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风味人间》高分开播, 陈晓卿再造《舌尖》的尝试成功了?

《舌尖1》无疑是成功的。美食与乡情的结合,尽管有讨巧,但从故事中求共鸣,这也是一种讨巧的手法,乡情与故事,是国人情感的七寸。原版人马打造的《风味人间》自然也沿用了《舌尖》成功的模板。

  熟悉的配方,世界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风味人间》昨晚正式回归了。

  作为陈晓卿团队离开央视自立门户后的*作品,《风味人间》用上线不到一天收获1.6亿次播放、豆瓣高达9.4评分的成绩,成功地站稳了脚跟。

  这对于陈晓卿和他的稻来传媒来说显然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即便是没了《舌尖上的中国》这块“金字招牌”,观众的追捧依然还在。

  数娱梦工厂26日在上海提前观看了名为“山海之间”的*集。有了腾讯的支持,《风味人间》一上来就将选材范围扩大到了全球,选择了东西方共有的火腿、蟹、土豆等食材作为关注对象。

  “*集更多是从宏观层面上来引入主题。人间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是相通的,我们要寻找的是东西方的不谋而合。”在26日的超前首映现场,首集导演张平向在场观众介绍了首集内容取舍的考虑。

  据了解,此次的《风味人间》共分为八个篇章,分别是“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香料歧途”、“江湖夜雨”、“万家灯火”以及“风味之旅”。张平向数娱梦工厂介绍,后续部分将会更多展开对海外的关注。

  张平透露,《风味人间》每集规划依然还是由总导演陈晓卿来设计。而贯穿节目的旁白也依然是《舌尖》观众所熟悉的,大雄和加菲猫背后的男人——李立宏。

  年初央视版的《舌尖3》评价不尽人意,也让观众对陈晓卿的这部新片格外的关注。

  《风味人间》基本延续了《舌尖》系列的一贯风格:有人情味的叙事、有感染力的画面、结合科学和社会学视角的解读,就连台本、配乐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

  值得注意的是,据张平现场透露,《风味人间》晚些时候将有望在香港TVB和马来西亚播出,成为又一部输出海外的国产纪录片。

  不过延续《舌尖》风格做法也带来了思考:美食类纪录片一时半刻无法摆脱《舌尖》的影响了,即便是创作者本人?

  视野扩展到全球,素材多到团队吵架

  背负着高期待的《风味人间》显然很清楚观众期待的看点在哪。

  28日晚间上线的*集,一上来就密集地展现了大批美食:异曲同工的皖南火腿和西班牙火腿、把主食玩出花样的黄土高原洋芋搅团和法国瀑布土豆泥 、体现出中西方美食哲学差异的大闸蟹,以及河洛平原的碾转、四川瓦屋山的冷笋、西北边林的巴楚蘑菇、逆浪追捕的台湾旗鱼等等地方特色。

  50分钟的*集,吃过饭的数娱君熬过了清水炖羊肉、富贵蜜方、瀑布土豆泥、洋芋搅团。最后在秃黄油拌饭这里,心态崩了,蟹美膏肥,碎如灿金,如旁白所言“直指人心”。

  《舌尖》只做中国食物,但到了《风味人间》,家里有矿的鹅厂为陈晓卿扩展美食的地理边界提供了支持。这一季的亮点,是全球视野下的美食。

  首集导演张平告诉数娱梦工厂,在后面几集国外美食的比例会增加,但“山海之间”作为*期,还是选择了中国观众更熟悉以及跟中国食物有更多契合点的食材作为切入点。

  这当中也保留了一些戏剧冲突的内容。*集里,在中国非常受追捧的大闸蟹,在荷兰却遭遇了冷遇。

  “当地的大闸蟹是野生的,捕捞上来规格非常大,大概能在400到600克。有些比这个小的,他们看不上眼就丢回去了,我们就觉得荷兰人好奢侈啊,这么好的东西就随随便便丢回去了。”张平回忆在荷兰拍摄时的感受。

  以中国观众更为熟悉的食材作为开场,一方面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共情,另一方面通过东西方对食材贮藏、保存方式等等对比更能展示人间风味和而不同。

  在这些诱人的画面背后,是拍摄素材和成片高达200:1的惊人比例。首映会结束后,被粉丝团团围住的张平向我们直言,素材的取舍真的太难做决定了,“为了素材这个事情,还跟老板(陈晓卿)吵架呢。太可惜了,很多内容都无法放出。”

