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双十一”那天播出的《演员的诞生》,周一围登场。
他扮演了《刀锋1937》片段中的上海滩黑帮大佬郑树森。周一围在舞台上如鱼得水,示范了一场教科书式的表演。
就连章子怡都表现得像个小粉丝一样:“周一围,我特别喜欢你。”
节目播出后周一围在网络上爆红。百度指数显示,《演员的诞生》播出后的第二天起,周一围的搜索指数陡然上升。
人们对周一围的印象,从“朱丹的老公周一围”变成了“有实力的演员周一围”。不管是不是周一围本人的想法,他都立起了这样的人设:演技好,资源差,不争不抢艺术家。
章子怡把《演员的诞生》年度总冠军的奖杯颁给周一围,微笑着说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不过她应该没想到,这个“开始”竟然是周一围变得“讨厌”的开始。
不久前,周一围被拍到在片场和女助理共用一根吸管喝奶茶,还把珍珠随口吐在地上,一度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周一围回应时有些轻描淡写,称在剧组拍摄中环境艰苦,很多时候没有注意那么多,对随地吐珍珠的事情表示很抱歉。
而就在上个月,周一围在接受鲁豫访谈时以一幅“德艺双馨老艺术家”的姿态,谈起妻子朱丹拍戏时露出轻蔑一笑:“她拍得不是我标准意义上的戏”。
以“演员”自居,就连说起话来都有点玄乎。周一围称自己在《演员的诞生》里演《赵氏孤儿》片段入戏太深剧烈缩水,演完一场戏瘦了4公斤???
不只是言行举止,就连周一围引以为傲的演技也遭到了网友们的DISS。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你和我的倾城时光》里,周一围扮演女主的哥哥林莫臣。不少书迷认为周一围的表演太过浮夸,与原著中的高冷、毒舌的形象相去甚远。导演张峰在接受采访时极力为周一围“挽尊”:“周一围本身的气质是冷峻又高傲的,我们认为很符合林莫臣的人设。”
但这似乎并不是偶然的失误。不久前周一围在《创业时代》里的表现也着实让人看不懂:表演浮夸,把激情澎湃的创业演得像传销大会现场。
这真的是凭演技吃饭的冠军本人?
娱乐至上的时代观众乐于造神,也善于造神。当大家发现周一围是颗遗珠的时候满世界都在夸他演技好、演什么像什么……
而当他被送上神坛之后,人们开始怀疑他是否成为了当初我们所批判的对立面:拿着还不错的资源,发挥着糟糕的演技。
事实上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靳东、王凯、翟天临……当他们变成了被长焦相机追逐的演员,人们才发现:被放大到像素网格级别的“周一围们”根本就是不是神。
他们由“演技派”变成了另一种“流量派”。
当演技派有了流量,“周一围们”走下神坛
去年开播《演员的诞生》仿佛成了演艺圈的照妖镜:活跃在各家综艺节目里的流量明星没几个敢来,好不容易来个郑爽还演得满场尴尬。
《演员的诞生》成了所谓“演技派”的主场。观众们开始感叹:为什么这些演起戏来让神仙落泪的演员,没有得到市场上*的资源?
周一围就是其中之一。
在《演员的诞生》节目中表现得“两副面孔”的章子怡,点评周一围时也只有称赞和欣赏:“我特别希望和周一围有交流的机会和探讨的机会。”
他确实配得上这样的称赞,即使是和章子怡临时成组再现《胭脂扣》,他的表演和气场也完全镇得住强势的“国际章”。
章子怡点评周一围的话外或许有着这样一层意思:我能作为导师或许是因为我幸运的拥有了更好的资源,但从业务能力上讲我们是平等的。
《演员的诞生》结束后章子怡更是钦点周一围做她荧屏处女座《帝凰业》(或将改名《江山故人》)的男主角。
这或许是周一围出道以来拿到的分量最重的一部戏。有点讽刺的是,当周一围只是“演员周一围”时,无论如何得不到这样的资源,在他拥有流量后却轻松得到了。
而随流量而来的副产品是媒体和舆论对周一围除却演员身份外生活的关注。
在聚光灯下,周一围生活中的“人性”随演技的“神性”一起被放大。渐渐地,他越来越像一个凡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15年的《伪装者》将过去在各种年代剧里演男八号的的靳东和“万年男二”王凯送上了事业新高峰。一夜之间两个默默无闻的演员微博粉丝变成了千万级,颇有几分流量明星的味道。
过去与世无争的“演技派”演员竟然也有了超话、有了后援会甚至还有了反黑站。流量明星饭圈流行的打榜、控评、粉丝互撕一样没少。
然而有了更多担一番的作品,两人的口碑反而下滑得更快。
尤其是一直维持着低调内涵老干部形象的靳东遭遇了尴尬的人设崩塌:坚持用繁体字在微博写诗、错误引用名人名言强行拗文化人设、被金星吐槽“穿着西装灌鸡汤,什么事都懂”后居然用一句“不男不女”无理回怼……
今年9月靳东团队官方账号发布王凯负面消息,引发靳东和王凯粉丝的撕X大战,更是将靳东过往用作品树立起的正面形象摔得粉碎。甚至靳东今年10月的微博印象也扯上了“造谣”“装逼”“不满”等负面关键词。
慢慢我们也能发现这些“演技派”演员的通病:执着于“戏痴”人设,用表面的遗世独立掩藏着背后的自负,随时随地认为自己就是定义“演员”“表演”的标杆。
比如周一围说的这句话:
演技给他们底气,流量使他们膨胀。观众的叫好声将凭借实力立足的“演技派”改造成了另一种“流量派”。
然而,流量不是成就了他们,或许是更快的毁掉了他们——疯狂上综艺、疯狂接广告、疯狂接受吹捧,他们的演技不进反退。
这违背了观众们的本意:把“演技派”送上流量的位置,是希望演技好的演员获得与能力相匹配的资源。而不是让一个原本可以演好戏的演员在观众的叫好声中一路走到黑。
先有“流量”还是先有“演技”,这是一个问题
周一围、靳东、王凯、翟天临……这些得到关注后纷纷折戟的“演技派”到底输在哪里?
