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日,马云去了一趟以色列。
以色列基本座落在沙漠之上,土地贫瘠。但这个小国家成为了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实现粮食自给的国家。究其原因,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傲视全球。
在农业方面,中国还有太多功课要补。关注农村的马云自然不会忽视这一点。
镜头拉远,转向亚洲大陆的另一边,一群工程师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一旦完成,阿里云在ET大脑的产业布局上又能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农业。
而此时,几位工程师已经在猪圈里待了71天。每天都需要观察猪的吃喝拉撒,来研发让猪更舒服的养殖系统。
而在一年之前,华为已经低调推出了养殖项目——牛联网。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将养牛这一件看似传统的产业加上了技术的光环。
AI+养殖,看似毫无关联,根本不在一个时代的两件事,现在似乎成为了各方科技公司追逐的热点。
科技公司抢占畜牧业
四川自贡,一座占地数十万平米的建筑内,上百万头猪正在茁壮成长。
这些猪肯定不会想到,它们打一出生起,就被各种高科技圈养,成为重点观察的对象。
另一方面,负责饲养的人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养猪的劳力。
目前,全国大中型的养猪场已经过渡到信息化的阶段——使用ERP系统来记录饲料采购情况、产供销管理等。而这种方式并不能改变效率低下的事实——在猪舍中,饲养员仍旧需要手工记录每一头猪的各种状况,比如是否发情……等等。
然而,一个人能记录一百头猪,假如这个数字上升到数万甚至数百万的量级,人类必然无法做到详细记录每一头猪的数据。
不仅是养猪如此,畜牧业普遍存在纯依靠人工经验来判断执行从而导致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也催生了科技公司赶来救场希望改变行业的举动。
阿里云的ET农业大脑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一套简单的ERP软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智能化将成为阿里云农业大脑在养殖业的主旋律。
养猪的产业链条相当长,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需要200天,而在这200天内,猪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会威胁死亡——用「命途多舛」来形容猪的一生一点也不夸张。
以疾病为例,如果猪生病咳嗽,饲养员不在现场的话,很难分辨猪是否有生病的迹象。
“传统养猪的痛点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投入人力比较大,以及投入人力也不容易发现的问题。”阿里云ET农业大脑负责人郑斌告诉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特驱集团最初找到阿里云,希望将自己的项目上云,但经过调研之后,郑斌发现,养猪过程中需要的人力太多,有些过程可以用计算机来替代。
2018年2月,阿里云与特驱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人工智能收集数据,对猪的生产、管理、防疫等方面进行监控、预警及给出操作建议。
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智能化养猪,解放人力,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
此前,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同样一家巨头试图用技术改造养殖业。 华为用了另一种生物——牛,来当做AI养殖的实验对象。
“猪栏前增加了二维码”
郑斌了解到,外国的养猪场以自动化为主,以大量自动化设备提高养猪效率。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养殖以人工为主,少量生产设备半自动化,效率相对较低。
一个显著的指标是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世界*养猪国家丹麦、荷兰的PSY是32头 ,中国只有20。意味着平均每头母猪的生产效率差12只。
显而易见的差距之下,智能化成为养猪产业的当务之急。在阿里云看来,通过对猪场的智能化改造,短时间内就能赶上国际水平。
养猪这件事,要怎么和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 母猪难道要变「钢铁猪」吗?
