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阿里、滴滴之后,中路集团又造共享出行“新势力”:这个市场还有搞头?

目前,除了电踏车,永久针对智慧大出行已经推出了‘永久智联’系统,从产品、技术、运维、资源处理和建设投资等方面,面向不同城市的不同出行场景,提出了相对应的系列解决方案。

  今日,全天候科技*获悉:共享出行平台—*出行已完成1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由乾川资本战略投资。*出行隶属于上海共佰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是中路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出行创办于2016年11月,以“*电踏车”为切入口,致力于面向全球提供两轮+四轮中短途智慧出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2017年5月份与11月份,*出行在上海、扬州两地共计投放了10000辆共享电踏车做项目模式论证。*出行CEO周文明告诉全天候科技,“按每10分钟1元的收费,目前这批投放的电踏车基本能实现收支平衡。”

  乾川资本方面接受全天候科技*访谈时表示,“与摩拜跟ofo不同,*出行拥有可靠的电踏车运营经验,以及很强的物联网与产业基因,这是我们投资*出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乾川资本看来,经过一年的厮杀,共享单车行业已经从当初的成长阶段进入行业洗牌期,同时政府也加大了行业监管。*出行虽然不具有先发优势,但进入的时间点却是相对良性的,另外其电踏车的财务模型也得到了实践验证。

  共享单车经历大规模清场后,目前的局面是摩拜和ofo两家独大。不过,两家公司被资本期待已久的“合并”迟迟未出现,巨头暗战下的单车市场正在起变化:蚂蚁金服重金投资哈罗单车,力推共享单车第三极;传言称:阿里参与了ofo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而滴滴不仅收购了小蓝单车部分资产,还在内部孵化了单车项目“海棠”。

  令人好奇的是:*出行此时大举切入共享单车还有多大机会,它在做法上又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2018将迎来共享电踏车的春天?

  随着共享单车的发展,人们对自行车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改变。*出行看准了其中蕴含的机会,CEO周文明告诉全天候科技,“未来用户购买自行车的需求会变少,自行车的共享模式也必将会推动传统的售卖模式、传统的制作方案的变革。我们需要拥抱新时代,做出创新来延续自己的品牌价值;另外,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共享出行这个方向那么好,我们有理由把它做好。”

  切入共享电踏车是中路集团经过多年行业观察和审慎思考后做出的决策。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17年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2.09亿人,市场规模为102.8亿元;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98亿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8.2亿元。

  虽然该市场有着巨大的空间,但目前头部企业仍未实现营收平衡。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在于共享单车的“白刃战”其中很大部分是靠烧钱补贴来吸取用户。”

  以摩拜跟ofo为例,在2017年初就开始推出补贴大战。摩拜跟ofo先后推出充值100元送210元、充100送200元的优惠,到去年3月份又推出“红包车”功能,直到如今ofo也还有1元的月卡服务。

  “如今双方都在里面投入了数亿美元,长此以往肯定会对双方的资金流造成很大的压力。此外,烧钱并不能形成壁垒,有了投放量也并不意味就占有了市场。”周文明表示。与之前摩拜跟ofo基本每3个月就拿一次融资相比,目前距离双方最近的一次融资已经过去半年有余。虽然近期也时常传出ofo进行新一轮融资的报道,但始终都未有官方确定的融资进展公布。

  在观察共享单车这一年的发展后,周文明认为,“在共享单车进入免押金的恶性竞争中,企业需要一种差异化产品带来良性的收入,而电踏车可以让用户更轻松、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代替部分私家车或地铁出行,将更有利于促进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另外,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只有2%-3%的人是把骑自行车作为一项运动,而97%-98%的人还是更希望能快速、安全、舒适地到达目的地,共享电踏车作为一种中短途的出行工具,将会是一个大的需求,它能满足用户1-10公里内的出行需求,而自行车只能解决不超过三公里的出行需求。”

