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上广等城市,带有“哈罗单车”字样的蓝色自行车相当罕见,只有在哈罗的大本营上海,人们才会不经意看到——黄色单车日渐稀少的同时,蓝色在悄然出现。
时至今日,一线城市仍然不是哈啰的重点,“我们没有那么强的资源。”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对全天候科技解释说,即使在2019年的新战略中,一线城市也并非其主要目标,“有在北京的部分郊区试运营,先试试看。”
然而,在一线城市之外,哈啰单车和哈啰助力车总计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尽管艾媒报告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哈啰单车的应用活跃人数为529万,低于ofo和摩拜的2000多万,不过,根据蚂蚁金服对共享单车的监测数据,2018年4月,哈啰的日订单量已超过摩拜和ofo,跃居行业首位,后来者居上。
这比李开逐预料的时间还要提早两三个月,“也是因为友商遇到的困难比较大,下滑比较快。”
事实上,对于共享单车行业,尤其是摩拜和ofo两大领军企业,2018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ofo经过多次融资、收购谈判失败,在年底彻底陷入财务危机,创始人及CEO戴威被限制出行、消费;摩拜被美团收购后,7个月未投放新车,年底时,创始人胡玮炜离职,传闻裁员30%。
哈啰成为一个逆行者。共享单车整体向下的2018年,却被李开逐形容为哈啰“增长最快的一年”。 单从员工数量看,2017年底哈啰规模不满千人,如今已发展至四千人左右。当面对全天候科技关于“市场低迷是否会造成困境”的问题时,李开逐思考了一阵,回答说,“真的没有,这一年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
2018年资本寒冬里,哈啰总计完成4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70亿元人民币,均为蚂蚁金服领投。李开逐、哈啰COO韩美多次公开表示,蚂蚁金服的支持对哈啰出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开逐在专访中提及了多项哈啰在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但他也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崛起”被李开逐视为2019年哈啰的关键词。他反复强调“哈啰还是创业公司”、“不能称为成功”,但他同时又表示,“我们肯定还是*者”,而且,“今年有很大概率将实现单车整体业务的盈利”。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全天候科技整理:
全天候科技:从2017年至今,共享单车经历了风口到低谷,大部分公司离场,你觉得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李开逐:把共享单车公司分为大小两类来看,先说中小公司。
共享单车是一个看起来门槛很低的行业,把车扔在大街上就行,其实长期看,这个行业的门槛不低,首先占用了大量资金,其次有非常沉重、长线条的运维环节工作,并不是一个小创业公司能顺利做好的。
对于几家比较大的公司,核心原因还是资本。一开始行业投进来的钱太多了,都在吹捧谁往这里面投了多少钱,而且不计得失,手里资源多就高歌猛进。但是资源总是有限的,当资源供给不充足,才发现已过于狂热、过于激进,不符合商业规律,导致这类公司现在正面临一些很大的困难。
全天候科技:摩拜卖身、ofo深陷危机后,外界对于共享单车能否成为一类独立的商业模式有很多争议,你怎么看?
李开逐:*,单纯看共享单车,我觉得是成立的,哈啰总共进入300多个城市,单以业务营收看,其中100多个(城市)已经实现盈利。
不过,第二点,从哈啰的布局上,我们不想把单车定义为单一的盈利业务,希望它是基石业务,建立用户基础,单车有非常高频的打开率,可以借此发展更多、利润更高的业务模式。
例如助力车,这项业务在2018年才正式发展,今年就已经不亏钱了,当然也还没赚到大钱。
实际上,我们还在探索更多的新业务,比如流量变现,我们可能也会做一些,但这仍然太早。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还不是非常着急要尽快赚钱。
顺风车市场我们也在尝试,这个月会上线试试看。至于为什么会选择顺风车,从意义上来讲,这更符合共享经济本质,而且市场上还有很多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然,现在只是一个尝试。
全天候科技:摩拜和ofo两个共享单车曾经的领军企业一个卖身,一个岌岌可危,整体舆论氛围较低落,这对哈啰有哪些影响?
李开逐:从不好的方面来看,我们都脱离不了环境,之前这个是风口,大家都来追捧,到现在可能每个人都要来踩一脚,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感觉。我们作为行业的一份子,行业被污名化,肯定对我们不会特别好。
好的方面也有。现在大家都知道,不能再去做无理的、比较恶劣的竞争或发展手段,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早晚需要重构,来得晚不如来得早。这个行业会慢慢沉淀下来,重新回归理性。
全天候科技:近期ofo出现危机,如果小黄车彻底离场,是否会留下一个市场空白,哈啰是否会期待填补这些空白?
