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腾讯旗下的征信平台腾讯信用正式向全国范围开放公测个人信用分,但仅仅一天之后就下线了。一个眼看就要引发全民刷屏的现象级产品就这么戛然而止,加上腾讯征信官方的有效信息披露实在有限,下线原因也就引发了广泛的猜测。
一个被广泛流传的说法是个人信用分涉及合规问题被监管叫停,不过,仍缺乏“实锤”,只是靠猜测。真正的原因留待后续官方的实锤信息,在本文中,我们谈一谈个人征信分的烦恼。
1
2015年1月5日,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7月,央行完成验收工作,各种信用分悄然上线,8月初就有媒体报道称“ 8月上旬下发首批牌照”,市场一片欢腾,8家机构之外,据称还有30多家机构在竞争第二批牌照资格,其中也包括一些电信巨头和商业银行。
上旬在平静中过去,市场在焦虑中等待,直至下旬,央行行长助理杨子强在某研讨会上强调,要严把征信行业进入门槛,在征信许可备案中把握好市场规划,对征信机构整体数量有计划,不搞多而乱。一些敏感的媒体嗅到了不同的气息,开始大胆预测,“此次这8家征信机构恐怕无法都获得牌照,央行可能只会下发6个或者7个征信牌照”。
相比央行征信机构,社会化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还包括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社交关系等,覆盖范围很广,以至于可以涵盖征信空白的学生群体。然而,数据源虽然广泛,但由于存在明显的信息孤岛现象,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堪忧,以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机构的信用分,可能差异巨大。同时,缺乏强金融属性数据也备受吐槽,没有金融属性数据,如何判断用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呢?
在数据监管方面,则涉及到数据保护的问题,如何保护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数据采集的边界在哪里,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被采集数据有没有完善的保护机制,出现了数据泄露有没有追责机制……如此等等,在立法层面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种背景下,试点机构在数据采集和保护上也就难免引来诸多质疑。
举例来说,网购恶意差评、网络打车爽约、拖欠物业费等信息数据普遍被纳入各种征信分中,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差评是不是恶意差评?打车爽约就一定是打车人的责任吗?拖欠物业费的业主有没有其他的苦衷?……数据来源的精准性问题不解决,以此数据得出的信用分是否会有失偏颇,广泛使用是否会有失公平公正?
可见,并没有充分准备好。
在这之后,互联网金融行业迎来了集中整治,监管对各类金融牌照的发放都愈发谨慎,个人征信牌照也就没了消息。不过,8家机构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大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候选机构也依旧对个人征信牌照虎视眈眈,甚至招行、浦发、广发等银行也陆续推出了基于银行账户的信用分产品。
大家依旧满怀希望。
2
2017年4月,在“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央行回应了个人征信牌照问题,重申了个人征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三原则,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则明确表示,“八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在此前漫长的等待中,相信试点机构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了不安,终于,该来的还是来了。至此,8家征信机构依旧心存希望,继续努力,向着监管标准靠拢就是了。
问题是,对于市场化机构而言,三原则实在不容易达到。
独立性的核心要求是防止利益冲突。但股权纽带就在那里,再怎么澄清,也有股权关系,该如何自证中立性呢?
再看公正性。何为公正性?给每个人赋予一个信用分,究竟是促进了公正还是制造了新的不公正,这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如监管提到“征信业务活动应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政治上的正确性,……不能当作把人分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工具”。个人信用用于评价信贷风险天经地义,但看上去,如果用于更为广泛的领域,比如根据信用分高低来决定是否享受VIP待遇,更像是制造了新的不公正。
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则一直都是难题。大数据时代,当数据成为宝贵的财富,还有谁会顾及到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的活生生的人呢?
在数据的源头,既有各类APP和网站正大光明地搜集留存用户信息,更有黑客拖库、木马钓鱼、内鬼泄露等黑产人士登场,这些来源不一的数据,层层转手,流入到各类机构手中,被用于从欺诈到风控的方方面面,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用户一直处于“裸奔”状态,成为虚拟世界中一个个的“透明人”,骚扰电话、网站广告、暴力催收等成为了屡见不鲜的事件。
可见,两年的时间悄然过去,如此种种,依旧是难以破解的难题。
被泼了冷水之后,后来便有了信联的传闻,后来传闻落地,百行征信横空出世,8家试点机构成为股东。再后来,便是腾讯信用推出了个人信用分的公测,继而匆匆下线。
3
为何腾讯的信用分只是公测了一天呢?
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独立性、公正性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吗?强监管下,金融业务强调持牌经营,拿到个人征信牌照了吗?
市面上的个人信用分那么多,为何是腾讯的个人信用分呢?
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2015年之前,企业可以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为何2015年之后,企业就只剩下花高价钱购买第三方支付牌照一条路了。我知道你的答案是监管暂停了牌照发放,而在我看来,答案则是,2015年已经过去了。新旧之间、增量与存量之间,总需要一个时间界限。
那么,出路在哪里?
个人征信需要牌照,那么出路也许是不做征信业务吧。其实,偏离信贷用途的个人信用使用模式并不能称之为征信。在此意义上,远离了信贷,也就远离了征信,继而也就远离了烦恼吧。
21077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0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27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