  在整个大环境下,共享单车已经占据了国内的一线城市,而中国有两亿辆电动车,其中主要集中在二线及以下的城市,该市场的用户骑行习惯已经被教育。

  不过,由于电动车安全系数较低,多地政府都有颁布了相关限制的指导意见。2017年9月份,杭州叫停共享电动自行车,同年11月底,上海明确表态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北京市也明确不发展电动自行车作为共享自行车。

  在指导意见出台后,以7号电单车、小鹿单车、芒果单车、小蜜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电动车已经被多次约谈,目前,小鹿电单车已经宣布停止运营。周文明认为,共享电踏车将更有利于接手整个电动车市场。

  对此,*出行副总裁黄铭峰向全天候科技介绍到,“电踏车与电动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其中主要的区别在于,电踏车没有转把,不能做到零启动和纯电力骑行。电踏车主要是借助于脚踏传感器,根据辅助电机和电池电力,在骑行过程中给骑行者一定助力,当脚不踩时,电机不输出,车子是无法移动的。因此安全性更高,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2017年8月,交通部和工信部也分别发文提出,将电踏车纳入绿色出行的支持产业。文中指出,“电踏车作为“人力+电助力”混合驱动的自行车,不同于一般的电动自行车,对于发展绿色交通具有积极作用。并表示会尽快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电踏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虽然在国内人们对电踏车的概念尚不深入,但据*出行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近两年向欧美、日本出口的电踏车以每年分别20%、30%的速度增长。2016年,法国电踏车相比2015年增长30%,达到134000辆; 荷兰的电踏车占其自行车总市场销售比例的29%;德国电踏车更是占其自行车市场销售比例的35%;美国自行车出行量增长25%,超过2800万次。因此电踏车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的产业链赋能

  在摩拜跟ofo战局焦灼、难分伯仲的时候,开拓新的战场,也是它们谋求突破的方式之一。

  2017年9月底,ofo在其“用科技重新定义共享”的4.0时代发布会最后的“彩蛋”中介绍,将推出新一代智能助力车。不过ofo相关人士坦承,当时只是研发成功,对于何时及何处投放并无透露。

  无独有偶,2017年11月8日,摩拜在绍兴地区封测了自己的电单车产品,本次的摩拜电单车与传统电力车模式不同,采用的是“充电宝+单车”的方式,用户拥有一块摩拜专属的移动电源(能量芯)可插拔、可单独给手机充电并来驱动单车,如果没有这块“能量芯”,也可以像普通单车来骑行。

  但截至目前为止,市面上仍旧没有出现摩拜跟ofo的电踏车。周文明表示:“电踏车的技术跟运维的门槛都比较高,对于有一定工业制造基础和有研发经验的团队,一般研发一辆电踏车大约需要12个月左右,而对于一般的创业团队来说,则需要更漫长的时间。目前摩拜跟ofo都还在靠投放量抢占市场,生产电踏车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据了解,在产品方面,中路集团此前投资了电踏车相关的产业,包括轮胎、油漆、电机等公司,因此有着稳定的供应链,生产成本也更低,目前每辆车的成本控制在近2000元。

  在运维上,*出行专门研发了一款智能的中控管理系统,当电踏车缺电,产生故障时候就会自动生成工单,智能推送给工作人员,进行跟踪维护。

  考虑到共享单车因乱停乱放被监管整治的前车之鉴,周文明认为,共享电踏车的物联网化极为重要,通过底层的服务平台改造将会是共享电踏车成为整个中短交通生态环节的关键,而这主要体现在电子围栏技术上。

  相对其它平台划出比较粗放的电子围栏区域而言,*的电子围栏区域更为网格化、精细化。“如果用户强行骑出电子围栏区域,违停会产生100元罚款,并形成红包车,目前*的合规停车率可达到99%。”黄铭峰说。

  比共享单车更好的财务模型?

