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互金简史:万亿市场陨落,只留一声叹息

如今,曾经万亿市场的行业,完成了其使命,走出黄金发展期,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整个互金历史,大概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2013年,理财端P2P崛起。

  3年后,贷款端消金崛起。

  花了5年时间,互金完成了一个完整闭环。

  而如今,曾经万亿市场的行业,完成了其使命,走出黄金发展期,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01洞门与口子

  一家P2P平台,周一上午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议。

  3位合伙人坐在一起,讨论的是:如何限制用户资金的转出。

  他们想到的办法,毫不考虑用户体验,没有转圜迂回,全部都是强制性的。

  譬如,将“转出”按键隐藏、限制每月转出额度,或者直接让转出页面看起来出了Bug和异常。

  而5年前的某一天,他们也曾坐在这个办公室里,讨论如何创造*的用户体验。

  他们提出了尽善尽美的策略,比如,转出键的大小设计,怎么让用户手指按上去刚刚好,且极为美观。

  5年时间,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一场略带讽刺的荒诞剧。

  5年前,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诞生,撞开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洞门。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理财端,就是从此时萌芽、崛起。

  平台数最多的时期,多达3000多家,以每天1到2家上线的速度,疯狂增长。

  它们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势不可挡。

  监管开始注意到这一特殊的产物,却一时半会,没法摸透其本质。

  为此,监管还特地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对行业进行观察和监管。

  要知道,P2P行业的本质,就是“吸储”。

  而在此之前,吸储和放贷,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

  银行。

  在中国,这是最为强大而*的金融机构,背靠国家,管理得密不透风。

  金融服务的单一化和垄断化,给了网贷行业难能可贵的时代机遇。

  当时我们听到最多的故事和言论,就是:普惠金融,让小白也能享受到理财服务,是传统金融的补充。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金融以往是服务*人群的产物,大量老百姓的金融需求,难以释放。

  P2P的出现,就像是金融行业撕开的一道口子,让厚重的金融壁垒,得到一个切入核心的秘密通道。

  吸储,这个曾经“至高无上”的权力,被以高科技、互联网的名义,下放到民间机构。

  此时,整个行业吸引了大批精英进场。

  华尔街归国精英,传统银行翘楚,都试图紧紧握住这一时代机遇,并将其视为金融行业的转捩点。

  但是,精英来了,牛鬼蛇神也来了。

  这个“无上”的机遇和机会,开始被闯入的逐利者和投机者,搅得浑浊不堪。

  02危机与续命

  2015年,行业爆发巨大危机。

  “真实情况是,这就是一个骗局,典型的庞氏骗局。”某租宝的总裁张敏,坐在冰冷的铁窗之后,略带哽咽地坦白。

  这个涉及90多万人、700多亿资金的庞氏大戏,在2015年年底,一如匕首,刺进行业的躯体中,留下永恒的伤疤。

  前一刻,还被捧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下一刻,却开始承受“骗子、庞氏”的攻讦和谩骂。

  P2P行业的从业者,此时体会到舆论的冷漠与无情,投资人的非理性和“毫无忠诚度”。

  大量的平台被挤兑,行业出现*波暴雷潮,一度被推至悬崖边上。

  行业从业者,开始悲观地意识到,行业可能难以为继。

  此时,舆论来了,监管也来了。

  “如果你们安分守己,成为传统金融的补充,自然是好的。

  但如果你们影响稳定,且将触手伸向了传统金融,那就毫不客气。”

  舆论愈发关注,监管越收越紧,就如千万只手,掐住了行业的咽喉,让其难以喘息。

  此时,P2P的市场规模,已过万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的我国金融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3万亿元。

  而网贷市场,不过是金融盘子中,小小的一颗滚珠,尽管叮当作响,却影响不了大局。

  对于监管还和金融行业来说,拿走这么一颗小滚珠,就如举手抬足,毫不费力。

  就在生死危机时刻,行业转机却意外间出现。

  中国的消费金融崛起,理财端对应的另外一端——贷款端,突然成为时代的风口。

  这是中国金融科技出现的第二大机遇。

  而究其背后的本质,是因为一个新生消费群体的崛起: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群?