阿里云工程师们在四川待了三个月,把一套系统研发出来。郑斌表示,从猪出生开始的四个环节,出生、育肥、配种、生产,阿里云均有深度参与。
在与养猪场深度接触的时间里,郑斌发现,图像识别和声学技术可以在过程中解决很多问题,在这个大方向之上,团队按照猪的成长过程,逐步细化出几个阶段。
在仔猪出生的阶段就面临着死亡的危险:抢不到奶,或者被母猪压到。
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可以通过摄像头自动分析并记录仔猪的出生数量、顺产还是剖腹产。同样,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捕捉仔猪被母猪压住发出的尖叫声。
据悉,以往饲养员会去一个个比对,有类似情况会及时处理。“加入AI技术之后,我要做的不是去现场一个个看,而是在办公室里盯着屏幕,有预警的时候出动,*时间展开解救。”
另外一个重要的场景,即便投入大量人力也很难判断,令养猪集团十分头疼——生病。
猪生病的话要及时送进专门的猪舍,发现不及时的话传染给更多猪,严重时会产生瘟疫等情况。
农业大脑在这方面的解决办法是,使用红外测温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监测猪的体温和咳嗽的声音,一旦出现异常,就能在*时间做出疫情预警。
在成长过程中,饮食和运动情况也是一方面。为了培养一只健康的猪,通过进食情况也可发现是否生病,并且能和运动情况结合起来。
阿里云在上海云栖大会上表示,有了ET农业大脑之后,运动量成为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
未来或许猪的标准会是一生要跑200公里,而不是超过200斤才能出栏。(这会影响猪肉的口感,毕竟现在谁喜欢吃肥肉呢?)
在这其中,一个基础的技术不可忽视,即猪档案的生成。每只猪身上都有一个独特的ID,依据此建立了*的档案,猪龄、健康状况、配种情况,甚至父母亲的品种、得过什么病等等。
这些以往需要手工输入的东西,现在饲养员对着录音设备说话就可以直接转化到档案里去。
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原来的笔记本、Excel等记录方式在这座猪场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猪栏前面增加的几个二维码。
牛联网
相较于阿里的AI养猪,华为养牛的事情显得略微低调。
然而IT巨头华为,自然不可能错过产业创新的机会浪潮,但华为并未讲述AI,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物联网。
2017年2月起,华为联合中国电信和银川奥特,推出基于NB-IoT的牛联网产品“小牧童”,改进了传统奶牛监控系统。
奶牛的体征监控是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体征监控才能判断奶牛何时需要配种、产奶。
同样,传统的体征监控大多通过兽医人工检查的方式,不过不同奶牛发情表现规律不同,发情后*配种时间不固定,高产奶牛发情持续时间短,容易错过。
因此,人工检查对奶牛发情检出率低于75%,且需要兽医值班巡查,劳动强度大,人力成本高。对于一座奶牛场来说,如果错过了一天奶牛的发情期,就意味着时间的延长,成本的增加。
华为的“牛联网”在每个奶牛脖子上挂一个传感器,时时测量牛的体温和脉搏,及时掌控奶牛的健康和产奶量。通过监测牛的体温和脉搏,掌控牛的发情期,及时配种,减少损失。
“小牧童”智能项圈中的通信方式为NB-IoT技术,项圈数据可直接通过NB-IoT网络传输到中国电信物联网开放平台,然后进入部署在天翼云上的奶牛信息管理平台。奶牛场管理层、饲养员、兽医等通过网页或手机客户端,可以实时获取奶牛体征信息。
噱头还是真刚需?
用AI涉足养殖业的不止阿里和华为,巨头都有相关涉足。
最出名的莫过于“猪厂”网易。早在2009年,网易就宣布要网易将投资数千万元在浙江建立养猪场,并将为此创办养猪网,将互联网与农业结合。2017年,网易猪肉正式上市,受消费升级的影响,着实火了一下。
京东金融在AI养殖方面也在实行有趣的想法,利用AI养鸡和金融挂钩。
京东金融是这么解释的:过去养殖户养一只鸡约需要12元饲料款,需要提前贷款,并支付整个养鸡过程中的利息。
但是小鸡在最初并不需要太多饲料,只有长大时才需要,不同的鸡对饲料需求也不同,养殖户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利息。
根据对这一过程的掌握,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可以因地制宜放贷,养鸡户根据需要借贷,按日计息,现在养鸡户养一只鸡只需要支出6分钱利息 。
连腾讯都在4月1日发布了一条视频,一本正经地讲述了在贵州开启AI养鹅项目,利用鹅脸识别、腾讯觅影和翻译君等一系列技术打造AI+农业,但最终这只是个愚人节玩笑罢了。
不过腾讯确实在AI+农业上有所建树,腾讯投资了一家名为Phytech的公司,通过使用各种传感器和卫星数据,由机器学习提供动力,了解作物情况,优化作物健康。
众多巨头接连进入养殖业,用技术来改造产业到底是噱头大还是真的有效?
