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华创资本吴海燕:服务实体经济,没有VC,各行业将失去活力

很多创业公司,如果单纯做“改良”是做不大的,只有从根本上创“新”才能带来价值上的巨大提升。金融科技行业最重要的创新有: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方法,把过去一些不能服务和覆盖的人群服务到。即用科技手段填补金融空白市场。

  地处北京国贸、CBD繁华商圈附近,华贸中心却是一块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在华贸中心的写字楼里,吴海燕正跟一个创业者投入的聊项目,对于亿欧的到来似乎没有任何察觉。隐约传来的对话声似“珠落玉盘”,她的语速快极了。

  华创资本负责接待的同事在见面前,已微信告知过我们,吴海燕前两天因感冒哑了的嗓子刚刚恢复。对于当日将近4个小时的视频采访和文字专访,能不能坚持下来,我们都还没有太大的把握。

  挑战VC圈“最刺激”的“冲浪”

  吴海燕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毕业后她机缘巧合的结识了中国领军的金融科技企业代表人物——唐宁。吴海燕对那次改变自己终身命运的面试记忆犹新,甚至记得其中一些细节。在视频录制现场吴海燕回忆,“当时唐总问我对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打算?“

  吴海燕思忖,对于毕业于清华工程物理核技术方向的她,除了核电站和研究所外,其他职业都离自己的专业“有点远”。但吴海燕坚信的一件事情是,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一定是“能做一件对别人特别有用的事情”。时至今日,吴海燕总是很乐观的说,她很享受工作带给自己的“正回报”——帮助他人,提升自我。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创业浪潮里,约人见面、拜访、谈合作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可你有尝试过一年约见500个人吗?作为华创资本的二号员工,吴海燕做到了。而且她打心眼里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划算的投入。“这几年对我鼓励和启发*的就是这些一线的创业者”,吴海燕很认真的说。

  新金融:从模式之争到技术创变

  “新金融、新消费、新实业”是华创资本所聚焦的投资方向。之所以如此定位,在于华创资本看中了三者内在关联性。吴海燕认为:金融是服务行业,既服务实业,也支持消费。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有消费需求,才会生产、制造、贸易、流通,才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实业满足了消费,而金融则让实业变得更有效率。

  在“新金融、新消费、新实业”中,吴海燕反复强调“新”。对于“新”的理解,吴海燕认为,各行各业如果没有创新,都将失去活力。“新”对于初创企业来讲主要有: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新”的事物意义不大,同时也拉不开和“旧”的差距。很多创业公司,如果单纯做“改良”是做不大的,只有从根本上创“新”才能带来价值上的巨大提升。

  金融科技巨大的机会来自于替代(优化)原有银行部分业务。这部分业务包括: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贷款、垂直行业金融服务、征信、大数据风控、个人财务管理、ABS等。

  吴海燕坦言,金融行业的模式创新较难,主要是因为金融行业有自身的规律和属性。“2012-2013年金融行业创新主要来自利率市场化、民营企业参与金融、牌照发放等政策利好推动的机会因素,窗口期很短。新金融行业更大的创新驱动力应该来自科技创新。“金融+科技”一直以来结合最紧密。未来,金融行业的创新趋势越来越多将从模式创新向技术创新转变。

  心系“伤不起”的中小微企业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轻骑兵”,中小微企业近10年发展中先后遭遇了2008年的融资难,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蔓延,2010年的用工荒。此后,在举国转型升级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叠加中,中小微企业对经济形势变化变得颇为敏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7万户。其中,中型企业5.4万户,占中小企业户数的14.6%;小型企业31.6万户,占中小企业户数的85.4%。在9月2日刚刚举行的2017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透露:“到今年7月底,中国小微企业名录收录的小微企业已达7328.1万户。

  从企业数量来看,中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保守估计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60%以上。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经常存在惜贷、压贷、抽贷、断贷现象。

  出现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小微企业自身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单一、产权不明晰、盲目追求扩张等内在缺陷,造成难以识别有效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贷款风险偏高;

  二是缺少一些法律法规、市场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外部政策配套措施;

  三是金融机构服务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包括融资渠道结构性失衡、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票据和信托等产品发展、信用风险分担机制、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实力和经营状况、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等。

  吴海燕深知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窘境。从VC角度出发,其投资的是有创新模式,有创新技术的企业。VC押宝的是:所投资的项目日后可以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的可能性。而传统银行和金融机构则评估的是一家企业有没有资产,有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有没有现金流,判断的是借出款项未来企业是否有能力偿还的可能性。

  谁来拯救国内经济发展的“轻骑兵”?

