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李嘉诚又成热点了。
中印结束洞朗对峙的当天,他旗下的“长江和记”披露出震撼性的消息:全资附属公司“和记电讯国际”正被印度税务局追收税款,金额高达3223亿印度卢比(约合392亿港元)之巨。
392亿港元,这是华人社会史无前例的纪录了。公告显示,印度税务局还追得挺紧,已于今年2月和8月,下了两次通牒。
李嘉诚这些年的投资重心都在欧美及大洋洲,于印度早已没什么大生意,怎么会出来这么大一笔税款?
原来,这是一桩已有10年的“旧官司”。
2007年,沃达丰收购了“和记黄埔”旗下“和记电讯国际”在印度的电信业务。从那时起,双方就已在撕,主要是撕税,撕这个收购到底该在哪里交税?
印度税务的意见当然是应该在印度交,“和记黄埔”的意见则是不该在印度交。争执不下,那就法院见吧。法院见了多年后,2012年1月,印度最高法院作了最终裁决。结论是,“和记黄埔”有道理,这笔收购不必在印度交税。
“和记黄埔”大松一口气,但气还没松完,又来了气人的事。印度最高院裁决的4个月后,2012年5月,印度国会通过了一个追补税的法案。按照这个新法案,“和记黄埔”这样的收购必须在印度交税。
新的撕扯于是又开端。印度税务局开始了漫长的“追讨”,“和记黄埔”则开始了漫长的“对抗”。
“追讨”的理由是,国会的新方案;“对抗”的理由则是,你不能这么不讲理,用5月的新法案去推翻最高院2月就已画下的圈。
但印度税务局坚持自己有道理。于是,这又一撕就是好多年,而且事情越闹越大。不光是影响大,涉案的金额也是越来越大。
因为,印度税务局不但要按照新法案追缴“和记黄埔”当时该交的税(约96亿港元),还要收利息和罚款,而利息和罚款则从2007年一直算到今天,最后算出了将近400亿港元。
根据最新消息,“和记黄埔”的态度依然是,你追你的,但我是不会交的。理由还是:你违反法理常识及国际法律准则做事情。
消息出来,很多本来就对印度有气的网友也都在挺“和记黄埔”,狠批印度——
不要脸。
如果印度的这个做法可以算是不讲道理的“敲竹杠”,大陆及港澳台企业家到海外投资,结果却被“敲”,则早已不是*案。
大陆的典型有:万达在西班牙的“遭遇”;一些企业到朝鲜和东南亚的投资遭遇;以及最近有消息说,在委内瑞拉,我们已有几十亿美金的损失。
在台湾,包括“经营之神”王永庆家族,也曾受过类似的伤。
2016年6月30日,堪称是王永庆家族史上屈辱的一天。当天,台塑旗下的越南台塑河静钢铁兴业公司(下称:台塑越钢),承认向越南赔偿5亿美元(合新台币161亿元),还通过越南电视台以长达7分钟的时间向所有越南人公开道歉。
预计总投资超过220亿美元的台塑越钢,是王永庆生前一手推动的台塑*对外投资案,也是越南史上规模*的外商投资项目。
台塑前往河静投资时,所在地区的道路停留在牛车、马车与汽车同行的水准,更不用说其他配套。但其时已年过90岁的王永庆,却以自建港口和铁路的大投入,规划出一座年产钢铁3000万吨,超过上海宝钢和韩国浦项,位居东南亚*、亚洲第二、世界第六的大钢厂。
当初,越南方面对台塑可谓是毕恭毕敬,甜言蜜语。2008年7月,时任越南总理阮晋勇亲自出席了开工典礼。酷热中,他激情地展望道:“这个投资项目不仅将改变越南,甚至将改变整个东南亚钢铁产业。”
但随后的发展中,台塑却是一连串的大麻烦。
2014年,越南发生反华骚乱,台塑越钢首当其冲,众多员工被殴打致伤,并一度陷入长期停工状态。抓紧再抓紧追赶工期之后,2016年6月,其首座高炉点火投产前夕,又飞来横祸般地陷入到一场更大的危机。
2016年4月初,越南河静等中部4省沿海相继出现鱼类大量死亡事件,一时民怨沸腾。因为死鱼*出现在台塑越钢所在的奇英县,民众因此怀疑是该项目导致了污染,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要求政府严惩台塑。
4月底,越南政府通报了调查结论。官方认为,鱼群大量死亡可能由化学毒素,以及自然异常现象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赤潮”现象所导致,没有证据显示这是尚未投产的台塑越钢所致,并排除了台塑越钢的责任。
越南资源与环境部副部长武俊仁还专门在记者会上表示,台塑排水系统是合法的,由河静省资源与环境厅人员负责日常监管与监测,台塑废水处理过程合格,废水经过处理、检测,达到越南标准后才排入海洋。
但民众并不认同这说法,抗议持续进行。
为平息民怒,越南政府决定进一步组织调查并解决问题。6月30日,他们公布了新结论:台塑越钢是造成鱼群死亡的祸首,该公司已于28日承认对此负责,提议并承诺赔偿5亿美元。
随后,台塑越钢董事长陈源成在越南电视台发表长达7分钟时间,一字一句被翻译的公开道歉讲话,台塑集团也发布公告,同意分2次支付越南政府5亿美元。
这个180度大反转的新结论令人大跌眼镜,消息传回台湾后,舆论哗然,一致认为越南政府不地道,甚至有偏激的观点称,如此天价赔偿,台塑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还有媒体挖出了这样的信息:
台塑总裁、王永庆侄子王文渊,副总裁、王永庆女儿王瑞华是在飞往越南准备首座高炉点火投产时,遭遇了“如果谈不出个结果,两位都别想离开越南”的强制措施,继而才无奈地在没有足够证据与合理程序的情况下同意了巨额赔偿,并作出了“不得提出任何诉愿,不得提出国际仲裁”的承诺。
因为,台塑此时已为项目投下了106亿美元,撤不出,也搬不走……
前段时间,有关部门对海外并购,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做了一些工作,还有一些重点企业被“体检”,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因为被“体检”的企业大都是不乏各种传说的巨头,这些关注和讨论也上升到各种传说和内幕的高度。以华商韬略10多年来访问全球各国华人企业家所得到的经验而言,这种“体检”真是十分有必要的。
海外投资真的有风险,刨除正常商业和市场的原因,前进的路上也是充满着坑。其中*的坑,当属政府信用和法律环境的不确定。
李嘉诚和王永庆家族的遭遇就是一个例子。
翻手为云覆手雨,你今天正确,明天便是罪过,甚至都不能确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罪过,只能他说你对就对,他说你错就是错。因此,消息一出,大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到这些地方投资要小心,*是不去。
如果已经去了,那怎么办呢?
