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今日头条被传将进行新一轮20亿美元的融资,估值将达到200亿美元,比微博的市值还高。
但这一说法随即被今日头条创始人、CEO张一鸣否认,称“数据不实”。张一鸣没有给出属实的数据,而历史数据显示,2014年6月和2017年4月,今日头条分别进行了C轮和D轮融资,不到三年的时间,估值从超过5亿美元暴涨到110亿美元(超过700亿元人民币),翻了20多倍,并且,今日头条还被媒体列为与美团和滴滴齐名的“新三巨头”。
2016年底,今日头条累计激活用户超过6亿,其中日活7800万、月活1.75亿,且仍在快速增长。
今日头条的规模和增速是惊人的,但其最惊人的地方还不是体量,而是它的发展颠覆了外界对于创业公司的一般看法。
在一般人看来,创业公司应该是烧钱的,即便做到美团、滴滴那样的规模,也不赚钱,似乎创业公司就不应该赚钱。而今日头条打破了这个规律,它不但赚钱,而且赚得不少。
2016年,今日头条的年营收超过60亿元,大约相当于百度的1/10,而且还不接医疗广告。即便如此,有业内人士测算,其净利润也有至少10个亿。
由于能赚钱,所以今日头条不像绝大部分创业公司那样着急融资,过去三年,它只融过一次资。
更让人叫绝的是,它还经常拒绝融资。2016年7月,当外界盛传腾讯要投资今日头条时,张一鸣斩钉截铁地否认,说“成为腾讯员工多没意思”。如今,敢这样奚落“腾讯爸爸”的创业者真的不多了。
事实上,张一鸣不但拒绝了腾讯,还拒绝了整个BAT,他笑言,还没有发现哪一家有能力把今日头条做得更好。
今年4月,一篇《卖给BAT要趁早》的文章刷遍朋友圈,此后,“马云爸爸”、“腾讯爸爸”等称呼愈发流行,在这个“二马”角逐首富的时代,“学成文武艺,卖给BAT”越来越成为创业者的心声,哪个创业者也不敢轻易得罪BAT,尤其是“二马”,但张一鸣就敢。
张一鸣的底气来自于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就是卖广告,外加卖一点技术,跟时下各种云山雾罩的商业模式没法比,张一鸣既不会讲“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故事,也没有“失败了,就当做公益”的情怀,但他却用一种老掉牙的商业模式,做出了60亿营收、10亿纯利。而未来三四年,他还打算抢占中国在线广告市场20%的份额。
今日头条的崛起让传统内容巨头感到了压力,它们当然也不是吃素的,开始反制今日头条。
在今日头条20亿美元融资传闻出来的同时,新浪微博炮轰今日头条,称后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抓取前者自媒体账号的内容,因此停掉了后者的第三方接口。
微博的怒怼更像是一种姿态,它不能给今日头条带来实质性挑战,传统巨头对今日头条真正的反制,是挑战今日头条的“核心利益”——个性化资讯和短视频。
今日头条靠一套算法起家,这套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向其推荐个性化内容。而如今,传统巨头也把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浏览器“头条化”了,个性化资讯成了各家的标配,极大地削弱了今日头条的优势。
传统巨头与今日头条PK的另一个战场是争夺优质内容,尤其是短视频。2015年,今日头条推出扶植自媒体的“千人万元计划”,2016年又拿出10亿元扶植短视频创作,而同期,微博旗下的秒拍拿出10亿元、腾讯拿出14亿元、阿里拿出20亿元补贴短视频等内容创作,百度则更宣称,2017年,它将向内容生产者分成100个亿。
有人把上述局面比喻为传统巨头对今日头条进行“联合围剿”,一篇名为《杀死今日头条》的文章写道:在内容领域,大家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今日头条。
面对四面八方的对手,张一鸣似乎并不感到焦虑,他每天至少睡7个小时,做事不紧不慢,还经常迟到,当被问及对手时,他笑眯眯地说,“我不觉得他们有什么优势是我们所不具备的”,对于烧钱大战,他则很轻松地说“陪着烧呗”,好像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张一鸣是80后,今年34岁,看上去像一位少侠,外界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年轻人恣意成长,甚至生出单挑BAT的勇气?
