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京东的“技术焦虑”

当一家公司遇到问题的时候,它到底是用对堆人的方式去解决还是用堆技术的方式去解决?这在技术专家看来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是技术公司的核心标准。

  2017年2月10日,在京东20年的发展历程中是个值得标记的日子。

  京东2017年开年大会在这天举行。会议现场,刘强东是*一个上台演讲的人,在用了半小时简单的回顾过去12年京东取得的成绩后,他话锋一转,对着台下2000多名员工说了一段“狠话”。——“我们过去取得的所有成绩、所有的成功到了该归零的时候了,如果京东不改变,不重新认识自己,全面改造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好日子也就只有5到7年。”

  刘强东认为,未来十年,科技的进步速度,科技对人类、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将超过过去100年。

  “技术”是当天京东年会的关键词,也是刘强东说的最多的字眼。在他看来,未来12年,京东只有三样东西——“技术!技术!技术!”

  在那次年会上,刘强东宣布京东集团要全面向技术转型,“要用12年的时间,让技术驱动和支撑今天所有的业务”。从那天以来,在每次公开演讲中,“技术”几乎都成为刘强东绕不开的话题。

  今年的京东618启动会上,这一信号更加明显。与往年618各商品品类负责人上台讲优惠政策、打折力度不同,今年出来站台的是清一色的京东技术人员;而在618当天的业绩汇报会上,“技术”又一次成为了主角。

  过去20年,如果是“人效”让京东把“用户体验、效率和成本”做到了*,在未来20年,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如何还能保证京东高效运转,保持竞争力?“技术”被刘强东认为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我们用了很长时间让大家认同京东是一家非常成功的零售公司”,刘强东说,“接下来,我们会用同样长甚至更短的时间,让大家认同京东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技术公司。”

  零售巨头京东要给自己贴上一个“技术巨头”的标签,这对它来说并不容易。

  当刘强东首次向外界传递出“京东要转型做技术公司”的时候,很多人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一家SaaS软件公司的CEO就曾公开对媒体表示,京东是一个“技术有限”公司。

  在外界的印象里,京东的标签是“强零售”公司,长期以来,京东在技术上是弱势的。

  在《决战618—探秘京东技术取胜之道》一书中,几个细节片段就生动的描述了当时京东技术的落后。

  2004年,京东只有一组简单的展示商品的网页,当时技术部门只是四、五个人搭建的技术小组,而刘强东负责写出了绝大部分的程序代码,一直到2006年,京东负责网站开发和管理的人员一直不足5人。

  2008年,也就是京东618购物节正式推出的*年,当时京东只有3个技术人员备战,他们实际的工作就是值班。而所谓618就是选择一些商品,设定特定的数量定时进行秒杀,秒杀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都由人工控制。当时的618,不要说和智能相关,甚至可以说跟技术都不相关。

  “在当时因为某个系统宕机而耽误了用户的抢购是家常便饭”,京东数据研究院院长刘晖说,“那个阶段整个公司对技术的定位,就是技术只要支持业务的发展就可以了,不要掉链子,我要做大促,你要能支持我这么大的单量流量。”

  到了2012年,随着业务高速发展,京东订单量骤增。618当天,瞬时访问骤增的峰值超出负荷,一些系统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商家看不到新的订单信息,造成商家无法履约等问题。

  这些血泪教训促使京东的底层IT系统从最初外购的ASP架构升级到了.NET架构,再到后来的Java架构,并率先在2012年启用了云计算。

  但即使这样,在京东内部,在被刘晖称之为“技术服务于业务发展”的那几年,京东的技术部门的存在感以及创新性仍然让人失望。

  对此,京东的离职员工李维感同深受。在2014-2015的两年间,李维曾供职于京东的技术运维部门,“公司为了稳定业务发展,很多技术研发和创新不让开展,技术氛围比较差,对于程序员来说很有挫败感”,李维说,“当时整个部门除了日常帮助业务做一些技术性的保障,其它时候都很闲。”

  当时,京东在技术组织架构上采用了“小闭环”的模式,也就是技术和业务紧紧贴在一起,实行垂直化的业务协作,“比如第三方管理平台拥有自己的技术团队,这个技术团队就可以实施的是整个POP平台(第三方卖家借用京东平台来销售商品的平台)的建立、维护和保障”,刘晖说。

