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服务业务真能再度撑起苹果的万亿市值?

历史波动的周期告诉我们,当下苹果的估值虽然已接近合理区间,但股价恢复增长的时机可能并未到。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中美贸易争端将很可能成为时刻围绕在苹果周围的新闻头条,而2月初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则可能会是下一个主要催化剂。

今年可能是苹果水逆的一年,在市值历史性的突破1.1万亿美元之后,苹果开启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自10月初创下每股232美元的历史新高之后,苹果开始一蹶不振,股价累计下跌近30%,市值蒸发超3000亿美元。对苹果来说,至暗时刻已经来临。

提价策略失灵,苹果遭遇销量滑铁卢

在最近几个季度,苹果频繁调高iPhone的售价,苹果的营收和利润也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增长之势,但iPhone的销量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不久前,苹果毫无意外的交出了一份不尽如人意的财报:营收和利润均创新高,但iPhone、iPad和Mac三季度销量均不及预期;四季度营收展望不及预期;服务收入增速不及预期;增长引擎大中华地区同比增速更是只有16%。

事实上,早在Q3财报发布前,就有分析师预测,苹果依赖售价提升的增长不可持续性,毕竟消费者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销量*售价」的公式不会无限制的提升。如今一语成谶,对新iPhone需求的疲软开始成为了这家公司*的麻烦。

当下,手机市场正在经历一轮下行期,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出货量出现同比下滑。知名市场研究公司IDC早前发布报告称,今年全球智能机出货量预计将下滑3%,出货量预计为14.2亿部,较上年的14.7亿部下降3%。在这阶段,头部厂商之间的争霸,早已让苹果倍感吃力。

在苹果公布三季度财报之后,这家公司决定未来不再公布iPhone销量,而不再提供销量数据就代表着,苹果的硬件销量无法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并且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水平了。

信心不足最明显的体现,在于苹果开始大量削减iPhone订单。本月初,苹果公司告知供应商如鸿海、和硕停止增加iPhone XR生产线,并将部分和硕订单划给鸿海。而鸿海目前iPhone XR机型开工的生产线约为45条,相比预期的60条,意味着每天产能要降低10万台左右,比最初期望减少20%~25%。

与此同时,多家苹果供应商也发布获利预警,包括苹果最新款 iPhone 面容 ID 技术的主要供应商 Lumentum Holdings,屏幕制造商日本显示器公司(JDI)等。资本市场对苹果削减订单开始担忧,这不仅暗示着新iPhone预期销量的下滑,也同时在说明苹果正在失去高溢价的特权。

苹果这几年之所以能够不断创下高利润,能够抢夺智能手机市场接近90%的利润,凭借的是iPhone超高的溢价权,但一旦iPhone被消费者抛弃,或者通俗的说卖不动的时候,这个溢价权将不复存在,频繁降价将有可能成为iPhone销售的常态。

事实上,在公布不及预期的展望之后,苹果变着法的推出了一系列的降价活动,先是苹果向日本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补贴的方式降低 iPhone XR 售价。而后,苹果又在官网推出新的以旧换新的优惠活动,市场需求低迷正不断倒逼苹果开始尝试新的销售策略。

5年后千亿美元,服务能否撑起苹果未来?

在硬件销售放缓之际,苹果开始寄希望于服务业增长,苹果希望通过服务业务形成典型的「剃须刀+刀片」的收入模式,即通过硬件设备圈定用户,构建生态系统,再通过提供服务收取费用,服务的毛利水平较高,占比越大,对利润贡献也大。

目前,苹果的服务业主要包括数字内容、iCloud、AppleCare、Apple Pay和授权,最新的财报数据则显示,公司服务业收入达到99.8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的85.01亿美元增长17.4%。此外,公司CEO库克还预测到2020年时的服务收入增速大概是20%。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凯蒂•休伯蒂在早前发布的一项深度研究报告中表示,「2017年,苹果的服务收入为31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3%,到2023年苹果服务部门的收入将会超过1000亿美元。未来苹果服务业在营收及利润中占比将更高,从而帮助公司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增长」。

麦格理分析师本杰明-沙克特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App Store、授权许可和Apple Care是苹果服务业务的三大驱动因素,但这些领域在未来几个季度将放缓,因为严峻的竞争和其他问题将影响增长速度。与此同时,苹果音乐、iCloud和Apple Pay这些增长更快的业务不足以抵消这些拖累」。

多空双方对苹果未来评估的矛盾点已慢慢从「硬件销量」开始转移到「服务业务」,但「服务业务」真能支撑苹果市值再次突破万亿美元吗?至少眼下从资本市场的态度来看,苹果想要在短期内重获青睐,仍然依赖于「硬件业务」。