创业以前,张一鸣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过人之处,只是有点特别。
张一鸣是福建龙岩人,和美团创始人王兴是老乡,他的家乡是龙岩下面的一个小县城,逛完全县只需要半个小时。张一鸣来自小康之家,父亲是商人,母亲是护士,从小自由发展。
由于县城太小,他实际上没有多少事情可做,阅读和考试成了他主要的爱好和生活,上中学时,他连报纸的中缝都要一字不落地看完。2001年,这位酷爱学习的学生考入南开大学,主修软件工程专业。
张一鸣从小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自律,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且几乎不娱乐,甚至不运动,大学期间,他每天不自律的时间最多10分钟:看别人打游戏,打扑克。2015年,当在电影《万物生长》看到男主角抽烟、喝酒、滥交、约架时,他觉得不可思议,感慨:“他们怎么过得这么混沌啊,浪费好多时间,我怎么从来不浪费时间。”
张一鸣特别珍惜时间,天天不是写代码就是看书。
入学后不久,他在全宿舍里*个买了电脑,天天通过搜索引擎了解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另外做一些编程的工作。
累了,他就看一会书,比如《基业长青》《少有人走的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团队协作的五个障碍》《紧迫感》《你从来没有努力过》,他不看小说等文学书籍,觉得浪费时间,故事类的他只看名人传记,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活法》对他影响很大。
后来,一名采访他的名记笑言:“你看了好多鸡汤。”
这些“心灵鸡汤”成了张一鸣日后创业的精神宝库,让他在涉世之前就建立了一套创业者的价值观。
不过,这套创业者的价值观也让他与周围人聊不到一块去,显得不合群也不接地气。
大学期间,张一鸣做的最接地气的事情,是谈了一场恋爱。
有一天,他给一个女同乡修电脑,发现有个女孩子不错,便决定追。可是由于他太不起眼,那个女孩子连好人卡都没发就拒绝了。张一鸣并不气馁,仍按照既定规划追求,两个月后他牵到了那个女孩子的手,一直牵到现在。
有趣的是,张一鸣并不认为那个女孩子、他现在的太太,是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他的人,他说自己只是在“可接受的范围”,找到了一个“近似*解”。他解释,世界上可能有两万个人适合你,你只要找到那两万分之一就好了。找到一个“近似*解”后,他就不用在恋爱上浪费时间了。
这种万事争分夺秒的精神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高度的自律并没有让张一鸣成为一名学霸,大学四年,他的成绩始终处于中等,毫不起眼。
没有人想到,这个不起眼、不合群,甚至稍显呆板的同学,日后成了全校最有成就的人之一。
毕业后,张一鸣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没有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觉得稳定不重要,重要的是进入一个有前景的领域。
是年,他和两名校友进入了看上去“有前景”的协同办公领域,做了一款名为IAM的办公系统,准备卖给企业。但“协同办公”当时太超前,客户不买账,创业最终失败。
初战失利让张一鸣沮丧了一阵子,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寻找新的机会。不久,他发现了一个叫“酷讯”的垂直搜索网站,该网站可以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房产、旅游及招聘信息,而彼时垂直搜索在国内刚起步。
酷讯位于北京,张一鸣便跑到北京面试,面试时他思维清晰,还提供了一份技术改进建议,面试官立刻录用了他。
张一鸣在酷讯做了两年,收获了一个宏伟梦想和一套做事方法。
梦想源自酷讯创始人陈华,陈华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对于图书馆系校友李彦宏很是不服,认为后者都能做一个“中国的谷歌”,自己也能。后来,陈华发现做“另一个百度”的时机已过,于是转做垂直搜索,但那个“挑战百度”的梦想却影响了很多酷讯人,包括张一鸣。
翻看张一鸣接受的采访,你发现他提到最多的就是百度和李彦宏。有评论称:他的梦想就是“成为李彦宏”。
梦想之外,张一鸣还在酷讯摸索出一套做事方法。
张一鸣入职时,酷讯创立没多久,很不成熟,却有大把的做事机会。张一鸣主动参与从前端到后端,到算法,甚至到销售的全流程作业,飞快成长。
一开始,他的技术很一般,与他同期入职的还有两个清华系博士,但是到了第二年,双方的差距就拉开了,那两个只做分内工作的清华博士原地踏步,而张一鸣负责整个后端技术团队。
这段经历强化了张一鸣的一个信念:做事不要设边界,不要区分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不是,而应从全局角度出发,按照事情本来的要求去做,短期的利益不重要,学到的本事才值钱。