  但这样的架构问题很快暴露,随着京东业务的大规模拓展,“小闭环”模式带来效率和执行力低下问题开始显现。

  2015年,京东对技术做了第二次架构调整。这一次,京东把技术部门从业务部门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技术大体系。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包括云、大数据、AI等技术团队,二是应用技术研发团队,主要服务于商城业务,两大团队直接从属于CTO大系统。 

  通过此次架构调整,京东的技术部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除了服务于商城业务的应用研发团队,包括云、大数据、AI业务的技术研发团队*次开始了自主的技术研发,也为后来京东技术的对外输出和技术转型奠定了基础。

  京东云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从2012年成为独立的部门,到2016年发展成为公有云,云的输出成为了京东*次的对外技术输出。

  对于这样的架构调整和技术转型,京东商城副总裁、京东Y事业部负责人于永利的压力是无形的。

  “从刘总讲话的那天起就感觉一种压力扑面而来,原来IT技术只是业务部门的一种服务,现在变成一种驱动力,责任太大了”,于永利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

  2016年11月底,京东对外宣布成立Y事业部,目的是重构智慧供应链。于永利被任命为负责人前,就在京东研发部做类似的事情。

  而早在2016年3月,刘强东还拍板成立了京东X事业部。这个部门承担的职责是对智能物流系统的研发,包括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如今在上海嘉定的“亚洲一号”无人仓已经几乎实现了从产品入库、理货、上架、出库、扫描、打包、打印发票、分拣,包括装车整个过程的无人化。

  “这两个颇具神秘感的字母部门在京东代表着未来,也是强调公司对这两个项目的重视程度。而与其他互联网技术力量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研发人员对商城运营体系必须足够了解,他们的每一项发明和改造必须对业务产生实际作用“,京东CTO张晨在今年的618启动会上说。

  如今这两个部门都独立于商城体系之外,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今年的618上,X事业部的无人车以及无人仓,Y事业部对于曲美等线下零售店的零售方案的改造都成为了京东在技术上强调的亮点。

  2017年底,为了顺应技术转型,京东再一次在架构上做出重大调整。

  这一次,京东把商城的技术研发团队了做了前台和中台的拆分。前台研发职能主要对接商城各事业部,集中协同面向C端用户;中台研发则聚焦于系统性解决共性需求,专注输出抽象程度高、可复用性高的组件化资源和技术能力包,用API形式支持前台研发。如今,中台研发团队的模块化组件的输出成为京东对外技术赋能的一个重要接口。

  “2015年底到2016年是整个京东技术发展的分水岭”,刘晖说,在这之前京东的技术一直是服务于业务的发展,而在这之后京东的技术开始驱动业务的发展。2017年的这次架构调整背后,核心原因就是刘强东在年会上强调京东要做技术开放,要转变成一个技术服务公司。

  如今为了加速技术转型,刘强东还也在内部推出了赛马机制,鼓励技术研发和创新,“无论是从外部买来技术和团队,还是内部自己的,一切为效果论,我们不会做那种闭门的自我保护模式”,刘晖说。

  刘强东虽然对于技术的投入产出比没做短期要求,但据于永利称,作为研发人员严格的KPI还是有的,公司会对“人效提升、库存周转”等数据提出明确要求,甚至有销售压力。如果达不到,会有一定的惩罚。

  京东内部现在对于技术的重视程度从刘强东的身上就能明显看的出来。

  刘晖称,从2017年开始,在京东重要的技术讨论会上,几乎每次都能看到刘强东的身影,而X事业部和Y事业部的技术周报刘强东每周必看。

  “虽然在公开场合谈到技术转型时,刘强东都表现出了十足的自信和乐观,但信心背后是十足的焦虑”,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除了在战略定位上主动求变,复杂的现实情况也是促使京东技术转型的重要原因。

  过去这一年,无论是线上业务增长的乏力,竞争对手的冲击还是人力、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都让京东的处境变得艰难。如果说,过去14年京东是靠对人效的*利用赢得了市场,未来20年,“成本、体验、效率”的提升一定要靠技术。