李开逐:ofo能留下的空白其实不多,他们此前已在不断收缩,出现的空白已经被填补,现在只有少数大城市还有投放。同时,政府的管理思路是控制总量,对新的投放也会控制,所以即使ofo会留下空白,也很难完全重新拿来分配。
不过毕竟有用户需求在,间接还是会有些帮助。目前(哈啰)缺失的主要就是广州、深圳和北京这几个大城市,北京的部分郊区我们也在尝试投放,整体管理趋向规范和有序,进展比较慢。
但我们做的是长期生意,慢一点就慢一点,有序对大家都有好处。
全天候科技:2018年,哈罗单车更名为“哈啰出行”,很多人认为是对标滴滴出行,是否有相似的发展规划?
李开逐:哈啰和滴滴都处在出行领域,外界难免会觉得相似。但究竟是不是相似?其实我们也不知道。
滴滴在出行领域已经是巨头,我们还只是一个创业公司,所处阶段不同。但是在单车业务上,滴滴反而是一个追赶者,我们是*者。
更名“哈啰出行”,很多人以为我们要进入网约车,其实目前还是以单车、助力车为主。原因有二,一来是网约车已经有了一个巨头,肯定不能贸然闯进去,所以非常谨慎,现在主要以与首汽、嘀嗒合作的方式进入;其次是我们逐渐在两轮出行市场中看到更多机会,比如助力车,覆盖距离可以从单车的三公里以内,扩展至3到5公里,在三、四线城市,这可能才是王道的出行工具。
全天候科技:如何总结哈啰出行的 2018?
李开逐:2018年上半年、下半年分别是:“后来居上”、“升级”。
后来居上,因为2018年上半年,我们作为一个追赶者,走到了订单量*的位置;2018下半年重点是升级,这个是多方面的,从行业理念的升级,到我们运营能力的升级,以及从“哈罗单车”升级为“哈啰出行”。
全天候科技:许多共享单车品牌已经退场,哈啰出行仍然在棋局里,你认为哈啰能发展至今关键靠什么?
李开逐:现在(哈啰)只能说取得了一点成功,仍是创业公司,不太适合以成功者的心态来回顾总结。
一定要说的话,我们这个所谓的“阶段性成功”,也不是我们设计出来的,还有一些幸运的成分,比如遇上了蚂蚁金服,他们的决心比较大,对我们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哈啰自己的特点是注重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创业之初,我们就认识到,这个行业短期竞争的是投放密度和速度,长期比的是运营的效率和运维的成本控制,所以我们一直在坚持技术方面的投入,来提供更好的工具,提高线下效率,我们现在技术研发人员占比非常高,在上海总部,大概有近一千人,都是研发人员。
不过话说回来,这不足以保证我们能成功,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能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天候科技:面对低迷的行业环境,哈啰是否会做战略上的调整?
李开逐:其实具体到我们公司,还算幸运,2018年整体都是比较平稳、顺利。我们知道大环境不太好,但我们没有特别受影响。2018年还是我们发展非常快速的一年,我们在4月左右,迅速超过同行,成为行业*,这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快两、三个月,甚至可以说是太快了。
2017年底,哈啰只有不到一千人,一年之内增加到4千多人,这对组织管理的挑战非常大,我们能感到很多压力和困难,现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管理上有两个核心思路,一个是讲专业主义,专心做事;其次是我们要有一个好的文化传承,避免在快速发展的时候会散架。
在2018年下半年,我们主动放缓了一些脚步,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扩张速度上,而是提升内功、提升运营的能力,用了很多精力打磨运营体系、线下工作体系,以至于在2018年结束的时候,能够比较有效地驾驭这个业务。
所以在2019年,我们可能会再把速度提升一些,具体说就是扩大规模、实现盈利。一个是继续向中小城市覆盖,进入更多城市;第二是助力车的发展,在2018年我们投放了一年,覆盖100多个城市,这个范围也要继续扩大。
共享单车上,我们在2018年已经实现100多个城市的盈利,2019年,我觉得大概率至少做到毛利为正;助力车我们也是希望能够盈利、快速发展。
在不亏损的前提下,我们选择先扩大规模,钱以后可以慢慢赚。
全天候科技:怎样看待共享单车行业在2019年的发展?
李开逐:现在是行业*落的时候,但也是可以好好做事的时候。现在已经没有人头脑发热地去追捧了,我相信喧嚣过后,才是行业正常发展的时期,我相信2019年会体现这一点。
至于行业格局,其实有的企业已经不太可能再发展了,有的收缩也很厉害,因为他们亏损可能比较多。不过滴滴现在做了一个青桔单车,作为一个出行巨头,单车对他们有战略意义,可能会在青桔上投入比较多。
所以我对格局的感觉是,2019年可能行业会有一些冲击和变化。当然,毫无疑问,我觉得我们肯定还是*者。
全天候科技:如果用一些关键词形容哈啰的2019,那会是什么?
李开逐:2019年关键词是“崛起”,我们希望能够在共享单车、乃至整个出行行业,崛起成为一家非常有实力的、能为用户带来更多服务的出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