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寡淡的电影票房不同,最近,影院并购与资本运作的新闻不少。
先是以院线为主要业务的横店影视和金逸影视两家公司顺利IPO;几天前,有媒体又爆出华人文化以超过20亿估值将UME旗下37家影院收入囊中。
对于后一则新闻,大家讨论的还是在华人文化如何通过收购影院补足下游,完成生态闭环等老掉牙的观点。
事实上,更值得探讨的是,这起并购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影院投资新动向。
按说,经过2016年一年的低潮发展之后,影视领域的一切投资行为都在从狂热变得趋于理性,各种文娱资产PE倍数都有所下降。
此外,根据猫眼电影刚刚发布的一份影院统计报告,全国有99个城市影院供求旺盛,有60个城市供大于求,还有104个城市供求低下。跟几位影院投资人聊过之后,我们发现传统影院依然值得投资!
由于影院现金流可观,为了追求业绩稳步增长,不少上市公司通常会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并购影院;甚至包括家具类、电器类的大型商场也在购买影院以获取更多客流。
此外,随着一二线城市不断外扩,商场和购物中心在不断新建。“截止2020年之前,全国还要新建大约8000个商业地产项目,有商场和购物中心的地方,就会有影院入驻。”一位房地产人士称。
只不过,以2016年为分水岭,前后的影院投资和并购逻辑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6年以前,大资本追求的是影院数量;而2016年之后,投资人更加追求影院品质,看重单店产出。
这说明,与此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粗放式横向扩张相比,影院投资正在变得越来越精细化。
现如今,华人文化在电影领域实力逐渐提升,通过旗舰影业、邵氏影业、引力影视、华人影业等多家公司联合布局,通过收购UME,补足影院版块,完成产业链闭环,意图再明显不过。
华人文化收购UME背后的新逻辑
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UME?
跟万达、大地、金逸下面的动辄拥有几百家影院的大型影投公司比, UME体量并不算大。跟那些拼数量的影院不同,UME拼的是单店产出,类似的影院品牌还包括UA、百丽宫等等;就像太古地产开发的颐堤港这种商业项目的策略,虽然数量不多,但都占据核心商圈。
UA全国也就5家店,但进入全国票房*的影院有2家,票房3000万以上的有4家,百丽宫也是类似的标准。
“如果按照质的顺序来重新排列全国影投公司的名词,万达不是*,大地也不是第二,可能是百丽宫这样的影院排在前面。”一家影投公司的高层透露。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资本在挑选影院时更喜欢UME、UA、百丽宫这一类单店产出高的多厅影院,而不像2016年以前,相对盲目的追求影院数量的扩张。
“从2016年开始,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很明显。很多老板现在已经不敢买非标影院了。比如影院层高低于5米,银幕较小,或者没有超过100个座位以上的影厅,都不敢买了。”一位广东的影投公司高层表示。
从粗放型横向扩张到精致化发展,按照这个逻辑看,就不难理解华人文化为何挑选了UME。
2016年之前粗放式并购投资带来的问题
影院投资的热潮是从2015年开始的。
《煎饼侠》《捉妖记》等几部现象级影片探底了国内三线以下城市的票仓容量,也刺激了影院投资者大批进入。像西安这样的城市在2公里的街区内可以有七八家影院。
但随后的2016年却遇到影市的低潮期。
此前,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接触过一家新三板的影投公司,从它的身上基本可以看出国内影院投资的缩影。
2012年,初入影院领域投资,当时还没有赶上影视大热的风口,票房一般;2014年,第二家店开业的时候,碰上了更好的机会,票房一路高进;随即,经营者盲目乐观,2016年初,趁热开了第三家店,但由于地理位置问题,票房并不达标;如今重新回归冷静。
不仅仅是这样拥有几家影院的小影投公司变得理性。万达院线在今年年初,已经明显放缓了收购影院的脚步。
另一个业内人士常常谈论的案例是,2016年9月,*世界以13.5亿收购今典影院。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今典院线的票房收入为5.88亿元,观影人次为1895.68万人次。但旗下今典影院的上座率、票价、场均人次排名层次不齐,一些影院运营状态并不理想。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是打包收购的影院,其中有部分影院是亏损的,只能通过一些影院的盈利,去弥补另一些影院的亏损。”
但其实,包括大地,以及星美等这类的院线,在进行布局时大多是类似的打法,以数量取胜,然后通过取高补低,实现规模化效应。
谁是影院背后的金主,他们怎么玩儿?
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资本化运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国影院数量增速正在下滑,且一二线城市影院已经基本饱和。
上述影院投资人表示,“一线城市三环以内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商业项目开影院了,至少要在五环周围的城乡结合部找机会;像一些三四五线城市还可以考虑一下市中心的位置。”
那这是否意味着影院投资的前景已经被压缩呢?其实不然。目前,影院的投资是分为新建影院和影院并购双轨开展的。
新建影院的空间看似被压缩,但随着城市辐射范围在不断变大,一旦商业开始发达,一定有电影院。更何况,未来还有几千家商业地产项目新建。
那么,现在到底是谁在搅动影院行业的资本暗流呢?
一方面,当然是业内的正规军,比如阿里影业、*世界、万达院线等,还有一部分,不乏热钱,以及为了赚钱而来的个体老板。
除了地产系的万达、恒大、华润、富华置地,还有超市类的华联,家具类的居然之家、宜家、红星美凯龙,以及电器类的苏宁和国美都有了自己的影院。
在实体经济不景气,且影视投资风险大的情况下,现金流充足且有盈利的影院就成为优质投资标的。证券公司会帮上市公司搜寻一系列的影院投资标的,而上市公司会以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投资影院。
比较常见的操作是,上市公司会跟一家成熟的影投公司合作,利用这家影投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让这家公司去选择并购标的。并购的资金有上市公司出,并购之后的品牌,以及日常经营和管理也有这家公司来做。
这家合作公司可以采取债券或者对赌的形式入股并购的这些影院,日后分享经营利润。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让上市公司将影院养在体外,未来,经营的好了,可以将这部分资产高价转手卖掉,或者直接装入上市公司。”上述影院投资人分析。
未来的退出,可能还包括IPO。
近期双双上市的金逸和横店两家影视公司就是以院线资产为主。其中,横店影视IPO上市募集23亿资金,投资二三线电影院。在上市之前,面对诸多不确定性风险,横店影视不断新开业、装修和改建电影院。从财报上看,它7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影院收入;金逸也是类似的情况。
上述影院高管分析,影院和院线资产IPO的难度,比影视内容公司要小一些,毕竟影视内容公司受限于规模以及波动性等各种问题,而影院公司的收益往往可以趋于稳定。
此外,影院的收入正在逐渐摆脱票房的桎梏,不断通过非票房收入来实现稳定性,且现金流良好。有行业人士分析:“一些打算上市的影视公司,可以买一块影院资产,稳定自己的收益,且扩充企业规模。”
10727起
融资事件
1376.66亿元
融资总金额
6511家
企业
1886家
涉及机构
185起
上市事件
1.18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