  他们几乎不存款,对于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十分拥抱。

  他们享受生活,几乎不想背负任何的生活压力。

  这样的一个群体,被互联网完全覆盖。他们被压抑的金融需求,在2016到2017年这两年,被完全释放。

  就连国外的*银行机构,都没想到中国消金崛起会如此迅速,它们顾忌中国监管之严厉,一直迟迟未进入中国布局消金。

  就此,它们也错失了中国*的消金机会。

  而传统金融机构,对此还没有反应过来。

  它们的基因以线下为主,也很难抓住线上消金的机会。

  就此,外敌缺失,传统主力未进场,中国的互联网消金大军,迅速攻城略地,成就了一段传奇。

  现金贷、场景分期,花式的资产端成功解救了岌岌可危的P2P行业。

  “90%的资金来自P2P。”多位消费金融的创始人都曾透露,他们的资金来源,大多来自P2P行业。

  而此时,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终于自洽,成为了一个“闭环”:理财端和贷款端,相辅相成。

  03重回起点

  2017年,是行业的盛歌时期。

  P2P和消费金融相得益彰,发展急速。

  但金融,几乎难逃周期性。

  暴利的口子,再次吸引了牛鬼蛇神的进入。

  那是一个“人人都做现金贷”的时代,现金贷,替代了“游戏”,成为了互联网世界中,*钱的行业。

  过度信贷、债务危机、多头借贷暴增,这些高危信号,一一点亮。

  而此时,一个更大的金融信号开始出现:金融开始进入监管的收缩期。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金融强监管的国家。

  当金融活力不足之时,监管放松,鼓励创新。

  而金融危机隐现之时,监管收紧,压制创新。

  金融的强监控,可能会降低创新的积极性,但2008年,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并未遭受过重的打击,对早期监管的收紧和克制,也有莫大的关系。

  早在2017年年初,就有研究机构进行了风险提示。

  IMF报告提到,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已达到GDP的三倍以上,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敞口也有所增加。

  2017年中国消费金融的急速发展,无疑进一步推高了杠杆率。

  2018年,市场开始释放危机信号,而毒素也点滴渗到金融行业之中。

  

  其中一个有趣的信号,就是监管发现,很多消金领域的资金,居然折腾几次,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本来用于拉动消费的资金,再次进入投资和投机市场。

  而嗅探到信号的监管,开始收网。

  国家从2017年年底开始,多次强调“去风险,降杠杆”,几乎所有的行业从业者都知道,金融启动“收紧”信号灯。

  一旦信号灯亮,属于互联网金融的黄金时代,就此戛然而止。

  这其中,永远最有效的一招,就是釜底抽薪:收紧资金端,资金不得放给非持牌机构。

  而同时,监管也启动了P2P的备案制。

  这也就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和P2P的资金,都难再进入消费金融。

  互金的理财端和贷款端的愉快结盟,就此结束。

  两者分道扬镳,各谋生路,各自艰难。

  没有消金续命的P2P,资产端缺失,加上监管的层层枷锁,变得无比艰难;

  缺乏资金的消金,加上36%利率的红线,只能依靠撞线式创新,寻找生存缝隙。

  紧接着,P2P的暴雷潮开始,整个行业遭受重创。

  进来揩油的逐利者,轻松离场,调转方向;准备好好做公司的行业精英们,反而很难全身而退。

  在挤兑和行业群体性恐慌之下,这群精英也毫无招架之力。

  曾经的万亿市场,如今人人自危,寥落至此。

  行业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持续5年的互金黄金时代,就此结束。

  那段遍地流量、创新无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整个行业将何去何从?

  曾经是金融舞台最闪亮角色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边缘化,成为金融行业的附属品和小跟班。

  它们给自己的定位,是“赋能”。

  给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流量、风控技术,而金融的核心:贷款和理财,全部再还给银行。

  大多数行业从业者都准备“熬寒冬”。

  熬过这段艰难的监管紧缩时期,等待下一个放开周期。

  5年时间,互金行业划出了一道足够漂亮的曲线。

  理财端和贷款端的*配合,开启了中国线上为主的普惠金融历史。

  似乎,它们已完成了自己的创新和实验使命,开始成为传统金融的附属与补充。

  这大概是监管早已给它们划好的发展路线。

  悲哀也好,叹息也罢,这就是金融行业的宿命。

  你觉得你是主角,不过是按照别人的脚本在演戏而已。

  但,下一个金融周期还会到来。

  从来就没有*的退场和离开,只需蛰伏和等待。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