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凯文·凯利自己都不能在短时间内算清已经到过中国多少次,但每次的到来,都会引发轰动,他的昵称KK也被很多人所熟悉。
在中国互联网圈子里,有关他的称谓很多—— “未来学家”、“互联网预言家”、“世界互联网教父”以及“硅谷精神之父”。某种“先知”的角色让KK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人的“精神导师”,相信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KK三部曲背后的价值,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懂趋势,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顺势而为,就像他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写到“科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明白自己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变成什么样的人。”
KK的表情包
也许你会发现,在KK所有的演讲中,永远是那么的言语平和,肢体动作舒展有力,透过圆框眼镜,眼神中看不出丝毫的疲倦和厌烦,身上穿的永远是黑色西装和蓝色衬衣,可以说,相对于另一些互联网大佬,KK并非拥有合格的表情包,甚至有些平淡,而思想上的“表情包”超过了多数人的理解。
关于KK,市面上有两种不同声音,依旧有人将其看做是互联网的精神教父,从他的言语中寻找未来的出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KK早已褪去面纱,走下神坛,理由就是来华七、八年的演讲,KK基本上没有变化,还有人吐槽“KK老师的一套PPT,都用了一年了”。
其实这两种声音都无可厚非,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KK,有人希望按照KK的方法寻找未来,有人用KK新的观点来安慰孤独的灵魂。
2010年,KK首次来到中国演讲。这背后的邀请者是译言网和东西网的创始人赵嘉敏,他早年留学美国、并在硅谷工作7年,回国创业后,他希望成为中国的出版商和优质国外作者的中间人,而寻找之下,最合适的作品就是KK的《失控》。谁也没想到,这部写于1994年,用了528页的篇幅,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科技、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思考的巨著成为了当年的畅销书,为了把书引进来,赵嘉敏策划了KK中国行活动,其中创新工场CEO李开复、3G门户CEO张向东与KK的对话。
中国的读者被《失控》的描述所震惊,这本书最后成为中国读者了解互联网世界的教科书,直到现在,无数的希望进行互联网转型的中国传统企业家都将《失控》作为了解互联网的*手资料。《连线》的原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失控》出版的12年后,称“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智慧的一本书”。而也是因为KK对免费的理解,克里斯·安德森写成了日后的另一本畅销书《免费:商业的未来》。
此后,KK便在中国一发不可收拾,2012年与马化腾对话,他还与傅盛和王小川对话。
KK成为了中国互联网风向标式的人物,一时间风光无两。
然而,近几年,KK的演说现场少了大佬的身影,有人说“科技大佬不再请KK了,因为KK和八年前没什么两样。”
KK依旧频繁到中国演讲,仅2016年就参加了12场活动。有报道说现在连微商都消费得起KK,甚至还有人把与KK对话的经历写在了名片里。
难道是KK真的没有了关注?或者演讲已经变成“走穴”行为?
又一次来华演讲,中途KK向台下的2000多位企业家提出了三个问题:“是什么动力造成中国企业家现在工作如此努力,你们是什么目标?在你们的心目中,除了金钱,还有其他什么目标让你们充满了动力?”
从这个问题可以读出,KK十分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企业家以及这个社会到底怎么变化。他不介意谁消费了他,他更希望消费他的同时能够传达他的思想,作为一个互联网思想的“布道者”,KK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虽然他热爱的科技与基督的传说并无瓜葛,KK传播他的思想,他的理论,如果这些能对推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就已经足够了,就像传教士一样每天在传递耶稣的福音,简单而又深刻。
被消费的“预言家”
这么多次来华,KK的演讲题目依旧是关于未来的必然,12个关键词在《必然》一书中早已拆封。
有人称KK为“预言帝”——他能有探知未来的能力,例如1984年,KK提出了“网络国度”的概念,1987年,KK通过“即时通讯”技术革命,提出人类社会开始由物质主导转为信息主导,1989年,KK提出,在虚拟现实中,世界是无边界的,是共享的,而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万维网。这预判从现在看早已成真,于是KK的“预言”能力让科技浪潮的到来有了一丝“娱乐”的味道。
但是KK从来就不承认自己是所谓的预言家,他说,“我只是讲一个大的趋势,未来几十年中的大的趋势到底是什么。而不是说我讲最终产品或者最终的目的地,我认为这一个运动,是一种动态,未来大的趋势,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未来向同一个方向发展,这就是趋势,并不是说某一款产品将会出现,或者某一个企业将会成功,我不做这样的预测,我只是讲总体未来的方向。”
就像他在《必然》封皮上写道: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要去往何方的预测,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大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谈到未来的趋势以及科技浪潮中的科技变革,KK经常会说这句话“你没有迟到”,这是一句鸡汤式的鼓励,但是在“一个流动的动词世界”远没有“迟到”一说,关键在于能够、愿意置身其中,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曾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按照罗振宇的观点,各个时代又有着当时的迷茫,“于迷茫之中我们该怎样才能活的明白。”才是要追求的答案。
