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网上读到这样一句话:“你的每一笔消费,都在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得益于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人的消费潜力得以逐渐爆发。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每天都有无数笔交易达成,而这千千万万消费行为的汇总,便成为了占GDP六成比重的消费规模。于是便有了“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这一论断。
然而,真的是只要人们肯花钱,国民经济就会增长吗?恐怕答案没有那么简单。
历次消费升级都在倒逼产业升级
严格意义上讲,消费表征的是需求端的动力,而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来自供给端的生产环节,这从GDP的中文名字“国内生产总值”上即可窥见一斑。通俗点说,只有通过生产,才能不断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那么消费呢?事实上,消费与生产可以视为“孪生兄弟”,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用总理的话来说:“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消费者,消费是生产最终的需求,我们所从事的一切生产,除了基本的战略储备外,最终都会转化为居民的消费品。”
而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则体现在对生产的刺激上,尤其是来自居民的消费升级,更是不断倒逼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而产业的升级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有效反哺居民消费。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这句话一再被验证:
1978年开始的*次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与轻工业产品比重的上升,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居民普遍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不仅长期被压抑的消费意愿逐渐释放,更是对穿着和日用消费品有了新的需求。受此影响,纺织与轻工业产品的生产被强烈拉动,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居民家中的耐用消费品开始逐渐普及,并实现了由“老三件”向“新三件”的转变。
1992年至1998年的第二次消费升级,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耐用消费品的品类,而是对其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居民消费热点也开始发生变化,除了彩电、冰箱、洗衣机之外,录像机、大尺寸彩电、冷暖空调、微波炉、影碟机、摄像机以及台式电脑备受青睐。这一转变给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驱动力,进而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
1998年以后,受到住房制度改革等重大事件的影响,房子、车子成为了国人新一轮消费升级的主要载体。于是,国内房地产业开始繁荣,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车企。此外,人们的物质消费得到满足之后,精神层面的消费意识有所觉醒,具体表现为对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旅游等方面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基于此背景,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状况普遍发生了从有到精的改善性升级,而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着产业结构朝着更为高级的方向演化,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消费升级赋能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
其实,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学理论中可以用“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表述。该理论是说,在经济开始起飞阶段,一个经济体的*产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将逐步上升,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随着经济逐步走向成熟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将同时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不断上升,并成为新的主导产业。而这也大体上符合人们消费升级背后的需求层次变化规律——即先解决初级阶段的温饱问题与基本生活,再到精神层面的“被他人尊重”与“自我实现”。
从这个角度看,居民消费升级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升级,而这背后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两个:
*,恩格尔效应的影响。具体来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低端产品的需求会逐渐趋于饱和,转而青睐更高质量和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如小汽车、智能手机、服务类商品等),而这些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比较大的。当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高质量、创新性商品需求量占比越来越高时,相应的产业便占据主导地位,其结果自然是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第二,鲍莫尔效应的影响。按照经济学理论,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产业往往资本回报率也偏高,这将会导致资本向该产业的流入与劳动力的流出。而通常情况下,资本的边际报酬是远高于劳动力的,因而资本的流入会让该产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进一步迈向高端化。
那么,生产率提高的源头是什么呢?是来自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与来自居民部门的消费升级。对于后者来说,居民消费热点发生变化,催生了热点消费品的巨大需求,此时势必需要适当的生产与之匹配。为了抓住所谓的“风口”,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该种消费品的生产之中,由此引发市场上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从中脱颖而出,厂商不得不加大力度推动研发投入,加强管理运营,并提高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增强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如此一来,该种消费品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也促进了产业的升级与经济的增长。
由此可见,居民消费升级对于产业转型升级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挖掘消费潜力也是势在必行。
如何进一步推动消费与产业双升级?
就当前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而言,消费对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渐凸显,对于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也是极为显著。但就目前来看,居民部门的消费潜能依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产业部门同样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来,受到房贷、医疗、教育等大额刚性支出的挤占,多数居民用于其他领域消费的资金数额有限,因而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有钱不敢花”的境况之中;
二来,较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使得所占规模更加庞大的中低收入“长尾人群”的消费扩张步伐受阻,进而抑制整体居民的消费增加;
三来,国内低端供给相对过剩,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业有效供给相对不足,助长了国人消费“外流”的势头。
最直接的例证便是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激增,2010年~2017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从1.3万亿元增至7.6万亿元,涨幅近五倍;而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总额为2580亿美元,位居全球榜首。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国民对境外高质量消费品的巨大需求。
也正因为如此,想要推动消费与产业的双重升级,或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足够的收入是扩大消费的前提,就我国目前来看,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并不高,使得消费存在顾虑,消费意愿不强。因此,我们需要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深化税制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与物价联动机制。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居民的消费预期。因此,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居民后顾之忧,进而使居民消费倾向得到提高。
第三,提高生产效率与供给质量。要切实推动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提高,实现商品质量更加优化、商品品类愈加丰富以及商品价格的不断降低。此外,政府部门还应着力构建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等。
21077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0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3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