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董事长潘刚与公司前任掌门人郑俊怀师徒二人10余年来的杯葛纠纷,或将迎来决战时刻。
10月24日上午,伊利集团在其官网发布公开信实名举报前任董事长、现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下称“红星集团”)郑俊怀。
伊利在举报信中列举了对郑俊怀的多条指控,如记录郑俊怀挪用2.4亿元公款的78册案卷,14年来一直无人处理,被长期包庇,至今未公诉;原国家级领导、多位省部级领导、厅局级领导充当郑俊怀保护伞等。
在公开信发布之前的上午9点30分,“伊利谣言案”中的邹光祥、刘成昆被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一审判以寻衅滋事罪。此前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曾公开指出案件当事人和郑俊怀关系密切。
就此事件,郑俊怀代理律师杨航远对野马财经表示,“目前我也没有联系上郑总,后续我跟郑总商量了再作回应。”
伊利方面则对野马财经称,“后续一切以公司官网、公告发布的信息为准”。
一份举报信,将伊利集团、潘刚、郑俊怀之间10余年的恩怨纠葛,公开地置于镁光灯下。那么,这场恩怨纠葛究竟从何而来?
郑俊怀与潘刚师徒“证券案”后分道扬镳
有许多人曾说过,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
1983年,郑俊怀担任伊利集团前身、呼市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3年,郑俊怀对伊利进行股份制改革,并于3年后顺利登陆上交所,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
就在郑俊怀推动伊利股份制改革前一年(1992年),22岁的潘刚进入呼市回民奶食品厂担任工人和质检员。据悉,因为潘刚年轻能干,颇受郑俊怀器重。
2002年,32岁的潘刚出任伊利集团总裁、董事,是当年全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而伊利在今日的举报信中提到,“潘刚总裁带领着这样一个一心为伊利拼搏、屡创佳绩的团队,却莫名其妙遭遇了来自时任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的打压。”
或许,郑俊怀与潘刚后来的分道扬镳从那时起已经埋下伏笔。有相关人士曾猜测称,“郑俊怀害怕自己对伊利集团的大权旁落”。
1998年,时任伊利高管牛根生与郑俊怀的矛盾激化,出走伊利随之创办了蒙牛,便是一例。
也正是在潘刚就任伊利集团总裁那年(2002年),郑俊怀亲手埋下了自己后来锒铛入狱的祸根——违法MBO。公开资料显示,自2002年12月起,郑俊怀指使他人以伊利公司投资购买国债为名,挪用公司资金数亿元,通过购买了的国债再抵押和回购收购伊利公司股份。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当中。
然而,郑俊怀在挪用公款购买国债期间,因国债交易市场波动,招致公司损失数千万元。2004年,证监会发现郑俊怀挪用公款之事,对伊利进行质询。
彼时,俞伯伟等3位伊利独立董事对郑俊怀等人发起质询。伊利今日举报信指称,“郑俊怀不但不依法履行上市公司规定,反而为了掩盖罪行,强行召开不合规定的临时董事会罢免了俞伯伟,独立董事王斌也愤而离职,引发了当年沸沸扬扬的‘独董风波’”。
由于在此次“独董风波”中持不同意见,潘刚与郑俊怀出现嫌隙。
2004年12月,呼市宣布以涉嫌挪用公款罪对郑俊怀以及杨桂琴等四名伊利高管刑事拘留。一年后,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郑俊怀等人参与挪用公款1650万元一案。郑俊怀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就在郑俊怀被刑事拘留不久后的2005年6月,35岁的潘刚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当年伊利业务收入突破百亿。从那时起,潘刚带领的伊利与郑俊怀渐行渐远。
据公开信息显示,因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郑俊怀获得两次减刑机会,于2008年9月刑满释放。然而,郑俊怀与伊利之间的矛盾并未随着出狱戛然而止,反而愈演愈烈。
郑俊怀助理实名举报潘刚及其家人
在经历数年牢狱之灾后,重出江湖的郑俊怀并未将往事化作浮云,而是一心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一笔财富。”
郑俊怀一心惦念着2002年伊利股份的那次定增。当年,郑俊怀等人用中高管激励奖金以及贷款,通过启源投资购买获得的伊利股份4.38%的股权。
出狱后,郑俊怀一直奔走于法院的原告和被告席之间,也多次向呼和浩特市中级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退还自己的资产。只是这样的执着始终未见成效,伊利股份所遭受的流言困扰也从未停止。
根据伊利股份在公开信中的描述,“郑俊怀出狱后起诉呼和浩特市政府索要非法资产,多次败诉转而施压伊利要求配合将非法转移出去的资产落实到他们名下;伊利坚决予以拒绝……至此,他们便开始疯狂打击报复,长期造谣、诋毁、迫害伊利及管理层。”
2011年2月,在郑俊怀任内的董事长助理、73岁的张三林通过《内蒙古商报》前社长李希晓等人,在网上公开发表一篇名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掏尽》的举报信。举报信刊发后,伊利股份股价当日跌停。