  财报显示,2017年Q4,京东履约费用达到79.6亿元,同比增长了45.8%。而履约成本上的上涨主要来自于京东对物流设施的持续投入以及配送成本的提高。

  2017年,京东物流的全球*全流程无人仓和无人分拣中心先后投入使用,京东物流运营的大型仓库也从2016年底的256个增加到2017年底的486个,总面积从560万平方米增加到1000万平方米。

  在刘强东看来,在服务品质和履约成本上要做权衡,技术一定是*的解决途径,在2016年京东决定成立了X事业部,专门从事于智慧化物流设备的研发,这一项目在京东内部被称为“D(device)计划”。

  按照刘强东的设想,如果真正实现了智能物流,京东现在的体量可能用八万人就够了,这对于人力成本是一个极大地节省。

  不过,因为在政策法规上的问题,目前京东的无人车、无人机等智慧物流设备还无法大规模商用,“但是用更好的人工智能的设备和算法来解放人力是不会变的”,刘晖说。

  在提出技术转型的过程中,对外技术解决方案(赋能)的输出被刘强东看作是极为重要的转型标志。无论是京东金融、京东无人便利店还是为合作伙伴输出零售方案,这都需要京东在技术上有过硬的支撑。

  目前这一任务主要交由Y事业部来负责。据于永利反映,目前90%的智慧供应链需求是Y事业部提出的,他们设计出解决方案,再驱动业务应用。他对团队的要求是,要比采销更懂业务,改个按钮、加个功能并不能带来实质变化,供应链优化需要整体解决方案。

  眼下京东自营SKU数量是三四百万,未来刘强东是奔着1000万去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想甩开竞争对手,库存周转、现货率必须领跑行业。于永利将自己的使命理解为,“保证这两个核心指标数值*。”

  如今,在Y事业部的带头下,京东已不仅仅局限于内部库存周转的优化,在外部输出上,京东智慧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已经开始服务于合作伙伴。

  今年618期间,京东与家居品牌曲美合作改造的曲美时尚生活体验馆正式亮相。据曲美家居集团董事长赵瑞海介绍,目前曲美已经组建了一个包括IT、营销、财务、设计、销售等职能的独立部门与京东全面对接。未来,曲美会将供应链和产品、库存、货物全部升级成同一个系统,与京东达成全方位的供应链整合。

  技术转型的驱动力可能还来自对手和前辈。京东财报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2.93亿,同比增加29.1%,首次跌破30%,这也是京东上市以来*的用户增速。

  “用户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当然和行业整体饱和有关”,李成东分析,“但获客方式的落后,尤其是京东对于三、四、五线城市的渗透率不足正在阻碍京东的发展。”

  阿里Q4财报显示,淘宝App的个性化推送和创新内容成为了驱动用户保持活跃并且稳定成长的关键。李成东认为,相比之下,京东仍然在依靠广告促销这些传统方式获客,效率低下。

  在过去一年,BAT三家纷纷发布自己的AI开放平台,如百度的DuerOS、Apollo平台,阿里的AliGenie平台、腾讯的腾讯叮当与云小微平台,加速AI布局。京东在AI上的布局也明显慢了。

  直到去年9月底,京东才“挖”来原IBM Woston Group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出任京东集团副总裁,负责AI 研究与平台部相关业务。今年4月份,京东才发布了自己AI开放平台NeuHub。

  有趣的是,最近两年,BAT都在不约而同地要给自己换上“技术标签”。

  2016年就开始有消息传出,马化腾在内部提出:腾讯未来要做的是一家科技公司。他在公开采访时称,“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技术的进步,企业才有可能有保持在战略方面的制高点。”

  在2017百度联盟大会上,百度CEO李彦宏宣称:百度将不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阿里则在去年成立了达摩院,并计划陆续投入超过1000 亿元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早在2017年3月,马云就在阿里巴巴集团首届技术大会上说,“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 年、20 年后的困难。”

  对于“后起巨头”京东来说,BAT老大哥们释放的信号已经足够清晰;而他们近年在技术上的大手笔投入也让京东相形见绌。

  在京东拼命PK阿里的时候,一个叫拼多多的社交电商又突然拔地而起,GMV直指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外界甚至有观点认为,拼多多已经成为腾讯在新零售领域的“新宠”。

