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京东到底是家零售企业,还是家互联网公司?

短时间内京东仍然是一家重运营的零售企业,除金融业务之外,京东尚无轻运营业务形态出现,中长期来看,GMV对京东仍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金融若要做大就要摆脱零售的关系,这是接下来重点。

作为中国电商业的一大巨头,如何对京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直是舆论热衷讨论的话题,一部分认为这是一家以线上交易放大规模,尤其最近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对京东宜采取互联网企业的分析框架,保持乐观前景看待;而质疑者则认为,无论从资金流转还是变现方式,京东都是一家相对传统的零售企业,其定性应聚焦在“零售”领域。

2018年,外部市场环境下行压力加大,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短时间内可以借轻运营的高毛利,再加上对费用的严格控制(最近行业流传的裁人潮),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冲风险,但对于重运营的零售企业,低毛利和高运营费用可压缩空间较小,上升空间会有很大制约。

基于以上基本逻辑,我们结合京东2018年财报,用“定量”手段给京东进行“定性分析”。

开放平台放缓,自营是流量和金融生意

2018全年,京东总营收达到4620亿人民币,较上年增加27.5%,其中自营商品部分增加25.4%,服务部分增速高达50.5%。

京东以自营模式起家,具有浓浓的零售企业基因,在2018年,自营部分增长弱于服务业务,似乎公司开始大踏步向轻模式互联网公司迈进。

整理2014-2017年服务收入的增速,分别为:268%,103.1%,55.2%,50%。

由于服务性收入主要由线上广告和物流两大业务组成,因此,服务性营收的增加可视作开放平台版块的放大:轻运营提高企业毛利,改善损益表。

2013年京东毛利仅有10%,在2017年已经达到15%,2018年仍为15%。

那么,为何2018年服务性收入大涨,但毛利维持不变呢?

事实上,随着京东物流采取针对C端的快递服务,这已经成为服务性收入*的推动力,2018年物流服务较上年增加140%,超过GMV增长,这意味着重运营的物流收入增加,反而拉低了企业盈利表现。

排除此因素,2018年市场和广告收入增加32.4%,与自营部分增速相差不大,这是历史新低,经历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京东开始有意放缓开放平台增长,自营仍然是重中之重业务。

关于京东为何执拗于自营业务的讨论,我本人此前更多将注意力放在对商家的账期之上,即延长对商家的流动负债,获得现金流,保持企业稳定发展。

2018年京东对供应商应付账款增加56亿元,当期应收账款共计798亿,同期运营贡献现金为208亿,供应商账期在此贡献颇大,尤其在物流仓储部分尚处于强投资之时,这笔现金流着实可贵。

除此之外,亦可通过金融角度进行解读。

2017年,京东将金融业务进行剥离,其后京东金融改名金融数科,但京东仍是数科*控制者。

京东数科的金融业务大致分为两类:1.供应链金融;2.消费金融。

2016和2017年末,京东集团对消费金融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48亿和143亿,供应链金融量级也在数十亿人民币规模,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扶持金融业务,成为京东新的赢利点,而另一方面,金融业务有典型的高毛利互联网属性,可改善京东基因(京东金融分拆,也是要尽快盈利)。

对供应商形成的应付账款对金融业务是个很好的支持,此外,金融业务可通过资产证券化,放大企业撬动现金流的能力,如截至2017年末,京东集团用应收账款(以消费金融为主)进行资产证券化余额为117亿,用应收账款来补充金融,提高盈利能力,再通过资产证券化回收现金,跑通金融对京东意义非凡。

京东在金融领域方面工作基本尚可,2017年共有143亿消费金融应收账款,通过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手段,当年由于与京东金融信贷产品相关造成现金流流出为28亿元。

此外,对供应商的账期也可提高供应链金融的市场号召力,2018年末,京东账期为58.1天,供应商处于较重运营负担,金融产品是其缓解运营负担良好产品。

综合上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虽然开放平台对改善损益表有较高价值,但自营平台可提高巨大的现金流和金融杠杆价值,因此,京东仍然需要确保自营平台的基本面,这是2018年开放平台增速开始变缓的重要原因;

2.京东的发展模式可做以下分解:自营贡献现金,物流和基建确保自营竞争力,再反哺金融和现金。

而从京东金融的拆分来看,其基本有以下目的:1.加强自我融资空间,通过拆分与集团隔离风险;2.双方现金和资源的对接,可提高京东集团内部溢价能力,优化财报。

2017年Q2之后,京东金融重组,且不再并表在京东财报中,京东集团与京东金融(后改名数科)之间进行资金和用户之间合作,对京东集团营收和风控有比较好优化。

但京东金融拆分之后,在降杠杆为主的外部大环境下,一方面面临较大的监管风险,降低收入预期,而另一方面,改名后的数科也承担了较重的基础性投入和研发工作(如养猪业务,收购山东本地线下广告企业钼传媒),短时间内也会拖累数科的全面盈利能力。

物流和自营能否协同发展

经过多年运营,京东在运营中仍然保持较大优势,这是难能可贵的,如2018年,京东库存周转较上年缩短0.8天,在规模放大同时,能有此控制确实不易。

但对于京东而言,对其考验*的还属于物流方面投入能否可控且有效。

2018年,主要体现在物流商的土地使用权和在建工程以及,共计131亿元,上年同期为100亿元,考虑到当年京东物流开始针对C端接单,其短时间内仍然要保持较大的基础性投入。

这也是京东物流*的投入,而物流收入较上年增加140%,为140亿,从增速上看还是有所收获。

但若看*值就不容乐观,物流业务仍处于高增长(除基础投入外,物流也是研发投入的一大消耗点),物流行业的低毛利又*投入乃至业务扭亏为盈周期的加长,最为严峻的是,受外部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考虑,京东GMV增速开始变缓(在取消排除虚拟产品,10万以上订单前提下,GMV增速为30%也是历史低点),物流需要规模效应,提高毛利,若环境变差,也会影响整体性投入。

于是,可以得出京东对物流业务的基本认知:1.稳定物流提高自营竞争力;2.自营获得现金流;3.现金流提高资金利用率,改善企业“定性”问题。

2018年物流融资25亿美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现金流的紧张问题,但下轮融资何时到来仍然是关注焦点。

但京东此时的压力也极为明显,烧钱业务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而一旦GMV和销量下降,会影响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京东需要认真平衡此矛盾,如在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中,京东如何能与供应商保持利益共同体关系,这尤为重要。

最后可以概括对京东的“定性”问题,短时间内京东仍然是一家重运营的零售企业,除金融业务之外,京东尚无轻运营业务形态出现,中长期来看,GMV对京东仍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金融若要做大就要摆脱零售的关系,这是接下来重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批发零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