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赚钱选哪个
短视频的风口此起彼伏,外人可能觉得是短视频会是继微博、微信后的下一个造富神话,但对于那些已经扎根在短视频里的创业者来说,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但这仍然不妨碍一大批自媒体、野生创业者一头扎进短视频的坑,大平台没机会,小平台才有潜力,一个平台不行,就跳到另外一个平台,跳来跳去,发现这些平台最后都挂了。
伤心。
科技唆麻成立一年,现在也考虑要不要进入短视频领域,我最近也一直在琢磨研究短视频,也和一些从业者交流过,有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是我关于短视频创业的一些胡思乱想,不一定完全对,但基本上逻辑自洽,对于有意和我一样进军短视频的创业者,或许会有帮助。
认清形势,抱紧大腿
在选定方向之前首先要了解每个平台的实力,同样的人设,同样的内容,播放量可能在会千差万别,这和平台的调性有关,也和平台的实力以及规模有关,所以选好平台很重要。
*步,*大平台。
我们以易观昨天发布的Q2报告为例,现在秒拍全网的渗透率是59.3%,连续三次(2016年度、2017Q1、2017Q2)*,紧随其后的是快手和西瓜视频。在QuestMobile2017年发布的春季和夏季报告中,秒拍的月度用户数也都排名行业*。
两大数据机构的报告秒拍都*,这证明了如果要做短视频的话,秒拍现在是一个绕不去的平台。
我做一个视频,放到哪个平台上,其实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台自有的流量,也就是站内的播放量,一方面是平台的分发能力。也就是站外(全网)的传播能力。这其实考验平台整体的传播能力。
当然有的app本身用户量就很大,比如快手,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我的观点是:完全靠平台(站内)的流量,比较容易形成小圈子内的大V,但不具备全网的识别度,最典型的是知乎上大V离开了知乎几乎没有任何名气,包括快手上的二龙湖浩哥,二驴,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但微博、微信上的大V,比如视觉志,比如办公室小野,在全平台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名气,因此借助社交媒体,全渠道分发是一个比较稳妥的策略。
秒拍的好处是和微博绑定在一起,而微博之前又大力推短视频,做了一个短视频的feed流,日活非常高,因此相对来说,把短视频内容和微博绑定在一起,借助社交渠道进行分发,前期是一个比较低成本同时高性价比的冷启动方式。
我之前我写过一篇《从秒拍的榜单读懂短视频未来》,其实我们从秒拍榜单上的前几名就能看出风在往什么地方刮了:前三名基本上还是二更、魔力美食、橘子娱乐,而这些账号,除了秒拍,同时也有自己的微信、微博,以及app。
当然,现在又出现了一些音乐短视频,比如MUSE以及抖音,日活现在好几百万,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抖音上大V基本上还是以导流为主,一些粉丝过几十万的大V,很多都会在抖音上留下自己微信、秒拍、微博甚至一直播的ID,证明了抖音只是一个导流和分发的渠道,自己的主力战场,还是在微博秒拍一直播,这基本上也代表了网红KOL的三个维度(社交、短视频、直播)。
至于微信,那是用来接单子的。
选一个赚钱的平台
等做到一定的体量,就要考虑变现的问题,毕竟我们做短视频,不是想做慈善,人员扩张、运营成本、房租水电,这些成本,最终都要靠短视频去补上。
比较悲观的是,短视频的商业价值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被低估,并且现在短视频领域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供参考,但有洼地就有增长空间,从长期来看,短视频的商业价值还是很大的。
变现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变现,一种是平台变现,这两种看似没有关联,但其实有内在的逻辑,那就是平台赚钱,大V才能赚钱,大V赚钱,大家才能赚钱。
一个平台如果不能让自己头部的账号赚到钱,那么就会面临大V逃离的局面,久而久之,这个生态就会面临崩塌。