  回顾共享单车此前的战局,摩拜跟ofo带着几十亿的家底去闯荡江湖,快速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清场了一些二、三梯队的企业,顺带还将战火扩散至了海外,但是如今两者的盈利依然还是难题。

  相较于共享单车,共享电踏车在生产成本、运维成本都更高。许多投资人对电踏车的财务模型并不看好,投资了摩拜的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就曾对全天候科技表示,“相比共享单车,电单车的需求没那么大,我们建立了财务模型,结果发现维护成本实在太高,最后便放弃了投资。”

  周文明算过一笔账,按照*出行目前的投放量,每10分钟/1元的收费,每辆单车一天收入4元就能实现整个收支平衡。4元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他告诉全天候科技,“我们每辆车的成本是2000多元,使用的寿命是3年,折旧成本约每天2元,每天每辆电踏车还需要1元的配件维修费用,1元的运维成本(未来可能降到5毛钱/天),以上成本总计为3.5元-4元。目前每辆车每使用一次的收入大概在1.5-2元,所以,按照周文明的算法,每辆车每天的使用频率只要达到2-3次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我这个财务模型很简单,很容易盈利”,他说。

  *出行的共享电踏车业务未来是否会面临摩拜、ofo的竞争?周文明认为,“共享电踏车领域的竞争一定会很激烈,但因为进入门槛高,对技术的要求高,而且经过这一轮,资本也会更谨慎,所以小玩家很难再有机会。”

  在访谈中,周文明多次强调,一定要积极配合和拥护政府的管理方向,他认为最终只有征信好、具有电子围栏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才有机会在这个行业胜出。

  目前,*出行已覆盖200+个城市合作网络,2018年计划进入100个城市,覆盖1亿用户。在国际市场,*出行已与欧洲、北美、东南亚地区15个城市达成了合作备忘录。

  但*出行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共享电踏车:*智慧出行的冰山一角?

  在*出行的整个体系中,共享电踏车只是其中的一个产品,他们着眼的是整个智慧大出行市场。

  “单车只是城市出行的冰山一角,围绕单车、电踏车、四轮车已经延伸出各种车辆如何管理,停车位如何管理,以及以后用户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管理,这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出行的市场”,周文明认为。

  目前,除了电踏车,*针对智慧大出行已经推出了‘*智联’系统,从产品、技术、运维、资源处理和建设投资等方面,面向不同城市的不同出行场景,提出了相对应的系列解决方案,其中包括:“2轮+4轮”一体解决方案;电子围栏解决方案;用户共享解决方案;地网运维解决方案;有桩自行车/站点改造解决方案;电池能源回收再利用解决方案等。

  而盯上智慧大出行市场的也不止*一家。共享出行领域最近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你以为你知道你的对手是谁,但实际上你并不知道对方有没有把你当对手。的确,ofo一直把摩拜当对手,摩拜却把滴滴当对手,而滴滴则是把Google当对手。这背后,是各公司从自身业务出发,对整个智慧大出行的延伸和摸索。

  2017年12月29日,摩拜在贵州省贵安新区证实启动了其共享电动汽车业务。这也是继摩拜和首汽约车合作将网约车服务引入自家客户端后,摩拜再次扩张自己的出行业务版图,伸向了智慧大出行领域,分析称,摩拜此举剑指滴滴。

  滴滴对于智慧出行的野心不言而喻。2017年10月10日,滴滴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在清华大学面对500多位师生做演讲时称,“交通和汽车领域将爆发第三次世界级浪潮,这是滴滴未来*的挑战和机会。在程维看来,未来的交通是共享、是新能源、是智能化、是通过大数据和智慧交通的人工智能技术去学习人们出行的规律、了解交通工具。

  有业内人士表示,“滴滴布局共享单车一个原因是滴滴要全面覆盖所有出行业务,应对将来的智慧大出行战争,其中共享单车就是一个很好的流量入口。如今共享单车市场也早已成为腾讯、阿里拓展线下支付场景,获取流量的入口。”

  不过,周文明认为,对于阿里、腾讯、滴滴巨头来说,布局共享单车市场,流量这张牌谁都看的懂,但这背后更重要的目的可能还是智慧出行这个大市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全天候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共享出行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