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腾讯大手笔投资虎牙和直播以来,关于直播平台扎堆上市的消息不绝于耳。时至月底,映客终于首家公布了赴港上市招股书,坐实了此前路透称公司将上市的消息。
作为直播界的元老级公司,2015年上线的映客,经历了2016年火山爆发般的飞速发展后,在2017年因为宣亚国际收购一事,平台诸多指标都出现下滑,虽然管理层称被“退亲”并不影响公司发展,但不得不说映客投资人在国内上市退出的路径被切断了。
业内人士指出,此番公司改弦更张打算在港上市,更多地表现出前期投资人希望趁直播平台红利期彻底消退前早点套现了结。整个直播行业才火爆了一两年,就进入水逆期,令各方投资者更加谨慎。目前直播平台从最初的400多家压缩到如今的200家左右,行业风口似乎已经过去。映客此次上市,似乎并不能推高行业发展的天花板,其打赏之外的商业变现模式仍待探索。
并不亮眼的数据:三年净亏17亿
3月26日映客在港交所网站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7年映客营收收益分别为2870万元,43.35亿元及39.4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942万元、14.67亿元及2.4亿元。
从收入增减幅度来看,2015年3月团队成立,当年营收2870万元;2016年营收处于暴增阶段达43.35亿元。但2017年增速放慢,营收同比下降9.07%。其2016年纯利5.68亿、2017年纯利7.92亿是在剔除亏损与相关费用后实现的。
营收放缓的背后,是用户数增长乏力的现实。招股书显示,映客平均月活在2016年迅速增长,从*季度的1537万攀升至2016年第四季的3000.6万,但从2017年开始,映客月活数出现滑坡,四个季度的月活数在2212万和2518万之间徘徊。
平均每月付费用户数的下滑似乎更为显著。付费用户数在2016年四季度达到248.6万后,在2017年下滑比较明显,当年*季度每月付费用户数较2016年第四季度大幅下滑至182.4万,到第三季度又下滑到61万,只是在第四季度小幅回升至65.2万。
映客在招股书中也提到数据下滑问题,并表示,倘若公司未能有效管理增长、实施业务战略及控制成本与开支,业务及经营业绩可能受损;倘若公司无法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吸纳新用户及留住现有用户,未来业务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对于映客上述月活及付费用户下滑原因,除了直播平台间竞争加剧及直播行业因新鲜感消失等导致红利期消退外,宣亚国际收购失败或许也是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宣亚国际曾为映客提供过公关服务,早在去年3月,宣亚国际方面就提出过与映客设立合资公司的计划。到5月初,宣亚国际公告将收购映客母公司蜜莱坞至少50%股权。直到9月初,宣亚国际终于公布28.9亿元的收购方案。根据方案,宣亚国际近29亿元的收购款,实际上近21亿元是由映客的几位创始人支付的。深交所就上述方案向公司发出问询函,但截止去年12月宣亚宣布中止收购都没有就问询做出回复。当时业内普遍对这起交易不看好,认为此次收购有借壳上市之嫌,而且影视行业的并购又遇到了监管部门念紧箍咒,失败理所当然。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去年资本市场遭到挫折,对映客的影响显而易见。双方大半年都忙于筹划并购事宜,映客管理团队的工作重心也集中于此,映客的发展规划必然受到影响。
盈利模式单一投资者频撤资
虽然在几家头部直播平台中抢先迈出上市步伐,但映客的收入结构难言具有持续性。根据招股书,映客绝大部分收益都是来自直播业务,从2015年到2017年,直播业务所得收益占收益总额94.6%、99.8%及99.4%。而直播业务本身也依赖某些大客户,2015到2017年,直播业务*客户的收益分别占总收益的2.1%、0.4%、1%,五大客户的收益分别占5.8%、1.5%及3.7%。
网络广告业务在映客收入占比中微不足道,不到1%。2016年该业务收入924万元,2017年增长至2243万元。招股书表示,映客的广告业务形式主要是APP首页或其它位置的横幅或下幅广告,通过主播进行口头宣传等。实际上,映客也曾努力试图改变业务收入单一的现状,提出去直播化,发展泛娱乐。去年下半年,映客设立了10亿元的内容专项基金用于pgc内容的建设,启动内容合伙人招募计划。另外,映客还推出1V1 PK、多人直播间、狼人杀等语音社交游戏,去年9月上线短视频。映客还在去年9月改变了之前坚持不与公会和主播签约的做法,开放了公会合作试运行政策。
而映客广告方面*的努力是去年6月份推出映天下商业平台,主要是针对主播的商业化直播业务,并表示这是官方提供的*商业合作渠道。就是说,主播要接商家资源,做商业直播,必须通过映天下这个平台的入驻和接单来完成。这表明映客希望对接更多的商家资源,把主播商业直播的控制权抓在手里。业内一直认为,主播红了,经纪公司赚了,而直播平台的盈利似乎不那么容易,映客当时推出映天下这个平台,也是希望借助宣亚国际挖掘B端广告资源。但随着宣亚收购告吹,映天下平台的运作似乎有陷入停滞的风险。