先说个人变现,无非是三种,一是平台补贴,二是广告投放,三是粉丝经济(打赏or电商),平台补贴就是针对内容创业者分成补贴计划,比如之前今日头条和企鹅自媒体平台就宣布要拿出数10亿补贴短视频,今日头条还专门弄了一个金秒奖,鼓励优质短视频内容,像之前youtube就将视频开头广告收入55%的分给视频创作者,以此奖励内容创作者。
但事实则是,广告收入占据了90%以上的收入,平台补贴有但是很少,基本上无力支撑起一个机构化运营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平台,粉丝经济和电商是高端短视频创作者的玩法,比如一条,很多短视频是没有转化能力和庞大的粉丝基数,现阶段,所以能接多少广告,意味着你能赚多少钱。
但广告客单价是一个问题,以陈翔六点半为例,上半年陈翔六点半的广告刊例价是20万,听上去很贵,但要知道这是一个拥有几百万粉丝,平均单集播放量破亿的账号,一些地方的美食育儿短视频账号更惨,几百块钱的单子都接。
好在厂商对短视频的价值的认识也是一步步提升的,现在陈翔六点半的合作价格已经翻了4倍,80万一集,这意味着短视频的商业价值正在慢慢释放。
个人赚不到钱,平台赚不到钱,不合理,个人赚到钱,平台赚不到钱,也不合理,所以*的公约数其实是双赢,至于平台如何赚钱,我们以秒拍、快手和头条做一个对比。
快手在商业化的脚步上一直很克制,但不久之前也在信息流加上了广告,我稍微看了一下,这些广告主要以页游、快消为主。
相对来说,快手能够为大V们提供变现的途径很有限,除了积攒粉丝然后自己接广告外(这几乎成了快手上主流赚钱的方式),真正赚钱的还是直播,但快手直播差不多是邀请制,门槛相对较高,而且考虑到快手上的用户调性,很难出现大规模品牌投放,一方面这些广告的客单价很低(比如一条600),另外快手对于营销炒作的号都采取非常严厉的打击措施,所以快手的商业化相对较慢。
头条视频刚刚拆分成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从体量上看,显然西瓜视频量更大,头条视频的商业逻辑更接近于图文:先大力扶持,提供各种补贴和奖励,然后再进行广告上的分成,因此我们看到,头条的变现还是在信息流中插入广告进行变现。
秒拍的商业化思路,除了广告之外,思路更加创新一些,就是平台牵头,联合一些账号去做企业定制化的营销,举个例子,比如之前秒拍在推的“出彩宝莱坞”,就是联合了微博、小咖秀以及秒拍三方,为宝来汽车做一次定制化的营销活动,像一些大V,比如大胃王密子君、马克Malik也参与进来。根据事后一下科技公布的数据,话题页下微博播放达到3107W,阅读量也达到4.7亿。
我们比较一下这些平台商业化的路径和轨迹就能大概看出来,广告永远是大头,但对于视频创作者来说,短板很明显,一是自己没有太多的客户资源,所以我们看到MCN机构的崛起,比如火星文化这些,但中国短视频MCN还很初级,提供的服务很简单;二是投放不能大规模复制,换句话说,你不能像平台一样给每一个视频开头贴片然后赚广告费,只能做一些定制化的植入(比如曝光、口播等等),这其实就限制了短视频创业者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机构拥有很强的议价权和客户资源,其实是可以联动平台内的一些大号资源做一些企业定制化的营销活动,这也是目前短视频我比较看好的一个方向。不管是秒拍做的出彩宝莱坞,还是明星悬赏令,其实都是一种比较好的商业化尝试,并且在这过程中,平台方和大V都是受益的。
最后说一下方向和建议
1、*大平台,然后全渠道分发,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是去将流量导入到一些稳定的平台,将粉丝沉淀下来,比如同样是短视频,秒拍粉丝的含金量就要比小影这些渠道要强,越是大平台,粉丝量就越有价值,比如微博,秒拍。
2、选定方向尽量选一些大品类里的垂直细分领域,比如吃喝玩乐,比如数码,比如高校,比如宠物,但是在这个中间可以有垂直。
3、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瞎看什么》在B站每一集播放量都是百万以上,拥趸无数,他背后的老板其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广告人,业务接到手软,闲暇时间捣鼓出这个,所以我们羡慕人家文案牛逼,其实都是本行的手艺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