苹果服务业未来增长主要由以下因素驱动: 单个用户在App Store上花费更多、iCloud上的高渗透率和更高的消费、Apple Music付费用户的转化。但不同于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服务,苹果的服务业务天然就是割裂性的。

要知道苹果的服务业务并不具备硬件那样的忠诚度,这意味着苹果很难利用公司的品牌资产来享受溢价。*的例子就是苹果音乐。苹果一直在努力吸引用户使用Apple Music,但Spotify却显示出了更强大的竞争力。在眼下的竞争环境中,两种服务的价格几乎相同,即使苹果在用户总数上占了上风,它也不太可能比竞争对手获得更高的溢价。

中国是苹果最重要的市场,但除了App Store外,苹果其他的服务业务几乎在这里没有什么收入。即使是App Store,如今也面临着来自众多「小程序」的冲击。事实上,随着应用经济逐渐进入尾声,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逐渐消失,App Store收入增速放缓的时间节点已经到来。

根据市场分析公司 Sensor Tower 早前的数据,9月当季,中国市场对App Store本季度净收入的贡献为 29%,略低于过去 12 个月 31% 的平均贡献,而在中国以外的地区,美国 App Store 的第三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放缓至 36%,上一季度增长 42%。

与此同时,无论是Apple Music还是iCloud,更或是App Store,这些服务都只能在iOS的生态中运行。换句话来说,苹果的服务业务增速很大程度依赖于用户基数的增长,而这一切的基础又建立在销量上。

在过去几个季度,iPhone销量增长已经明显见顶,在11月初的财报中,当季iPhone手机销量仅微涨0.5%,而iPad和Mac销量更是连续两个月同比下滑。9月份发布的新款iPhone,从四季度的市场反馈来看,并没有获得市场认可,销量很有可能会在未来一个季度出现下滑的情况。

现在的苹果进入一个尴尬的循环中,苹果想要实现服务业务增长,那就必须将销量提升上去,这意味着售价的降低,而这势必又会影响苹果营收和利润的增长。销量增速放缓的情况,苹果想要提高营收和利润,只能依赖于提高售价,而售价的提高又反过来会抑制销量的增长,这进一步又会影响服务业务的增速。

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苹果恐怕都需要在「服务业务」和「硬件收入」的增长之间进行取舍,这种转型的阵痛时间不会短。

以史为鉴,现在的苹果值得买入吗?

苹果很少出现回调超过30%的大调整,回顾iPhone发布以来,有且只有3次。

2012年9月,苹果因iPhone 5的乌龙数据和图片遭到用户的各种吐槽,在这之后,苹果股价连续四个月下跌,累计跌幅高达44%。2015年6月,苹果即将迎来iPhone的小升级周期,资本开始质疑iPhone 6S缺乏创新,此后销量不及预期,苹果股价开启长达一年的跌势,累计跌幅高达32%。

追踪苹果近12个月的市盈率,目前苹果市盈率为14.2,远远低于今年9月的峰值20.4,而从历史估值来看,苹果过去五年的平均市盈率为15.5,这似乎意味着苹果目前的股价被低估约7%。距离最近的第二次调整,其底部苹果的市盈率是9.93,而回顾苹果每一次熊市级别的调整(跌幅超过20%),市盈率都会至少下跌至12左右。

换句话来说,当前苹果的股价为169.1美元,按照12的市盈率来计算的话,苹果的股价将会跌到142.59美元,也就是说,苹果至少还有8%的下跌空间。不过这中间还存在变数,苹果股价自第二次重大修正到今年10月之前,股价连续三年上涨,尤其是今年9月市值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服务业务的增长,服务是相比硬件更稳定的收入,这也让苹果的收入变得更加多元化,苹果理应享受更高的市盈率。

回顾2012年和2016年两次重大调整,苹果当时*的问题是「收入和盈利增长在几个季度转为负增长,导致股市悲观,市盈率达到极端水平」,但今天苹果面临的问题却更多,既有来自销量和业绩上的颓势,也有来自更宏观的因素,包括中美贸易战对iPhone的征税、高通苹果之间的专利战以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红利的消失。

对于最新的一次修正何时结束,值得参考的对象可能是第二次,iPhone XR销量遭遇滑铁卢已经板上钉钉,和当年iPhone 6S销量暴跌如出一辙。这也意味着,在明年9月的新品没到来之前,这种颓势不会有明显改善。

历史波动的周期告诉我们,当下苹果的估值虽然已接近合理区间,但股价恢复增长的时机可能并未到。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中美贸易争端将很可能成为时刻围绕在苹果周围的新闻头条,而2月初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则可能会是下一个主要催化剂。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俊世太保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