  同为腾讯投资的公司,尽管刘强东多次公开强调拼多多对京东没有影响,但至少二级市场投资者会关注拼多多崛起究竟会给京东带来多大压力。

  在刘强东眼中,京东对标的一直是亚马逊。在创立公司的早期,贝索斯就一直强调“亚马逊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零售公司”,这种理念一直坚持至今。

  在刘强东提出“技术转型”的这一年多,不少人公开表达过嘲讽。新加坡知名资产管理公司毕盛资管创始人Wong  Kok  Hoi是其中反映强烈的人之一。

  在去年6月份的一份研究报告中,Wong  Kok  Hoi公开质疑京东当时的运营情况,他认为接近600亿美元的市值对京东而言是被高估,他还称,亚马逊的技术实力及其在云计算业务和美国电商领域已经取得的*地位,远不是京东可以相提并论的。

  在技术投入上,京东与亚马逊远不在同一个量级。

  据统计,亚马逊自1998年以来已经在技术和内容上投入超过800亿美元。今年4月份,彭博社发布了2017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的排行榜,亚马逊以226 亿美元的巨额投入高居榜首,比第二名Alphabet 高出了整整60 亿美元。从增速角度来看,亚马逊每年的技术投入几乎都保持在40%的增长水平,足见贝索斯对技术的重视程度。

  相比之下,2011年,京东在研发技术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1.1%;2017年,京东在技术上投入占净收入的1.8%,约为10亿美元。这只占亚马逊同期技术投入的4.4%。

  “亚马逊上市20多年来,累计盈利不到100亿美元,大半还是最近两年实现的。但其市值高达接近9000亿美元,资本市场对亚马逊的期待,其布局技术的长远爆发力是一个重要考量”,李成东说。

  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贝索斯也表示,亚马逊的基础是3大支柱:亚马逊Prime会员服务、AWS云计算服务,以及帮助第三方卖家销售商品的市场平台。其中AWS云计算服务已经成为亚马逊重要的收入来源。亚马逊2017年财报显示,其AWS云计算服收入达到了174.59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9.8%,且已经连续三年营收增速超过了50%。

  相比之下,京东云的表现则差强人意。根据IDC数据,京东云在中国云市场甚至排不进前八。如果和亚马逊相比,京东云的规模尚不及AWS的六百分之一,也没有达到可以盈利的地步。

  如今智能语音平台Alexa成为了亚马逊也下一个潜在支柱业务,这个业务与亚马逊的核心电商业务相互配合,提供更流畅的商业体验。

  目前,亚马逊这方面的投资已开始看到回报。亚马逊的客户可以通过Alexa直接订购商品,而Prime会员可以通过平台获得额外折扣和其他内容。相对比之下京东的智能语音平台才刚刚起步。

  贝索斯对于亚马逊“科技公司“的强调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亚马逊一直以高标准招徕人才,从创立时就喜欢招加州理工的技术天才。之后,其引进的人才更是从斯坦福机器学习教授,到算法理论的权威无所不包。如今的京东正在学习这一点。

  除了周博文,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前华为首席AI 科学家裴健、前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梅涛以及微软美国研究院NLP首席研究远何晓冬等技术大牛都相继加盟京东。去除大量在一线的配送员和仓储员工,目前京东的技术研发人员已超过2万名。

  2017年,京东用于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从上一年的45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到67亿元人民币,增速为49.4%。进入到2018年,仅仅在*季度,京东用于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就提升到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了87.2%,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1.7%提高到了2.4%。

  “钱都不是问题。从短期来看,京东对于技术的投入没有盈利指标。某项技术发展到关键阶段,因为没有钱而突然终止,我们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刘强东说。

  虽然在技术转型方面起步较晚,但刘强东还是表现了他乐观的一面。“晚也有晚得好处,我们没有包袱”,他称,京东可以用全球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去搭建基础。

  当一家公司遇到问题的时候,它到底是用对堆人的方式去解决还是用堆技术的方式去解决?这在技术专家看来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是技术公司的核心标准。

  从这个角度看,京东的技术转型依然还在过程中。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全天候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电子商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