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17年上半年,速生速死,整个行业都在不时出现的细小“风口”和迅速证伪的破灭中交替渡过。伴随着制造风口“套路”的公开,大多数“炮灰”们学会了冷静和聪明,不会脑子一热就跟。但是他们也渐渐迷茫。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明显的趋势呢?
双创热可能回归
前两年,双创热潮的破灭成了一个笑话,中关村创业大街曾经的人满为患和后来的冷清,成了一个*的讽刺。但是现在,创业的热潮可能回归。
前两年,人们对创业最主要的嘲笑点是:创业五年,不如买一套房。而今,伴随着一二线房市明确的冻结锁死,创业可能成为阶层逆袭的*手段。
于是我们看到,抢项目的投资人变多了,这其实是因为:过去两年里,大量失败的创业者转型为投资人,大量迷茫的投资人开始转型成为FA,大量没法进入楼市、股市的资金开始进入创投圈。
简言之,不是好项目变多了,而是人傻钱多变多了。从盲目哄抬风口的吃相看,大多数投资者并没有吸取前两年的教训,他们的结局基本可以预见不会太好。
娱乐在抬头
最近几年互联网红利主要集中在基于工具和平台领域,打的是”效率提升"。现在我们各方面的效率已经前所未有地提升,甚至有一些“效率过剩”了。但这反而使现代人特别是一线城市人越来越不需要熟人关系的协作,孤独感正在加强。
此种背景下,消灭无聊缓解焦虑杀时间的"娱乐"会是一个重点,娱乐属性的内容、社交、电商都会有一个发展。
但是,娱乐*的弱点是速生速死,当年的手游热、陌生社交热都是这样。到了17年,一个明显会破灭的泡沫是直播,即便陌陌这样的头部公司,在“直播打赏”的收入上也逐步放缓。
一旦秀场打赏不那么灵了,土豪没那么蠢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也就没了。那么17年的娱乐热点是“游戏+社交”,代表案例有*荣耀、狼人杀、派派。特点是低用户门槛(玩法非常“通用”)、较强的社交沟通属性、快速的游戏变现机制。这一波热潮中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玩法,更加好玩,更加接近真实社交,最终的玩法可能能支撑起一个新的陌陌,并且引发可怕的跟随。
线下在扩张
由于目前的创投圈创新乏力,加上AT令人绝望的垄断能力。人们纷纷认为传统的“线上红利”已经不再具备,新的机会在线下。
但是,经历了o2o和团购的惨败,创业公司越来越不倾向于通过平台对接已有资源,而是自主创造新商业实体和模式。他们越来越不愿意b2b2c,而是不带那些传统商户玩了,直接2c。
这一波的代表是名为共享经济的无人分时租赁,特点是高频刚需规模快速部署、弱线下依赖、租赁押金等现金玩法,因为无人、网络化、标准化,成本看起来可以压得很低,但是由于资本市场一哄而上的尿性和中国人的素质,日常补贴运维成本其实很高。案例有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迷你KTV。
所有的思路是一致的,我的每一个标的物都是一个“无人储蓄银行”,放在那里自动增值,然后引诱资本疯狂追逐。
中产焦虑是着眼点
可怜的中产阶级,因为高不成低不就的焦虑,正在成为被收割的猪。那么接下来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卖阶层门槛、强化阶层固化,常常是一些价格高、毛利率高的类奢侈品。另一个是弱化阶层门槛、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和小镇青年以低价格获得"上流阶层的服务"。我们想到了喜茶和鲍师傅。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聚焦中产人群的垂直电商平台们,他们最近的“声量”在减少,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内容创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内容创业,应该是app、公众号之后最适合大多数人的方向,17年各个平台对好内容的争夺和馈赠增多。
但是内容创业出现了巨大的风险点:微信和苹果围绕“赞赏”问题激战,结果是付费阅读迟迟无法退出。