而KK要说明的是“变化是必然的”。当然,KK也并非每次都预判准确,他会自责当年不相信维基百科这种开放式协作方式,但事实证明自己错了。他提醒人们常常对正在形成的东西视而不见,他说:“流程——变化之引擎比产品更重要。”
在谈到硅谷最值得中国借鉴的问题,他认为硅谷*的发明是创办一家公司,或者创造一家公司的过程。他强调的是一种理念,有了这种理念之后就不怕不能生产出非常棒的高科技产品,这是一种好的发明。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流程或者过程,来创造这个产品。
KK很认同中国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成绩,在《必然》一书中也有很多中国公司的身影,而对于中国公司的未来发展,KK说,有两种品质在文化当中可以助推变革,一个是质疑权威,一个是拥抱失败。他认为“真正创新的文化要有这种能力容忍小的失败,小的错误,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或者是欢迎、拥抱错误的心态,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前进。我相信中国假以时日会成为创新的中心,包括互联网,包括机器人,包括AI,中国将会成为这些领域的创新中心。”
中国将逐渐进行文化转型、在各方面进行转型,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文化,包括拥抱失败,鼓励提问,挑战权威,挑战现状。KK传达的就是“我们*接受不可能的事”,还有“你没迟到”。
KK情怀
KK被戏称为“主办方最满意的演说者”,他总尽可能满足主办方对演讲的要求,对于记者的采访环节也会不厌其烦地回答各种刁钻的问题以及配合拍照。
他很少用助理,最多只是带着翻译,年轻时候的“游侠”性格保留至今天,在拥挤的电梯里和平常的美国老头没什么两样。
KK是宾夕法尼亚人,他的家在位于远离硅谷的大郊外,那是一个建在旧金山海滨小镇柏思域加的二层小木屋。房间的书架上堆满了书,还有机器人模型,他还在屋外养过几年的蜜蜂,《失控》中“蜂群理论”是他亲自观察得来的。
作为曾经的《连线》杂志主编,在没有演讲和会客的日子,KK主要的时间用来写作,读过他作品的人应该都会体会到,作为一个科技类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文字优美,用词严谨,就算暂时读不懂其中的内容,也会被他富有场景感的描述所吸引,KK并不认为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人,“我们主要是带观点的写作,所以我们不怕给出自己的立场,而不像报纸一样追求中立。”
关于媒体未来的趋势,他认为,“媒体特点是不一而同的,未来并不存在一种媒体,有些思路适合一种媒体,但是不适合另一种媒体,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将长期共存。”直到现在,KK依然有每天早上阅读《纽约时报》的习惯,他很少上网,自嘲是“非常非常落后于时代”的人。
他也没有真正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但是不妨碍他对于互联网浪潮的理解和审视。就像他在《科技想要什么》需要中写到,“我醉心于挑选为数不多可以让我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工具。”1980年,KK成为《全球概览》的自由撰稿人,这是当年乔布斯最喜欢的一本杂志,乔布斯也是追求内心的升华,只不过乔布斯是一名禅者,KK是一名基督徒。
有人八卦说KK在硅谷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但是变革往往来自非主流,KK似乎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在舞台的中央。KK说,自己很多时间关注亚文化现象,“土生土长的草根文化游离于视野之外,因为这些会给我预警和提示未来什么会变成主流,因为主流的东西往往来自亚文化,所以我特别留意主流文化边缘的东西。”KK距离说20年前日本非主流的“宅男现象”,变成了千禧一代的流行文化,“火人节”(Burning Man Festival)让比特币等互联网文化流行起来。
KK的成就在于他的“KK三部曲”,他说跨越十几年的作品中掩藏着内在联系,他都会在上一本书的最后一章为后来留下伏笔,例如《失控》中对“生命是*技术,机器技术只不过是生命技术的临时代替品而已”的思考,才有了《科技想要什么》;“生命不是奇迹,而是物质和能量必然的结果。科技体不是生物的敌人,而是生物的延伸”,引出了《必然》;而书中最后一句“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已经开始,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也预示着KK的下一步作品。
KK说他对科技带来的全球性治理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很感兴趣。
KK曾向企业家提问:“如果有一张单程票,去可以到过去或者未来,你会选择哪个方向?”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在采访中也要求KK回答了这个问题,KK说他会选择去500年后的未来,他认为自己可以适应那个社会,而他的是否会创作预判那个时候的新书就不得而知了。
KK很熟悉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去年马云要打造世界第五大经济体,KK肯定了这些伟大互联网公司的成就。而对于创新,KK认为互联网巨头同时在鼓励创新和压制创新,他一如既往宽容地认为互联网巨头垄断的正向作用,这个观点在其他场合KK也表达过,包括2012年与腾讯的对话中,相信他是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站在这个世界看待未来。
21354起
融资事件
4875.61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715家
企业
3228家
涉及机构
520起
上市事件
5.8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