张一鸣在酷讯如鱼得水,但这家公司却不争气,后来因经营不善分崩离析。
这之后,张一鸣去了微软中国,在那里过了一段每天只工作三四个小时的逍遥日子。再后来,受不了无所事事的他又和老乡王兴,办起了新浪微博之前的“微博”——饭否。饭否做得很成功,火得一塌糊涂,但后来因为太火,控制不住舆论,被监管部门长期关停。
2009年,再次失业的张一鸣决定单干,创立了移动端房产搜索应用——九九房。
移动互联网随着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火热起来,张一鸣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风口,九九房创立仅半年,就俘获了150万用户,在房产类应用中*。
此后风越刮越大,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从2010年开始大幅上扬,到2011年更出现了几何式增长——当年出货量相当于之前三年的总和!与此同时,腾讯推出了微信,各大门户网站则推出了移动新闻客户端。
巨大的风口让张一鸣心旌荡漾,“成为李彦宏”的梦想频频向他招手,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退出九九房,重新创业,做一个在移动端取代搜索引擎的应用,更好地匹配用户和内容,他为这款应用取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今日头条。
2012年大年初七,29岁的张一鸣开始拉投资,他向曾投资酷讯的海纳亚洲创投基金负责人,兜售自己构思的今日头条。
在张一鸣的构思中,今日头条是一个内容聚合平台,平台把内容根据用户兴趣,进行个性化推送,每个用户看到的内容都不一样,不同于那些“千人一面”的新闻客户端。
进行个性化推送的是一套兴趣推荐引擎算法,能比搜索引擎更加高效地匹配人和内容。
张一鸣解释,百度是一种搜索引擎,用户通过搜索关键字,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寻找信息。搜索引擎匹配人和内容的速度比门户网站快,但双方都采用“人找信息”的模式,而酷讯的经历告诉他:不应该让人找信息,而应该让信息找人。
2006年,张一鸣负责一个火车票搜索项目,经常要找某次列车的火车票,但许多车票不是一搜就有,要碰运气,由于当时还有别的工作,他不能一直搜,但不一直搜又会错失机会。这件事让张一鸣看到了搜索引擎的巨大缺陷。
如何既不用一直搜,又不错过火车票呢?
张一鸣有办法,他编写一个程序,让程序替他搜索指定的火车票,搜到后再发短信给他。
依照用户兴趣主动推送信息,由此成为张一鸣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后来被浓缩为今日头条的广告语——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让信息找人颠覆了门户和搜索引擎分发内容的模式,但如何让算法知道海量用户各自的兴趣呢?
张一鸣想出两个办法:一是分析用户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资料,二是分析用户在自家平台上的阅读行为,包括点赞、点X、评论、转发、阅读时长等。用户如果用其他社交媒体账号注册,两种办法都用,如果没有其他社交资料,只要用户在平台上停留的时间足够长,算法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这种有如知己的兴趣推荐会让用户上瘾,在2013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她》中,一位中年男作家就爱上了一款懂他的人工智能程序,一刻也离不开。如今,这种情况在今日头条也发生了:用户在今日头条停留的平均时间长达76分钟!一位用户慨叹:今日头条比大烟还厉害,老衲迟早要圆寂在今日头条。
2012年的那个春节,张一鸣似乎预见了这一切,他当时融到钱并不多,只有几百万美元,但却在内部会议上表达了挑战三大门户及BAT的雄心。
2012年3月,张一鸣创立北京字节跳动科技,但他没有马上推出今日头条,而是先推出了两个试验性产品——搞笑囧图和内涵段子。
这是张一鸣的策略,今日头条是一种以资讯为主的内容聚合平台,与几大内容巨头直接竞争,张一鸣虽然志在挑战巨头们,却不想一上来就被盯上,搞笑囧图和内涵段子的内容是笑图、段子和视频,通常被视为“屌丝应用”,入不了巨头们的法眼。
搞笑囧图和内涵段子的内核也是算法驱动的兴趣推荐引擎,经过几个月测试,算法已经比较成熟,同时积累了大量用户,为今日头条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是年8月,张一鸣正式推出今日头条,三个月就俘获了1000万用户,应用上线一年半后,用户数突破9000万,日活1000万,并以每月1000万的速度递增。
用户选择今日头条不光是因为它够贴心,还因为它更新新闻的速度极快。据报道,某次突发事件时,搜狐CEO张朝阳质问网站主编:“你的报道怎么比今日头条还慢?”