  镖旗鱼画面是*集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段落之一。为了只有短短几十秒镖到旗鱼的呈现,摄制组在逆浪颠簸中足足等了五天,全程开机。

  张平在现场也表示镖旗鱼的拍摄特别被动,“海洋那么大,你不知道要去哪里找鱼,*天拍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找到鱼,当时特别绝望,我们到底要拍几天,才有可能等到机会,四个摄制组成员都在吐,就连比较熟悉海上作业的两个人都受不了。”

  数娱梦工厂在现场了解到,《风味人间》要播出的共八集内容是同时开拍的,但仅仅*集的内容拍摄就耗时一年。

  除了风格上的回归,《风味人间》还延续了《舌尖》调研上下功夫的传统。和《舌尖》一样,节目依然选择了云无心担任首席科学顾问。

  《舌尖1》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曾描述过《舌尖》系列不同于以往美食纪录片的地方:“他们(央视纪录片频道)认为这始终是一个美食节目,对于美食的描述要细致。比如说应该有爽口弹牙、香气扑鼻这样的词。但是我认为这些词根本不重要。”

  《风味人间》对美味的讲解也延续了《舌尖》从科学出发的态度。*集在讲到洋芋搅团时,并没有选择“入口即化”这样泛化的表述,而是硬核型的“微生物让蛋白质与脂肪全面溶解”“释放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香味物质”“支链淀粉含量高,反复捶打支链淀粉不断拉伸,产生无法比肩的韧糯口感”等等。

  张平在现场聊起《风味人间》与《舌尖》系列的异同,“陈晓卿常说,我们活着的文化只有两种,一是吃的食物,二是说的语言,舌尖是希望通过美食这个角度观察中国人的生活,到了风味,我们会扩大到观察人类的生活,食物是怎么塑造了今天的我们,我们又是如何跟食物互动的。“

  2.0版的变与不变

  从2012年惊为天人,让人感叹美食纪录片还能这么拍的《舌尖1》,到差强人意的《舌尖2》,再到夹带私货、全程拍成广告片的《舌尖3》,再到这部《风味人间》,时间已经过去了6年。

  6年的时间,在《舌尖》大获成功的影响下,各类美食纪录片频出,观众的口味已经被越养越刁,眼睛也越养越尖。

  正因如此,观众对离开了陈晓卿团队的《舌尖3》失望指数有多高,对《风味人间》的期待指数就有多高。

  早前,陈晓卿导演在《奇葩大会》上曾对“人们爱看吃播”发表过见解,人们爱看吃播,是在寻找“味觉上的故乡”,《风味人间》仍然可以解读为“人与地的故事”,只不过《风味人间》将视野拓展到了全球。

  《舌尖1》无疑是成功的。美食与乡情的结合,尽管有讨巧,但从故事中求共鸣,这也是一种讨巧的手法,乡情与故事,是国人情感的七寸。原版人马打造的《风味人间》自然也沿用了《舌尖》成功的模板。

  但也有所变化。

  除了取材全世界,相较于《舌尖》,《风味人间》*的变化其实是素材的增加,来回剪切的镜头让五十分钟的剧情节奏变得更快了,好处是更加注重对食物的呈现,但人物叙述相应地也有所减少。

  为了更直观的表达食材的演变过程,《风味人间》首次加入了微观摄影技术,展示了哈萨克族人制作马肉马肠,马肉如何在极端严寒的条件下迅速冻结保鲜。

  也介绍了盐如何融入皖南火腿。

  《舌尖2》与《舌尖3》被批评的一点是过于着重人文情怀,而忽略了本身食物的色彩。

  这次《风味人间》选用大量的微观镜头,让人能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体会到品味美食、制作美食之中单纯的美好,算是响应了观众的需求,实现了对早期风格的回归。

  而除了正片之外,腾讯视频为陈晓卿的《风味人间》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推出“风味”专栏推荐,不仅有花絮和短片的支持,还联手陈晓卿制作了美食综艺《风味实验室》。

  即使这部《风味人间》充满《舌尖》的影子,相对缺少新意,好在*集开播后的高评价说明了观众的认可。至少目前来看,观众是满意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数娱梦工厂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