郑斌告诉品途商业评论,经过阿里云农业大脑的改造之后,特驱集团的PSY能提升三头,死淘率降低了3%。
华为常务董事徐文伟曾公开表示,中国电信通过牛联网,每年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同时产业带动传感器的销售。而对客户来说,不仅保证了奶牛的健康,更重要的是额外产生了2500万元的收益。
华为方面向品途商业评论表示,目前已经有成功案例存在,接下来将向更多省份推广。
“5-8年时间,中国的养猪产业一定会和国际水平持平。智能化的阶段代表着很高的生产力的水平。” 郑斌说到。
AI的确是一个听起来比较高大上的技术,但是在落地时仍有不少工作要做,一些比较困难的技术就很难在当前阶段实现。
鹅脸识别是个玩笑,猪脸识别却可以完成。然而,在目前阶段而言,猪脸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相对成本也很高。
京东金融官方账号在知乎的一个回答中提到,猪脸识别在技术上的难点有三个:
猪的生长周期短,外貌变化快,识别难度高;
猪舍中的猪处在一个运动的状态,很少正对镜头,数据采集难度高;
目前缺少不同品种的猪在生长中体型变化的数据进行参考。
在阿里云之前,许多公司的智能养猪是在猪耳朵上使用RFID(射频识别)标签作为例子,例如英国*的养猪公司郁金香农业。
但阿里云曾告诉这些供应商,ET农业大脑智能养猪系统运行起来更加便宜,因为它避免了扫描标签这一复杂举动。
产业变革下的中国养殖业
互联网、IT巨头纷纷在AI养殖业进行布局,不是没有原因的。2017年全国畜牧业总产值超过3.2万亿,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接近30%。其中又以猪、牛、鸡等畜禽品种为主,在畜牧业方面,中国还有大量下沉市场等待挖掘。
以猪肉为例,中国是*大猪肉生产国,也是*大猪肉消费国,一年大约出栏7亿头猪,消耗猪肉大约5000万吨。
然而,在市场之下,现实的状况仍然是集约化规模养殖处于少数。在出栏的7亿头猪当中,绝大多数还是由农民散养状态。
“中国*养猪场有2000万头猪,只占3%左右;前十大养猪场加起来不到5000万头。”郑斌说到。
在仍然以散户养殖状态下的中国来说,技术能否下沉到在农民群体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AI养猪的介绍当中,阿里与合作伙伴在此项目总投入达数亿元,前期合作伙伴大多为B2B形式,即阿里云提供软件系统,为合作伙伴降本增效。
同时,阿里云也在尝试B2B2C模式。在阿里云与海升集团的合作中,双方共同打造系统,开发针对农民用户的App,最终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个体农户使用。
过程中农户端使用完全免费,由海升集团付费帮助其提高效率。
中国报告网行业分析师指出:近两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遭受到一些挫折,受宏观经济下滑和禽流感等因素影响,畜牧业一度呈现低迷态势。
未来,我国畜牧业经济将由增长型与环保并重型转变,以分散经营为主将转变为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主。
这也属于阿里一贯强调的:不会自己去做事,而是"赋能”。郑斌提到,实际情况中,个体农户和集约化养猪场的条件还差很多,技术应用在农户上还需要时间。“集约化养猪场已经进化到了第四代,而农户还只是*或第二代。”
对于农民来说,成本同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阿里云的做法是快速扩大规模,当使用的人变多,成本才能逐渐降下来,阿里云方面称,相关的调研已经在展开当中。
所以,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让农民下岗?
一位养猪专家告诉品途商业评论,生产变得自动化、智能化的确提高了效率,但单靠技术可以达到的限度是有限的。
“农民只是换了一个生产方式,无论如何还会创造新型的农民工种。”郑斌表示。
毕竟农村刷墙广告都在宣传:「智能养猪搞的好,漂亮媳妇娶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