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苹果公司的新款手机iPhoneX,要到11月份才正式发售,但其配置的全面屏、面部识别、无线充电等诸多黑科技,已经成为果粉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然,近万元售价也造就了“天价iPhone”的传奇。那么,一部iPhoneX的生产成本到底多少?其中中国企业从中能获得多少收益?本文将一一进行详细解读。
先来看一份iPhoneX的物料成本清单
日前,有媒体曝光了iPhoneX的物料成本清单,如下表1所示:
从物料成本清单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单部iPhoneX的BOM成本总价为412.75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元。这个物料成本总价相比iPhone7(248美元)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售价的提升,iPhone X的物料总成本仅占其在中国区售价(64GB,8388元;256GB:9688元)的30%左右。如果不考虑研发、营销等方面的支出,那么果粉们每购买一部崭新的iPhoneX,便会贡献出近6000元人民币的利润。
从各环节部件的价值构成来看,iPhoneX最贵的物料是5.8英寸三星定制的OLED屏,为80美元;其次为“双曲面玻璃+不锈钢中框”这一套外观件,成本是53美元;同时,全新的A11处理器(苹果自行研发,台积电*代工),由于神经网络引擎等新技术引入,也推动了其成本略微上升,为26美元。至于其他环节的零部件,其成本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再看残酷事实:中企利润分成微乎其微
iPhone X各个零部件的供应商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国家,然而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中国供应商的名字多出现在无线充电接收端、声学、射频天线、配件等低成本部件的生产中,在OLED面板、玻璃机壳、3D摄像头等成本集中部件中鲜有上榜。而这些成本集中部件恰恰是iPhone X核心技术的集中体现环节。可以粗略估算,在苹果公司对原材料的采购中,中国企业大概可以获得500元人民币的收入,所占总物料成本的份额不足1/5。
从利润端来看,目前暂没有关于iPhoneX利润分配结构的具体数据作为支撑,为此笔者参考了由美国加州大学和雪城大学的3位教授合作撰写的研究报告《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中针对2010年iPhone手机利润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分配状况的研究成果,如下图1所示:
其中赫然显示着,苹果公司每卖出一部iPhone,便独享其中近六成的利润;排在第二的是塑胶、金属等原物料供应国,占去了21.9%;作为屏幕、电子元件主要供应商的韩国,也仅分得了iPhone利润的4.7%;至于中国大陆,则只是通过劳工获得了其中1.8%的利润份额。
若果iPhoneX的利润分配结构与上图1大体匹配,那么每卖出一部iPhoneX,苹果公司可从中获利超过3000元人民币,而中国企业的获利相比之下显得微乎其微。这一现实不得不让人反思。
中国企业为什么难从苹果手机中获利?
当今,诸如苹果公司这样的跨国巨头已经开始着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其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分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已不再局限于同一个国家或地区,而逐渐演变为“一件商品,全球生产”的局面,即所谓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特别是近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大力推动,让“全球价值链”这一词汇变得愈加时髦。
在全球价值链中,表面上看是国际分工的深化让各个国家都能参与跨国巨头的生产进而获得经济增长,而事实却并没有这么乐观:
跨国巨头们为了获取利益*化,将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资源丰富而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保留到本土。
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虽然获取了快速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机会,促进了国家外贸的繁荣以及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但是自己却长期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与跟随的地位,由此获得的经济增长也不过是低水平的“悲惨增长”罢了。
按照这个逻辑,可以对iPhoneX的全球价值链构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从iPhoneX零部件供应商的分布和利润结构可以看到,其核心技术含量较高与资本密集型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都由国外厂商所占据;反观中国大陆的供应商,更多地贡献了劳动力密集的制造部分,例如分布在中国大陆各个地区的深圳富士康工厂,他们为苹果产品的出厂提供了组装服务,这一角色的重要性虽然毋庸置疑,但仅凭这些并不能为中国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较为廉价,且不需要太高的利润回报即可对其进行维护,致使他们只能拿到微薄的代工费用。
从微笑曲线来看,由于身处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中国企业的代工利润率也始终位于微笑曲线的*部(参见图2),而苹果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盈利大头(如设计研发与销售环节)均分布在微笑曲线的两端,这几乎全部被发达国家牢牢掌控。如此一来,中国企业从iPhoneX中难以获得高利润的窘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企业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其实,iPhoneX只是冰山一角,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高端制造业领域里,中国企业均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较低位置。
虽然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进步,出口增加值也在稳步提高,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长期以来的“世界工厂”角色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就此,笔者认为,未来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要想不断攀升,进而在国际分工里真正实现反客为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自身核心技术研发基础,加快攻克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有关键性影响与贡献强的核心技术,逐步提升中国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与国际科技的话语权。
第二,推动中国制造业应逐步实现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的替代,并注重对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中优势领域以及重点领域的开发与培育,从而逐步提高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最终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出口产品低质量、低附加值水平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水平转变。
第三,以积极培育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作为切入点,不断提高中国经营企业的实力,巩固并强化核心竞争优势,重组业务管理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国际接轨,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和“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环节,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和治理者,真正将“中国制造”深化为“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