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一年花120亿美元让你看片,这家科技公司真牛

看空奈飞的人一直存在,不过迄今为止,基本都被打脸。华尔街的“大空头”,曾经精准做空雷曼兄弟的David Einhorn,就因为多年来坚持做空奈飞,导致业绩一落千丈。

  奈飞(Netflix)是全球*的流媒体,全球*的影视制作公司。

  你可能不知道,它还是最会“啪啪啪”打脸的公司。

  最近的一次打脸,是今年第三季度。此前,有人说:

  “你2018第二季度新增用户量才520万,这是要走下坡路啊...”

  结果奈飞第三季度强势反弹:美国新增订阅用户和国际新增用户分别为109万和587万,远超市场预期。

  更早之前,看空奈飞的人说:

  “流媒体服务没搞头,上个这么玩的已经死透了。”

  刚转型那年,奈飞的确惨——半年时间,其股价跌幅超70%,三季度用户数也环比下降81万。但第二年,奈飞的流媒体用户蹭蹭上涨,打脸成功!

  后来,他们又说,“美国用户饱和了吧,没辙了吧?”

  话音刚落,奈飞的国际业务开始发力。如今1.3亿的订阅用户中,国际用户占了7000多万。

  还有,“你靠自制剧圈用户,但你的内容,比得上HBO、迪士尼么?”

  上个月的艾美奖的颁奖典礼中,奈飞拿下23个奖项,和HBO平起平坐,结束了后者长达17年的连胜纪录。

  频频打脸靠什么?钱!

  去年奈飞在内容制作上,花了87亿美元,今年预计达120亿美元。相比之下,HBO等传统电视网络的这一数字,只有30到40亿美元。

  有钱,还得会花钱。国内同行,可以学学。

  革自己的命,让别人无路可走

  如果说奈飞身上有哪点最值得学,那就是对用户痛点的关注,以及基于此的不断创新。

  1997年夏天,一个叫Reed Hastings美国小伙,闲来无事去当时的DVD租赁巨头Blockbuster店里,花4美元租了张碟,结果因为超期归还,被收了40美元的“逾期费”。

  这特么就是抢钱啊!

  多年后,Blockbuster一定后悔薅他的羊毛。Reed Hastings是个工程师,还是个有钱的工程师,一怒之下创办了奈飞。

  奈飞也做租碟生意,但没有逾期费,还搞会员制,终于在十三年后把Blockbuster逼到破产保护,大仇得报。

  秘诀在于,它没有店面,只在网上运营,将行业的核心模式由“按次收费”变为“按月订阅”。用户在网上订碟,它直接邮寄过去。这么做的好处,一是获客成本更低,因为不用支付店面租金等等;二是无限货架,你实体店的碟再多,还能多过电脑?

  这是奈飞的1.0阶段,模式是O2O,但干的还是夕阳产业,所以Reed Hastings一直在想出路,出发点还是:如何提高用户体验?

  Reed Hastings盯上了互联网流媒体。

  其实早在1995年,就有人搞过流媒体的生意,但当时技术实在不到位,下完片黄花菜都凉了。而奈飞生逢其时。2005年左右,美国的网速上来了,宽带普及率上来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能轻松上网看片了。

  所以,从2006年开始,Reed Hastings就开始革自己的命,而且相当坚决。他知道紧抓过去,就等于牺牲未来。

  终于在2011年,Reed Hastings宣布奈飞全面转型。那年的7月21日,公司将原来总价9.99美元的DVD+流媒体服务转变成每项服务收费7.99美元。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被变相提价60%。那年奈飞的股价、用户数都雪崩式下滑。

  走流媒体模式的奈飞,进入到2.0阶段。这个转型很关键,也很痛苦。

  2009~2011年,奈飞的DVD租赁业务仍保持每年约30%的增长,而且当时没有一家视频网站敢向用户收费,都以广告收入为主,奈飞却专注会员制,拒绝一切广告。砍掉老业务的同时,新业务还不怎么被人接受,真惨。

  所以2011年Reed Hastings很悲催地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当年最差CEO。

  Reed Hastings的应对方式很明确——我搞的是会员制,那我的一切业务就围绕着提升会员体验展开。

  搞到现在,奈飞市值比2002年上市时暴涨了480倍,*时期更是超越迪士尼,成为全球*媒体巨头。

  关键就在于提升会员体验。怎么提升?花钱。怎么花钱?这就得说说3.0阶段的奈飞了。

  最会烧钱的影视公司

  最会拍片的科技公司

  先想想,作为用户,我们在一个平台看片,希望有什么服务?