今日头条的高速成长点燃了投资人的热情。2013年9月,因投资Facebook名震江湖的俄罗斯大亨尤里·米尔纳给了张一鸣数千万美元,鼓励他创造一个新的神话,张一鸣不负所望,8个月后就拿到了红杉资本和新浪微博投资的1亿美元,今日头条的估值则超过5亿美元。
那一年张一鸣31岁,春秋正盛,他感觉一切尽在掌握,自己正走在“成为李彦宏”的康庄大道上。但就在这时,一场巨大的危机向他劈面袭来。
5亿美元估值消息发布后,纸媒和门户网站开始以“侵犯版权”为由,集体围剿今日头条:广州日报旗下的大洋网把今日头条告上法庭,新京报发表《“今日头条”,是谁的“头条”》的社评,搜狐召开“移动媒体反盗版行为发布会”,并起诉今日头条,索赔1100万元;许多媒体轮番炮轰今日头条,称张一鸣是“小偷”。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张一鸣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当时也没招公关人员,公司上下不知道该怎么办。
之所以慌乱,是因为外界觉得他们“理亏”。
彼时,今日头条没有编辑,也没有自有内容聚合平台“头条号”,所有内容都是张一鸣设计的一套爬虫软件,从全网不间断地扫描、抓取和转码得来,在外界看来,这就是“侵权”。
不过张一鸣认为“侵权”之说毫无道理:今日头条是抓取了其他媒体的内容,但在抓取时没有去掉对方的LOGO和广告,并且,如果用户把内容分享出去,人们打开的也是对方的网站。换句话说,今日头条不但没有侵犯这些媒体的利益,还为其带来了流量,尤其是那些纸媒的网站。
这种分析不无道理,但却无法说服其他媒体,因为事件的背后不是是非,而是情绪——今日头条与其他媒体迥异的发展态势,使得后者心理失衡。
当时,北京一家报社的社长就抱怨,“我干了这么多年我才干了这么点儿,凭什么他不生产内容,估值却这么高,就是强盗、小偷、骗子。”
抓住症结后,张一鸣有了摆脱危机的思路。在他看来,问题表现为非理性的情绪,而情绪又是内容不能很好地变现造成的,要想安抚各家媒体,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服软更不行,只有重新分配利益,把这些媒体绑到自己的平台上,构建一个内容生态,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于是,张一鸣带领全体员工开始与各家媒体谈判。
张一鸣向各家媒体指出,今日头条不是一家媒体,而是一家科技公司,与各家媒体没有竞争关系。今日头条的使命是高效、广泛地分发内容,这项技术可以弥补各家媒体的不足,让大家赚到更多的钱。
他给各家媒体提供了三个选择:
一、继续被今日头条抓取,获得更大的流量;
二、今日头条上线自有内容聚合平台——头条号,邀请各家媒体入驻,头条号根据内容匹配广告,入驻媒体既可以共享今日头条的庞大用户,又可以获得广告分成;
三、拒绝被今日头条抓取,不入驻头条号,大家今后井水不犯河水。
谈判出奇的顺利,“围剿”今日头条的联盟很快瓦解,版权官司无人问津,之前跟风炒作的媒体又纷纷转投今日头条阵营,还有大量媒体登门求抓取,求入驻。
截至2017年4月,入驻“头条号”的媒体和自媒体账号数已突破60万,甚至包括国家版权局等国家机构。
一场山雨欲来的危机,被张一鸣变成了构建自身内容生态的良机,那之后,今日头条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张一鸣离“成为李彦宏”的梦想越来越近,当然,他的对手也越来越强。
*个巨头级对手是C轮的投资人新浪微博(下称:微博)。
今年4月,今日头条进行D轮融资,投资方是红杉资本、建银国际等,微博则选择退出。
D轮融资高达10亿美元,估值飙升到110亿美元,C轮和D轮相隔近三年,估值暴涨了20多倍,但豪赚一笔的微博并不开心,它发现自己培养了一个心腹大患。
C轮融资前,微博主抓碎片式新闻、培养大V和孵化短视频,今日头条则专注于算法优化,两家公司一个有内容,一个有流量,彼此需要,张一鸣形容两家公司“调性相符”。
但是后来,两家公司的调性就不是相符了,而是趋同。版权危机发生后,今日头条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内容护城河,先推出头条号,又推出短视频。
