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春之际,各路亲朋闲坐,汇聚各自生活际遇。看似是小人物的人生故事,却也有时代转轨时的深深车辙。
《棱镜》作者久居北京,此次返乡,与乡人碰撞出故事一二,与诸君分享之。
此为《棱镜》返乡故事上篇。
“尝尝阿姨家的口味咋样?”丽萍阿姨把店里的招牌泡鲁达(一种泰国、缅甸的著名甜品)放到我面前,但还没等我做出评价,她就转头忙着安排服务员去招呼其他客人了。
年初三,丽萍阿姨的缅甸小吃店里挤满了熙熙攘攘的顾客——在腾冲这座西南边陲小城,人们习惯了过年期间外出消费,在街边巷尾的各式门店里发泄着压抑了一整年的消费欲。丽萍阿姨这样的生意人自然不愿错过这种赚钱的好机会。
丽萍阿姨是我妈的好友,*次见她是2010年的夏天。那时候我刚结束中考,超长的假期里时常觉得百无聊赖,所以大半个暑假我都在家里的翡翠店里帮忙,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赚每天二十块的生活费,而丽萍阿姨当时的珠宝店正好就在我们家对面。
从我妈和周围朋友零碎的谈资中,我慢慢了解了丽萍阿姨的过往。她患过宫颈癌,一度精神奔溃,在做完切除手术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她辞去公职,抵押了*的房子和朋友合伙开了家主营翡翠手镯的珠宝店。
在我最初的印象中,丽萍阿姨是一个极度自信和健谈的人,她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说辞让顾客为那些价格不菲的手镯买单。最辉煌的时候,她曾在一天内卖出了上百万的货,这在利润丰厚的翡翠行业意味着数十万的纯利。此后几年,丽萍阿姨的翡翠生意有声有色,她还清了银行的抵押贷款,代步工具也从最初的黄色雅马哈踏板摩托变成了红色宝马轿车。
这次春节回家,和我妈聊起翡翠生意时,我才偶然得知丽萍阿姨转行开了家缅甸小吃店。震惊之余,我也了解到,由于最近几年翡翠零售市场持续低迷,很多从业者纷纷转行做起了别的生意。也是从我妈口中,我知道了更多有关丽萍阿姨翡翠生意的波折。
原来,2013年后,丽萍阿姨珠宝店里的生意就每况愈下,连续几周甚至更长时间没有交易成了常态,高额的店铺租金也逐渐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几年后,丽萍阿姨把店铺搬到了租金更便宜的城南市场,不过生意依然没有好转。
之后,丽萍阿姨又把店铺搬到了城西的另一个市场,在那个主要面向游客的专业翡翠交易市场里,商户可以获得免费的店铺,但代价是需要上缴52%的交易金额。尽管在这种交易规则下利润极低,但最初的一段时间,丽萍阿姨的很多存货还是打开了销路。
然而,这种极为贪婪的规则,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它会被贪婪本身所反噬。果然,那位制定规则的市场所有者因为强制游客消费遭到举报,目前正在接受相关部门调查,而那个市场也已停止运营。丽萍阿姨不得不再次搬家,只是这次她转行做起了餐饮业。
丽萍阿姨的经历,几乎可以代表腾冲这座被誉为“中国翡翠*城”众多翡翠从业者的普遍遭遇。很多早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行业疯狂的早期发家致富。但2013年后“三公消费”限制深入人心以及普通消费者渐渐回归理性,很多翡翠零售行业的从业者开始发现,这门他们早已习惯的暴利生意开始越来越难做了。过去多年,这个行业里一直流传着类似于“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但巨额的货款和店铺租金还是逐渐让从业者的现金流变得紧缺。如今,和丽萍阿姨一样,很多人彻底离开了这个行业。
“怎么样?”丽萍阿姨终于抽空询问我的意见。
“特别特别好吃!”我立刻给出了好评。
丽萍阿姨随即和我攀谈起来,她说做餐饮和卖翡翠不一样,光靠说可不行。随即,我也问了最关心的问题,“阿姨为什么不开珠宝店了呀?”她的答案和我的预期区别不大,也就是“这几年玉石生意不好做”等等。让我意外的是,丽萍阿姨说自己仍对这个行业非常乐观,等环境好转她还会重拾本行。她目前把存货放到了朋友的网店里,通过直播等新的传播渠道进行销售。
没聊几句,丽萍阿姨又转身去忙了,我悄悄的扫码付款。18块的价格在本地物价面前已是极贵,但与动则上万甚至更高的翡翠价格和利润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文中丽萍阿姨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