这封长达万字的举报信指控了伊利董事长潘刚及其家属的敛财之路,且时间地点明确。该举报信称,“潘刚在伊利的个人敛财之路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潘刚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司财产,指令其下属以非法手段平帐、冲账;潘刚及其亲属采取虚报注册资本的手段,非法设立内蒙古信禾广告有限公司和虚假公司内蒙古锐信达科贸有限公司,以收取回扣形式受贿,并以公司名义非法交易,把国家财产变为其私人财产,涉嫌贪污挪用”等。
该案件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审理,一审判决认定,李希晓等4人故意编造的虚假信息,其行为构成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法院判决,对李希晓等4人判处8个月至1年零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以1万到3万元罚金。
针对李希晓、张三林、郑俊怀三人之间的关系,伊利在此次发布的公开信中提到,“李希晓所在单位2002到2010年间,长期接受郑俊怀违规提供的赞助费共计90万元”;张三林则“被郑俊怀以重金收买;2004年9月,在郑俊怀被立案调查的敏感时期,郑俊怀以宣传费名义私自给张三林26.98万元,购买了一辆福特蒙迪欧轿车。”
不过对于伊利公开信中的上述说法,张三林却并不认同,他对野马财经解释:“那笔钱确实存在,但并不是郑俊怀为了收买我给的。实际情况是,当时社会上出现一批坏分子,敲诈包括伊利在内的乳品企业,不给钱就在牛奶里投毒。我向公安部门举报有功,郑俊怀奖励我的,车子也是用这笔钱买的。”
李希晓则对野马财经称,“现在情况比较复杂,暂时不方便回应”。
沉寂七年再度隔空开炮有如大决战
俗话说得好,“冤冤相报何时了”。可在以潘刚为首的伊利人眼中,郑俊怀正是那个对伊利、潘刚没完没了进行打击报复的人。
在李希晓案判决后的七年间,市场上多多少少有些关于伊利的“谣言”,都未能造成重大影响。
直到2018年3月,自媒体人刘成昆在公众号“天禄财经”上发表了连载小说《出乌兰记》。据公开报道,这篇文章被外界解读为含沙射影,暗喻伊利集团领导层腐败。随后,“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被带走协助调查”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导致伊利股份当天市值蒸发60多亿元。
之后,“光祥财经”作者邹光祥和“天禄财经”作者刘成昆因涉嫌诽谤罪被呼和浩特市检方批准逮捕。
2018年4月14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郑俊怀声明的回应和郑俊怀涉嫌犯罪的揭露》的声明称,这一系列谣言与伊利集团一位前高管脱不了干系,且明确指出该前高管是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并称“这一次,我们真的忍无可忍”。
或许此时的伊利还在等待一个爆发的时机。
半年以后的今天(10月24日),邹光祥、刘成昆涉嫌犯寻衅滋事罪一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法庭公开宣判。最终,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邹光祥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以寻衅滋事罪判处刘成昆有期徒刑八个月。两人当庭表示不服判决,要进行上诉。
与此同时,伊利集团在官网以及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常年屡遭破坏 伊利被迫公开实名举报信恳请彻查郑俊怀及其保护伞》,公开指认谣言事件的幕后关键人物是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并称已正式向正在内蒙古的中央巡视组递交了以上材料,期待能给社会一个公正的交代。
另外,伊利方面还披露了一些案件细节。
举报信中称,“在该案长达五天的公开审理中,检方出具的证据显示,刘成昆供述案发前,郑俊怀主动约他在北京建外SOHO见面,向其提供了谣言案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公诉人出具的证据还显示,刘成昆与郑俊怀(微信名“关怀”)之间有微信聊天记录,谣言引爆网络后刘成昆向郑俊怀汇报,说‘给我更多消息,才能接着写’。此前,刘成昆鼓吹郑俊怀的文章也暴露出:他曾与郑俊怀多次见面,接受过郑俊怀的宴请,称呼郑俊怀‘老爷子’……”
除了本次经一审判决的刘成昆案,举报信称,“郑俊怀索要巨额犯罪所得不成,十多年来不断攻击、诋毁、破坏伊利。并称公司多年来一直忍辱负重,埋头于生产经营,真的不想伤害、得罪任何人,但14年来无法伸张正义,实在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被逼无奈之下,向社会公布真相”。
“恳请检察机关向社会公开这78册案卷,并对郑俊怀违法犯罪事实依法提起公诉。”举报信显示。
这也表明,伊利现任掌门人潘刚正式向前任郑俊怀宣战,二人20余年的师徒关系恩断义绝。
受此消息影响,伊利股份(600887.SH)股价10月24日午后闪崩,一度下跌逾8%。截至10月24日收盘,伊利股份收跌7.18%,报于23.80元/股。收盘后,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相关举报不涉及公司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公司目前管理团队稳定,生产经营正常。
在此次公开举报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称要喝着伊利牛奶“坐等吃瓜”,小编提醒各位:两者同时服用易造成腹泻。你觉得这件事到底谁是谁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