秒拍是微博投资的短视频平台,2015年底,秒拍拿出1亿美元扶持短视频创作,而张一鸣也发现短视频是吸引流量的大杀器,也重金押注短视频,2016年9月,他宣布未来一年将至少拿出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还推出了对标快手的火山小视频和音乐创意短视频应用抖音,秒拍自然不甘示弱,于2016年11月宣布新增10亿元补贴,双方剑拔弩张。
或许从这时起,微博发现昔日的小兄弟已经变成死对头,蜜月该结束了。
双方分手后,今日头条开始更加没有顾忌地进入微博的势力范围,包括邀请大V入驻,开通具有社交功能的微头条和问答。
此外,今日头条还加强了内容电商,去年9月,它与京东开始战略合作,开通了“京东*”一级入口,另通过读者阅读偏好为京东投放广告。而众所周知,这种个性化投放的内容电商,是微博在阿里入股后全力打造的变现模式。
今日头条的进逼让微博如坐针毡,到头条20亿美元投资传闻出来后,微博打响了*枪。微博几乎是扯着嗓子喊:快来看,今日头条又侵权了!微博副总裁曹增辉更是怒怼:“这种公司做得再大,也赢得不了任何尊重。”
张一鸣没有搭理微博,这次与上次的版权危机不同,微博没有同盟,掀不起什么风浪。至于“尊重”,张一鸣现在需要的不是尊重,而是高增长——20亿美元的融资传闻说明,投资人对于今日头条有着巨大的期待,张一鸣要尽一切可能满足这种期待。
然而,实现高增长变得愈发艰难,今日头条的激活用户已经超过6亿,上涨空间有限,公司虽然可以卖技术,但这部分收入有限,能寄予厚望的只有广告,而要快速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用各种社交和短视频产品激活现有用户,同时加强内容电商:微博的怒怼恰恰说明今日头条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
如今,微博的怒怼已经引不起张一鸣的重视了,他现在重视的是BAT,尤其是腾讯。
腾讯是BAT三家中*一个在门户方面取得成就的,在移动端,腾讯网孵化出了腾讯新闻,腾讯新闻虽然不是个性化新闻客户端,但其日活用户数仍是全网最高的。截至2017年4月,其日活用户达到9000万,*于今日头条的7500万。
除了腾讯新闻,腾讯还推出了个性化内容平台天天快报,天天快报的日活用户已达2500万,天天快报之外,腾讯还有用户基数远超今日头条的微信公众号和QQ看点。
腾讯新闻、天天快报、微信公众号和QQ看点,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内容帝国,同时,腾讯还推出了总额高达14亿元的“芒种计划”,重点补贴以短视频为主的内容创作。
毫无疑问,腾讯是今日头条目前最强劲的对手,这或许也是张一鸣断然拒绝腾讯投资的原因:不缺内容的腾讯不是那么需要今日头条,诸葛亮当年不投靠曹操也是这个道理。
张一鸣虽然宣称不会把今日头条卖给BAT,但也没有把话说死,如果哪天百度和阿里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对行业发展的远见,他说不定就卖了,他又不是没有离开过自己创办的公司。
可惜,张一鸣目前没有发现百度和阿里有接盘的实力,尤其是百度。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的那一套似乎不灵了。百度移动端应用手机百度的覆盖率很低,甚至低于支付宝,后来百度又推出了个性化内容平台百度新闻,并效仿头条号推出了百家号,但这两次尝试都没有成功,百度新闻的覆盖率非常低,百家号也没有做起来。
2017年,当百度喊出要向内容生产者分成100个亿时,外界看到了李彦宏的焦虑:百度的核心资产是搜索,可是如果在移动端连内容都没有,搜索还有什么用呢?更何况,移动端用户喜欢信息找人,而不是人找信息。
搜狗CEO王小川曾说自己“比李彦宏懂技术”,但更懂技术的王小川输给了李彦宏,因为后者抓住了时代。如今,错失时代的人变成了李彦宏,对于他而言,如果入主今日头条,可能会较快地扭转百度的颓势。
但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买卖,当下心气正高的张一鸣可能更想“成为李彦宏”,而不是“卖给李彦宏”。更何况,有报道称,张一鸣还在狂挖百度的技术和营销人才,李彦宏能不生气?
