效率并不高,现在一些已经落地的地方文件,又对场地、硬件、装修、人员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托育行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
是否能直接提供一些基本物质保障和帮扶,对于成长期盈亏边缘的小企业非常重要。一位早幼教领域投资人直接向亿欧教育表示,由于现在整个行业现在比较初期和弱小的阶段,是否能在市场化的情况下,给予服务机构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决定了很多人在这个行业的去与留。
“一方面,没有监管细则的托育行业仿佛水中的浮萍。毕竟知道了标准,才有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在0-3岁托育服务体系中,政府既是运动员,也是教练员,同时还是裁判员。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力外,政府如何发挥出相应的角色作用,也还留有悬念。”
绕开行业的墙,如何前行?
在托育这个细分市场里,刚需、痛点、规模都有,如何抓住转瞬即逝的时间窗口快速成长,才是关键。
关键点一:找准托育市场用户需求
王荣辉向亿欧表示,要想从这个赛道跑出来,首先要找准这个细分领域的客户真实需求,核心在于为家长提供优选、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家长看重便捷,那托育园的选址就很重要。距离、环境缺一不可,所以一般纽诺教育将保育园建在大型社区、商业CBD和企业园区中,能让家长在上下班的过程中接送孩子。 又比如,很多消费者并不仅仅满足于1-3岁的婴幼儿托管,他们还需要休完产假到上幼儿园的托育服务,我们也在针对这些市场变化,调整发展战略。”
关键点二:师资培训是企业最重要的内功
托育行业说到底也是教育行业。行业发展的好坏与师资水平密切相关。
北京樂陪国际托育中心创始人兼CEO张弛提到,婴幼儿阶段家长的试错成本尤其高,但合格教师和看护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问题。“由于0-3岁儿童大多处于牙牙学语阶段不会表达,托育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会提出更大的要求,除了看护之外,老师还需要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情况开展课程,但目前优质师资严重不足。
现在很多托育机构的保育员,大多是普通的幼教从业者,培训七天到十五天左右就直接上岗。但专业的托育人员要求,甚至比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还要高。”
王荣辉也认可这种说法,在教育行业,越重视师资培训、保育培训的企业越能赢得口碑,从而赢得市场:“如果老师的工资压的极低,企业不能请到高素质的老师,教师也不能愉快地工作,最终伤害到小孩子。”王荣辉认为,不管是企业还是老师,都应该追求合理的利润,低价运营压低成本最终伤害的是消费者。而合理的利润却能让消费者得到好服务的同时,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
关键点三:建立用户信任与强势的品牌认知
虽然整个早托行业的发展前景尚未完全明朗,但多位业内人士和亿欧反映,早托卡位战已经打响,区域性龙头将在1—2年出现。
“通常行业*会迅速占领市场大部分份额,在用户中建立起强势的品牌认知,让后来者难以超越。特别在最近几年这么多起虐童事件发生以后,怎样让社会托育机构得到家长的信任,这点非常重要。近两年,随着政策不断深入和资本扶持,幼儿托育市场也开始走向更多元、规范的状态,新型多元化商业机构也已经纷纷进行了各种服务模式探索。对于这些头部机构而言,如何拓展服务、增加收入、提升坪效,弥补纯粹托育模式在收益上的瓶颈,成为赢得卡位战的关键要素。”
政策的逐渐落地,必将掀起了一场大洗牌浪潮。但亿欧教育相信,在法制完善的土壤上,唯有坚持价值的产出才会得到市场的回报。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市场参与者用真金白银选出的,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胜出的,而不是通过温室培养出来的。
结语
人们常常把一个初生的行业比作一颗萌芽的种子。当我们种下时,可能不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变成一棵大树,但我们知道,它终究有一天会为路人撑起一片碧荫。
3月1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了闭幕。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两会期间政策上的多方面回应,将有力推动托育市场快速成长期的到来,2019年,这个市场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开始。
虽然一定会有很多企业倒在黎明前的黑暗,外部压力也会给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那句话,教育行业不是逐利场,任何违背教育规律的热闹终究会归于沉寂,经历过政策带来的增长红利期,大浪淘沙,企业才会对市场更敬畏。
“所以我们始终相信,撑过了这个寒冬,便是春暖花开。”
21224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7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48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