映客商业变现艰难,或许与其背后的投资者不够显赫有关。一直以来在直播界,映客除了独角兽的名号,还被称为孤胆英雄。一直播有微博支持,花椒有360,快手有腾讯,盘点下来只有映客缺个像样的靠山。而根据此次招股书,映客董事长、ceo奉佑生直接持股20.94%,首席运营官廖洁鸣与首席技术官侯广凌各直接持股4.69%。此前映客曾进行了天使轮、A轮及B轮融资,在此次映客计划上市前,已经有投资者开始离场。昆仑万维是较早抽身的,2016年9月,持有映客股份的昆仑万维子公司昆诺赢展将其持有的3%股权以2.1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嘉兴光信,映客估值由此涨至70亿元。去年底芒果文创将其持有的所有股权转给新投资者长兴盛钜,嘉兴光联今年1月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转给驰誉投资,价格为7180万元人民币。
实际上腾讯也曾参与映客B轮融资,投资3600万元。不过这点投资与腾讯4.6亿美元战略投资虎牙直播、6.3亿美元投资斗鱼直播相比,显然不在一个量级。在腾讯投资的多个直播平台中,映客只占有很小的权重。
扎堆上市 直播行业天花板变地板
仅仅经过一年左右的火爆,直播平台就开始显露疲态。而最近各家披露IPO计划,实际是反映了前期投资者对红利期消失的恐慌心态,都希望早点上市退出。
腾讯合计投资达70亿元的虎牙和斗鱼直播先后宣布IPO计划,花椒也传出上市消息。但业内人士认为,此轮直播平台的上市热,与其说是行业的曙光初现,不如说是资本看到行业监管风险与增速下滑后开始选择退出。
曾几何时,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直播行业。直播布局上最积极的当属腾讯,早在2016年3月就出资4亿元领投斗鱼TV超一亿美元的B轮融资,仅仅5个月后腾讯又领投了斗鱼15亿的C轮融资。除了斗鱼,腾讯还投资了游戏直播平台龙珠TV,做了企鹅直播、花样直播等,统计下来其投资过的直播平台超过13家。阿里除了投资陌陌,开始大力发展优酷旗下的来疯直播,还做起了淘宝直播,探索打赏和广告外的变现模式。
据统计,直播平台的总数一度达到400多家,《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从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三季度,直播领域的投资金额增长近4倍。一时间整个行业被巨大成长空间的幻象所笼罩。2016年斗鱼最火的时候晚间高峰时段访问人数接近同期淘宝访问人数的八成,每天上千万量级的年轻人在直播间观看直播。一小时收获打赏数十万等新闻刺激着各路人马纷纷涌入直播行业淘金。
过分招摇之下迎来了强力监管。2018年监管部门召集各头部直播平台开会,要求各平台对多位主播禁播,其中包括主播中的领军人物MC天佑,还有斗鱼一哥卢本伟。而映客在招股书中也披露,曾因第三方在App内发布不当内容遭到两次共5万元的处罚。
直播平台在政策监管的硬约束之下,低门槛带来的平台内容劣质与雷同的弊端更加显露出来。这些弊端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直播平台热度开始下降。据《2017中国网络视频直播行业趋势报告》显示,网络直播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由2016年下半年的峰值203分钟,下降到2017年年初的182分钟。为了吸引资本进入,不少平台的在线人数和打赏金额都有注水迹象。光圈直播2017年初的关停下架让业内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同期绝大部分平台都处于A轮及A轮之前,而大资本已经开始显露出更加谨慎的姿态。失去资本支持的平台陷入困境,关门大吉成了*选择。业内人士估计,目前直播平台比高峰期少了一半以上,主播公会以每天三四十家的速度在消失,不少主播选择歇业或转行。
很明显,行业的不确定因素不会因为映客等直播平台的上市而消失,如何应对直播流量红利消退及监管趋严等各种挑战,考验着各直播平台管理者的智慧。毫无疑问,公司上市后虽然会增强资本实力,但各种问题也会随之放大,公司的市值管理将因上市放到一个重要位置,这也会牵涉到管理层的精力。而前期资本到期后选择退出也必然会带来股价等方面的波动。
另外,前期上市的直播平台如果在资本市场不受待见,其对后续直播平台上市或许会带来一定影响。总之,随着上市这惊险一跃,直播平台无论是滑入万丈深渊还是跃上更高的台阶,未来都将更多受到资本市场的洗礼。
21224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7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48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