  包括但不限于:便宜;方便。随时随地都能看;视频高清且流畅;没有广告;以及最重要的,我喜欢的内容足够多。

  奈飞提升会员体验,大体就是这么做的。比如方便这点,你用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甚至游戏机,都能看它的视频,都能从之前的记忆点开始播。它甚至有专人研究各类设备屏幕与影片播放分辨率的关系,以提升你的观影体验。

  *的会员体验,就是它的护城河,主要由两点构成。

  1. 内容组合(*,精品,多类型)

  2013年,《纸牌屋》横空出世,这是奈飞*部自制剧,高调进入3.0时代。

  整个行业都惊呆了:电视剧还能这么拍?超1亿美元投资+名牌导演+影帝主演,都够拍个好莱坞大片了。

  有了自制剧,奈飞就不用看别人脸色了。此前,买版权越来越贵,还有诸多限制,比如《广告狂人》,合同就规定第五季需要在电视台全部播完了,奈飞才能上线。

  而且自制剧,意味着*。当你有足够多的*时,基本就是垄断了。根据Sandvine的报告,奈飞已经占到了全球网络(不含中国和印度)流量的15%。

  这种垄断,就是用钱砸出来的。奈飞在内容上的投入之大,HBO、FOX都连喊“要不起”,一般的对手更是连玩的资格都没有,直接大幅提升了行业门槛。

  花这么多钱,一要拍得好,二要拍得多。

  摩根士丹利针对18岁以上人群的代表性抽样调查显示,29%的受访者表示奈飞的内容*,远超其他平台。

  不同于传统制作商,奈飞会做不少小众剧集,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留住不同类型的用户。反正不管你喜欢热门还是冷门,会员费一样多。

  这一波骚操作下来,用户真是离不开奈飞了。自制剧后,奈飞开始提价,但用户数一直飙升,过去10个季度里有8次新增订阅用户超出市场预期。

  这两年,奈飞还开始自制电影,好莱坞表示有点慌。

   2最会拍片的科技公司

  奈飞干掉Blockbuster,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很多人喜欢租借新近热门DVD,但这种影片版权费高,最开始奈飞玩不过Blockbuster,于是剑走偏锋,利用起了冷门影片的资源,配合它的数据挖掘系统,通过跟踪会员的观看习惯和行为以及他们的观后推荐、影片评论和评级等信息,向会员推荐影片,最终冷门影片的租借率被大大提高。

  到了3.0阶段,有了足够多的优质内容,奈飞还得靠科技解决两个问题:一,观看体验;二,精准推荐。

  视频高清且流畅,是用户的基本需求,这要求更清楚的画质与更少的带宽,需要奈飞用到流媒体带宽节省的技术。奈飞的算法小组,花了4年时间,根据每一个资源的特征进行精细化处理,精细到每一部片子,乃至同一个剧集的每一集都会得到不同的算法,从而解决了在为用户节省20%带宽的同时,并且提高画面质量的悖论。

  2006年,奈飞曾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一项竞赛(Netflix Prize),向全球征集推荐系统的优化方案,奖金100万美元,吸引了5万个数学家参与竞赛。一直以来,奈飞都把IT工程师当宝贝,毫不吝啬地开顶薪。而在其硅谷总部,有一支800人的工程师团队,主要就负责推荐系统算法的设计和优化。

  根据估测,奈飞的订阅用户中,有75%的观看活动都和推荐有关系。

  不管做什么,奈飞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提升用户体验。

  传统美剧一般采用周播的形式,奈飞却是一口气放出所有剧集,让你看个够。它的首席内容官泰德·沙兰多解释说,“有些人认为让观众保持期待挺好,但在我们看来,观众其实是在克制自己的不满足。”

  让用户不爽的事,奈飞不想干。Blockbuster被40美元的逾期费加速死亡,就是前车之鉴。

  护城河不够深?别慌

  看空奈飞的人一直存在,不过迄今为止,基本都被打脸。华尔街的“大空头”,曾经精准做空雷曼兄弟的David Einhorn,就因为多年来坚持做空奈飞,导致业绩一落千丈。

  看空的人有其理由,主要是看不惯奈飞烧钱圈地。护城河有了,内容有了,咋套现的事还没个影呢?而且烧钱越烧越凶,因为奈飞也没能逃过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2013年,Netflix每投入216美元即可获得一个新增会员,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番。

  不过在奈飞看来,护城河还不够深。

  要不然,古永锵不会在2016年的优酷土豆年会上说,“在未来五到十年的区间,我们在付费用户和访问时间是有机会超越‘Netflix+YouTube’的,激进一些说,五年内我们完全有机会。”

  奈飞大概顾不上画饼能力一流,做饼能力九十九流的东方神秘力量,它的对手在西方。

  流媒体+原创内容的模式,正在被竞争对手复制,毕竟门槛不高,有实力的科技公司基本都能掺和一脚,所以像亚马逊、Facebook、苹果,甚至沃尔玛都对奈飞虎视眈眈。这些巨头哪个不是屌炸天,奈飞虽是行业霸主,也要时刻警惕跨界打劫。

  有必要担心,但不用惊慌。无数经验告诉我们,*个入行,又基本形成垄断的企业,只要不作死,保住*的地位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还得持续产出精品内容。砸钱、用大数据分析还是次要的,拿出不成功便成仁的工匠精神,更加保险。

  现如今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喜好,再根据分析结果去做自制剧,往往要掉坑里。

  看看东方神秘力量,宫斗戏一部接着一部,能火的有几个?反倒是像《白夜追凶》《法医秦明》,冷不丁杀出重围。观众口味谁也抓不准。别我今天多吃了两口麻婆豆腐,你就天天给我做川菜。

  老实拍片,关注一个个真实的用户,而不是流量、数据。那些认为自己比用户聪明的公司,死得都很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金错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文化娱乐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