  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基数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没有信用,也不是不能借款,而是单笔金额小到按照过去的方式去处理,其成本都无法覆盖。吴晓燕道出了这其中的秘密。

  吴海燕认为,金融科技行业最重要的创新有: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方法,把过去一些不能服务和覆盖的人群服务到。即用科技手段填补金融空白市场。在过去,企业申请贷款完全是线下模式:手工处理资料,审核材料、跑工厂,下企业、访问职工、评估后放款。这种低效、高成本、长周期的方式自然业务覆盖半径有限。

  而金融科技对于覆盖半径之外小微企业,却有其用武之处。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吴海燕认为,即使未来金融行业空白需求逐渐变小的情况下,现有的业务需求池也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质增效降成本。未来,掌握*的企业,一定可以突破业务边界,成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龙头。

  区块链技术现在远没有成熟

  吴海燕回忆,早在2012年,2013年,给传统金融机构做技术解决方案、做大数据平台,面向银行、小贷机构做技术服务的公司发展非常顺利。而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上千家保理公司、上万家金融租赁公司、消费信贷公司,新出现的金融机构他们则会天然的选择和新型技术服务公司合作,他们不会买传统软件,“因为他们需要最新的技术”。

  目前,金融行业的四大成本主要有:获客成本(营销成本),运营成本,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仔细分析可知,这四大成本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不断优化。吴海燕判断,区块链技术以后一定会成为“金融的基础设施”。

  对于时下火热的区块链技术,吴海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区块链技术现在远没有成熟。金融机构因为做的是资产管理,相对还是偏保守,其对系统的稳定性、对风险的防控要求很高。因此金融机构的核心系统换起来相对较慢。也就是说,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目前更多的落地在新金融业务上,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应用层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探索。

  吴海燕判断,区块链最早的“现场级”产品一定不是“金融机构+区块链”,而是区块链自己体系内产生的成熟产品。只有区块链自己应用成熟之后,才会应用于金融行业。

  服务实体经济:没有VC,各行业将失去活力 

  从服务实体经济这个角度出发,VC行业本来就做股权投资,其实质就是社会资源再投资的一个途径。通过投资优秀创业者所创立的有价值的企业,一段时间后通过股权增值而退出,达到资本的循环再分配,实现资本回报。这是通过投资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简单模型。

  VC与传统金融机构在投资逻辑上的区别有三点:

  1、VC投资的企业大部分是轻资产企业;

  2、VC投资偏向于早期,这些企业尚没有任何现金流。

  3、VC比传统金融机构更擅长评估一个没有现金流,没有资产,但是有技术。

  吴海燕表示,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多种形式相互支撑。VC所投资鼓励、支持的这部分企业,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和银行是不支持,不覆盖的。而大的社会变革会催生出原来没有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创新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在前期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这也是华创特别看重的创新的部分。

  “*天有现金流的企业反而是没有创新的企业”,吴海燕断言。能在很短时间内产生现金流的公司,它肯定拥有成熟的业态,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些企业的创新一定是有限的。

  相对来讲,股权投资和企业的关系绑定更紧密,其回报周期也相对更长。“大部分VC基金都是10-12年为一个周期。如果没有VC的存在,那么大部分企业将得不到资金支持。这样,各行各业将丧失创新,失去活力。

  吴海燕内心认为,“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体。投资是人做的,事在人为(团队),在人的层面上,是非常艺术的。而人本身是不停的成长和发生变化的。这其中,商业规律是科学的,行业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业务的逻辑是科学的,这些是不能跨越式发展的。因此,在项目早期,投资更多的是艺术,而项目中晚期则更多是科学大于艺术。

  在VC圈子摸爬滚打时间长了,吴海燕也总结出了VC行业的优劣点。“优点在于看过上百个项目后,投资人会总结出这些项目通性、共性面临的问题和考验。缺点在于没办法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件事情上,特别集中的花费很多时间”。

  对金融征信机构的五点判断

  众所周知,金融征信与大数据拥有紧密联系。传统金融机构可以算是数据的金矿,但是其数据并没有实现互通互享。传统企业虽有强烈的“触网”意愿,但目前并没有做好。而且传统金融类企业转型也是慢热的。

  大数据本身具有广泛存在性、非独占性、多认知性特点,目前国内金融数据依然是独立的生态,比较单一,从金融征信角度考虑,如何能打破现有的数据孤岛,对多源数据进行整合成为考验金融科技企业的一道难题。吴海燕认为,大数据要实现商业化价值,依然具有巨大的鸿沟。

  对征信来讲,严格定义的征信数据就是金融数据。电商数据,交易数据,社交数据目前还不算征信数据。换言之,本质上跟金融交易数据相关的才是征信最相关数据,其他的最多的是补充地位。

  对于未来征信机构的判断,吴海燕做出了五点判断:

  1、征信机构一定不止一家;

  2、一定是独立第三方来做;

  3、一定是商业化机构运营;

  4、央行的征信系统一定是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基本的数据来源;

  5、征信系统,不允许出现即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情况。

  对于最近网传“信联”机构成立一事,吴海燕认为,行业打通数据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而难点在于利益分配与机制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还没解决,说明行业痛点还不够痛。“信联”将是行业的大方向和趋势,行业从业者及有识之士希望在金融业务上走的更规范,这就要求必须有人迈出联合之路,大家互相打通,互相信任。

  当下,金融科技企业上市苗头越来越明显,但金融科技企业会不会开启新一波的科技浪潮,目前还有不确定性,其最终能不能在二级资本市场上取得价值的的互相认可,决定了金融科技企业上市的时间和成效。

  吴海燕判断,金融科技企业上市还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且大部分企业会选择美股和港股上市。对于美国资本市场如何看到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能不能理解国内金融需求和模式存在原因,发展轨迹,日后成长空间,需要时间去教育二级市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