或许可以参考一下徐峥,今年7月被网友半开玩笑式捧出道的“山争哥哥”。一时间网友纷纷刷起了徐峥超话,组建了粉丝群,反黑站……而徐峥借势宣传了一波新片《我不是药神》,凭借作品登上了事业的新高峰。顺便用“山争哥哥”开拓了全新的明星形象。
仔细想想周一围、靳东等人在走红后再也没有拍出过超越前作的作品,未能将“流量”转化为新的动能,“演技”的优势反而被弱化。
今年暑期一部《镇魂》成就了两个默默无闻的男演员——朱一龙和白宇。尤其是朱一龙在剧集播出后迅速上升为一线流量。百度数据显示,朱一龙在2018年下半年的资讯关注指数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882%。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而就在几个月前,朱一龙还在采访中被问到怎么看待网友评价“演技好,资源差,万年不红”,朱一龙平淡地回答:“我觉得大家不用花那么多心思在我身上,我真是这么想的。”
但很大程度上“演技好、资源差”曾经是朱一龙的困境,《镇魂》走红后“演技好”成为了他*的优点。
而“资源好”或许成为了他眼下*的困境:如何从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抽身?只有作品才能真正让他从“演技派”到“流量派”转变为“有流量的演技派”。
“流量派”与“演技派”的对立?
“流量”——这个原本用来形容明星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词汇,在大众语境里已经基本是贬义词。正如“流量”的固定搭配是“小生”“小花”,“流量派”常给人留下绣花枕头的印象:他们人气高,演技青涩,但光凭人气就能轻易得到好资源。
而“演技派”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演技过硬,资源差,很少人认识。这些演员通常不算年轻,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拍着中年观众偏爱的严肃题材或家庭伦理剧,甚至不少人只出现在文艺片或戏剧舞台上。
“流量派”与“演技派”的对立也在无形中被建立起来。
观众期待看到“演技派”获得流量的心理,或许和看电影时“期待好人获胜”的心理有些相似。
就像是《白毛女》里的忠厚老实的贫农杨白劳和无恶不作的地主黄世仁。正面角色总是处在弱势,大反派总是拥有一切。而人们乐于看到逆袭和反转。
事实上“演技派”和“流量派”不是电影里的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更不是非得分出胜负的对立关系。
“演技派”和“流量派”到底有什么不同?
是时候探讨一下我们所说的“实力”到底是什么。
演艺圈或许比别的圈子更残酷,实力是走红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而这个实力并不完全等同于演技。相貌出众、综艺感强、人设讨喜等很少拿到台面上摊开讲的素质同样是实力的体现。
我们所建立的观念认为技术性的、实在的东西才可以称之为“实力”,批判外在因素成就的成功。这样的观念,缺失的是对综合实力的认知。
“流量派”能够为作品带来关注度和讨论度,“演技派”能够提升作品的品质,二者同样重要。
2017年的电视剧《白鹿原》在豆瓣收获了8.8分,在参与打分的60941人中近乎百分之九十的观众都给这部剧打了四星以上。然而这部剧在卫视的平均收视只有0.5,甚至还敌不过同期播出的电视剧《思美人》。
而《思美人》在豆瓣的评分只有3.4分。
不得不承认,清一色的“演技派”老戏骨让这部剧的品质*化,但确实缺少了对年轻观众群体的号召力。
市场需要多种类型的演员。“流量派”“演技派”只是两种各有所长的演员类型,本身没有哪种好与哪种不好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许多电视剧在组建卡司时都采用了“*带青铜”的路线——有演技的“演技派”+有人气的“流量派”。
例如演技常常被诟病的杨颖(Angelababy)每次搭档的都是“演技派”:《摆渡人》里搭档梁朝伟、《创业时代》搭档黄轩、《欲望之城》搭档吴秀波……最近正在热播的《将夜》,新人陈飞宇、宋伊人也需要郑少秋、黎明、倪大红、胡军等一众老戏骨加持。
“演技派”为“流量派”的表演添砖加瓦,“流量派”让更多观众看到“演技派”的表演。两者相辅相成各司其职,或许是*的方式。
最可怕的是,好不容易得到“流量”的“演技派”,放弃了对好的表演、好的作品的追求,最终选择了那条看起来更好走的路。
10753起
融资事件
1376.66亿元
融资总金额
6527家
企业
1888家
涉及机构
185起
上市事件
1.25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