李嘉诚的选择是走人,出售掉印度通信业务本身或许就是觉得不对劲,提早走人的一种方式。也正是因为走了,所以现在面对印度当局的追缴,他们才牛气得很:不可能交的。
这里补充一句,很多人都常常问,那么多华人企业家最佩服谁,实话说,还是李嘉诚。
这个老先生,你看他多聪明。要不是当年就闪人,相反却突突突地在印度大投资,今天的局面真是够他喝一壶的。
而王永庆家族则没那么好运,过百亿美金投下去了,就算心中不服,觉得没天理,又能怎样呢?赶紧陪笑脸,道歉道歉,交钱交钱。
我们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可不能出去踩这样的坑?就算你已经练出对付各种坑的丰富经验,也依然要小心。
那是一种怎样的坑呢?
大概是,他让你搞事情,请你搞事情,他还可以帮你搞事情,你和他都知道,要搞事情就一定会出一些问题,甚至都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情。遇到问题有关系吗?有关系就没关系。
那就继续走着吧。走着走着,等你走大了,或者什么时候,他可能新人新办法,甚至直接就是老人新办法,duang一下,弄你个大的。
就像李嘉诚已经了解10年的事还在被追罚款,就像台塑甜言蜜语之后用5亿美元为70吨死鱼和沸腾的民情买单,而且:
“不得提出任何诉愿,不得提出国际仲裁”。
鱼和水的关系,于是变成了鱼和吃鱼人的关系。放水养鱼,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
这样的地方,如果去投资,一定要小心。
所以,大家冷静,理性投资。
哎,好像有点说跑题了。决定说说李嘉诚和王永庆家族这个事,并不是多么想说海外投资有风险,而是另外的事情,但——
我不知道该怎么顺理成章,一脉相承下来了。
那就直接说吧。
想说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取点教训。
越南也好,印度也好,这些年他们都雄心勃勃地改革,要努力发展经济,但到今天,他们的成绩并不怎么地,这中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充满不确定的营商环境。这次李嘉诚事件,就更是让世界大跌眼镜。
我们这些年能发展起来,很大的原因也是,我们的营商环境持续向好,能让创业者和企业家越来越安心和有信心。
但是不是已经*呢,还是有可以继续努力的。比如,前几天吃饭听到几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是,王小二家的消防检查。
王小二是个小小的开发商,最近房子卖不出,想用一栋楼做个宾馆,比较快办完很多事,几乎万事俱备之时,他却遇到个大麻烦。
没完没了的消防检查。一次又一次的不合格。
按照规定全部合格不就得了吗?回答是,他那个地方很特殊,好多规定和条例并行,甚至规定和规定打架,你今天按照这个做了,明天会说你不符合那个。
就像曾经到工商局办手续,哎,你们法人代表这个字怎么签的,不合格,回去重新做一个。那该怎么签啊,按照这个写。回去让法人代表这么写了,这一关过了。下一关,还是不合格,你这个日期不能这样写啊。
自己无法按章办事,他就咨询别人怎么干的。答案是,找人啊,有关系就没关系,买消防器材啊,给消防生意。
这哪行呢,今天有关系,明天关系没了,岂不是又要罚?给人家生意,啥时候是个头啊?万一给生意也搞不定,被勒令停业咋办啊?
想来想去,他决定转让,谁能谁去干吧。
还有一个事情是环保大检查。
故事的情节不一样,最后的结论也是,今天的问题解决了,明天问题又来了。甚至是,一阵风一阵风地刮,不刮就没事,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刮来了,总之是,始终担心又害怕。
还有就是,不是听到的消息,而是权威发布,比如中国联通的改制,证监会的先怼后解释。
这不都是有些不确定吗?只不过,这种不确定只是这些个别地方,中国联通也是“特事特办”的个体,不会影响大体。
但古话不是说,要防微杜渐吗。虽然我们依然是*投资吸引力的国家,这些小问题不会损害营商大环境,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要警惕,弄出更多不确定的东西,破坏我们的营商环境,甚至影响企业家信心。
现在,全世界对企业和企业家资源的竞争可谓是相当白热化,包括特朗普都亲自上阵,甚至为了抢商抢资频频与人称兄道弟。
创业者、企业家始终是社会发展重要的一部分,要多一些爱惜。所谓的无商不奸,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商不艰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