所以,如果非要为今日头条找一个“爸爸”,张一鸣可能更倾向于阿里。
阿里是微博的第二大股东,今日头条与微博的争斗难免让阿里不爽,但马云是一个有格局的人,目前,阿里旗下新闻客户端只有UC头条,UC头条的表现还不错,截至2016年7月,其日活用户超过4100万,但这个成绩远落后于今日头条和腾讯。
为改变这种局面,马云在今年3月宣布了一项总额高达20亿元的补贴计划,补贴以短视频为主的内容创作,还把旗下的土豆转型为短视频平台。
对于马云而言,今日头条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收了今日头条,他将获得对阵腾讯内容版块的实力,但马云会收今日头条吗?
这是一个迷。
当然张一鸣也未必肯卖,他手里可是握着一个BAT都没有的杀手锏——在推荐引擎算法上的*优势。张一鸣称,这种优势不是巨头们砸钱短期可以获得的。依靠这种优势,今日头条的日活用户飞快增长,今年头四个月,腾讯新闻的日活用户增长了150万,今日头条则增长了850万,双方的差距只剩下2500万。
或许,这就是张一鸣每天敢睡7个小时,并保持桀骜不驯的底气,对于他而言,真正的威胁不来自BAT,只要今日头条仍有竞争优势,资本就会给他陪BAT烧钱的筹码,但反过来,假如今日头条自身出了问题,他的麻烦就真的来了。
今日头条现在*的问题是“低俗化”。
采访张一鸣的媒体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低俗是不是今日头条成功的原因之一?
张一鸣当然断然否认,他说今日头条的使命是提高内容分发的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至于这种需求是高是低,不是今日头条能决定的。
他打了一个比方,你在火车站和机场看到的杂志肯定是不一样的,但不能说火车站的杂志就LOW,也不能把机场的杂志强行放在火车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今日头条要解决的是让机场的人看机场的杂志,让火车站的人看火车站的杂志,而不是统一大众的品位。
他甚至反问记者:如果一个邮局不同意《XX时报》的价值观,就可以不给订户邮寄吗?
许多自诩“精英”的媒体人,一直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而张一鸣认为大众爱看八卦、娱乐、笑话没有什么问题,不应该予以改造,不管是通过算法,还是通过编辑。
2016年10月,小米和凤凰投资的一点资讯,邀请前新浪总编辑陈彤掌舵,希望用编辑干预的方式提升平台的优势。而张一鸣认为这一尝试是徒劳的,他坚信不应人为干预内容分发,编辑终将被算法取代。
然而,张一鸣引以为傲的算法却给今日头条带来了麻烦,由于今日头条唯算法是从,其巨额补贴正在大量流向那些生产垃圾内容的“做号者”。
做号者有个人,也有公司,廊坊的一家做号公司规模近百人,每天生产几千篇文章,10分钟完成一篇稿子,一般是300字、5张图和一个爆款标题,稿子的内容是从各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微博、贴吧上扒的,甚至是瞎编的。做号者的目的不是为读者提供内容,而是通过骗过算法,骗取补贴。
当然,他们不只骗今日头条,各家有补贴的平台他们都骗,只不过今日头条唯算法是从,所以骗得狠一些。
这些做号者正在恶化今日头条的内容生态。
张一鸣曾委屈地说,今日头条并没有从低俗中获利,正相反,低俗内容反而会伤害今日头条的利益,因为高端客户不会在一个低俗平台上投广告。
为打击做号者,张一鸣正在调整算法,尤其是打击标题党,他还派人到各大做号公司卧底,了解对方的策略。
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争,而即便张一鸣剿灭了做号者,今日头条的调性也不会马上提升,许多竞争者批评今日头条的某些内容“像毒品”,张一鸣必须让那些不让人上瘾的、正经的优质原创内容,获得更广泛的分发。但这一点真的能做到吗?张一鸣可是说,大众天然爱看八卦、娱乐和笑话。
想来很有意思,一个万事争分夺秒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正在帮助几亿人消磨时光。
从一个普通创业者,到单挑BAT的少侠,张一鸣只用了5年。他何以进步如此神速?
华商韬略总结了三点:
首先是张一鸣始终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只做新的、有挑战的事情。他批评那些一毕业就求安稳,每天做重复工作的人浪费生命。做一件事情,他不考虑成功率,而考虑其是否有前景,比如人找信息是不是应该变成信息找人。
张一鸣还有一种机器般的理性,他能洞察数据,然后完全按照数据做决策,一切以提升效用为归依。
比如,他早期曾逼自己熬夜完成任务,但发现效果不好,第二天没有精神,反而降低了效用。那之后,他就每天坚持睡足7个小时,不会为了内心好过牺牲理性。
另外,不管发生多大的事情,他几乎不发火,最多说一句“这个事情怎么会这样”。这不是因为他脾气好,而是他觉得发火没有什么效用。
在他的眼里,什么事情都是程序,都是确立起点,确立终点,然后寻找可到达的*路径。
做有挑战的事情和机器般的理性,让张一鸣有机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延迟满足感”则让他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保持低调和坚韧,从而在巨头林立的内容江湖杀出一条血路。
创立今日头条之初,张一鸣不像今天的许多创业者那样,动不动“颠覆这个、灭了那个”,而是生怕被巨头们盯上,在C轮1亿美元融资前,他甚至没有招一个公关人员!
许多采访者称,张一鸣是一个安静的人,甚至有些害羞。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只用短短五年时间,就成了笑傲江湖的小巨头。即便到了今天,这位小巨头也没有打算改变低调的作风。2016年底,一位名记对他做了一次不那么友善的访谈,文章发表后,他没有说什么,他很清楚,作为一个创业者,他的形象最终取决于产品和业绩。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很像他*的对手马化腾。
“延迟满足感”的精髓,是相信脚踏实地的力量,相信自己会笑到最后,赢得更大。
张一鸣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他正按照自己的特质,建立一支拥有远大抱负、做事极其理性、且不计较当下得失的庞大团队。按照他的规划,这支团队的规模将达到7000人,其中销售团队5000~6000人,有人评论,百度的同学们要小心了。
去年10月,张一鸣还邀请前优步中国“一姐”、柳传志的侄女柳甄,加盟今日头条,据报道,柳甄将负责今日头条的资本运作和国际化。
中国互联网公司进行国际化的不多,成功的极少,而今日头条似乎取得了一些成绩。
据张一鸣介绍,今日头条在北美、东南亚和印度都落地了,做得还不错。其独立开发的英文版“今日头条”News Master,于2015年底在谷歌应用商店上线,已打入新闻应用前十名,内容则来自《镜报》、《每日快报》、Mashable、Business Insider等媒体。其在印度投资的Dailyhunt,已经拥有2800万活跃用户,是印度*的内容聚合平台之一。
显然,这些与今日头条在国内取得的成就相比微不足道,还只是一个开始。但张一鸣指出,大部分人都不敢迈出这一步,甚至不敢想。
张一鸣是敢想的,早在2016年今日头条成立四周年大会上,他就誓言:“要做*内容创作平台,并在未来五年内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为全球*大内容创作平台。”
看来,BAT已经不在张一鸣的法眼了。
21078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1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3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