近期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内容创业的系统性风险大大增加,这就不多说了。
这就导致内容创业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后来者越来越愿意选择跨平台战略,并把重点投向公众号之外的平台,这既是分散风险,也是因为公众号红利确实消失。
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已经证明的、相对稳妥的模式,稳步发展,但不会太快爆发,别看各个平台卯足了劲,实际上模式成熟还有相当一段路。
新的粉丝维护和流量触达手段会兴起,比如小密圈、饭团。
短视频出现泡沫
短视频正在成为公众号图文之后,*的新流量获取手段。其中,短视频的pgc模式已经成熟,但玩家很多。ugc领域,陌陌、快手、火山抖音、微博大打出手。但是需要指出,快手这样的成功,在于社区氛围的长线建设而不是短期催熟。他的成功在于,就算你火山可以挖走mc天佑,我的社区氛围还可以产生n个。
另一个问题是,想做mcn的太多,甚至超过了内容生产者。这就好像小程序还没一个成功,想做小程序分发、外包、培训的倒是出来好几个,小程序数据公司还拿到了投资。这就叫金子还不知道有没有,卖水卖工具的先起来了,中国人酷爱投机的本性可见一斑。
人工智能短期被高估
我当然相信,人工智能会是一个长远的战略方向,但是摆在今天去“哄抬”,这个时机是不是早了?智能硬件肯定是未来,但是14年就热炒,结果死得爽吧?VR、AR肯定是未来,但是去年就热炒,结果怎么样?
从智能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类基于基础科学和底层技术创新突破的案例:常见于富于创新文化的西方社会;常由底蕴深厚的大公司完成;一家大公司成功推出“标准化”的新产品后,多数会开源,最终对其他炮灰产生毁灭性地打击,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没有足够证据,但我并不看好人工智能早期公司的投资,真家伙肯定有,但忽悠者居多,最后可能是绝大多数死掉、赢的卖给大公司。
营销方式的变革
我有一个朋友,现在身家几亿,没事开着法拉利到处泡妞。他是做渠道流量的,简言之就是帮那些创业公司刷数据的。他*说的是,那些投资人都是傻逼,他们的钱通过不靠谱的创业项目,最后全转移到了我这里。我不需要融资,他们的资都在我这里。
没办法,创业公司要刷假数据,投资人也需要假数据来骗接盘侠,而刷数据的成了大赢家。整个双创的盛世,有一部分是假数据撑起来的。但是,伴随着ios11的推出,这类公司可能不再具备红利,简单粗暴地刷数据会行不通了。
这时候,事件营销、病毒营销会前所未有地重要,增长黑客会前所未有地重要。
我的另一个朋友做事件营销的,现在项目排到了2个月以后,标的动辄百万千万,我很看好他。
愚蠢的00后社交
以前投资人说,90后很不同。结果后来,尹桑、马佳佳,90后创业项目一个个死了。后来,他们说95后很不同,于是神奇百货等等纷纷折戟。今天,他们又开始渲染00后社交了,真是愚蠢不怕死。
事实上,这都是因为看到了中美年轻人的巨大差异、和美国年轻人的喜新厌旧,于是便大呼:中国的孩子未来也是这样。可是中国的孩子,真有那么诡怪?
在这个问题上,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幸存者偏差”和“沉默的螺旋”。
你总是会注意到,少数极其特别的个体,并以此认为他代表了大多数。
真正的大多数,其实沉默着。
事实上,笔者长期经营全国大(中)学生辩论社群,管理过的90、95、00后也有上千人了,从来没发现他们与我们有多少本质不同。真若说不同的,只是话语体系,我们说骚,他们说污。80后的女生叫“花痴”,95后叫“要睡……”,她过嘴瘾呢你当真?
其实本质上看,大家很接近,都是深受中国悠久做人面子酱缸文化的影响,都是高度分裂化,有正经的,也有不学好的。
你认为00后都是花天酒地约炮脑残?那你可以去icity之类上看看中学生啊,你只是选择性失明而已。更不要把年轻人“一时幼稚的表现”当做“未来人类的趋势”。
谁没年轻过,我们当年的中二、刻奇、放荡不羁、大脑短路却初生牛犊不怕虎,你都忘了吗?谁班上没几个另类脑残,想想班上那些成绩倒数的学渣,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你都忘了吗?
你以为这些是00后新特征?其实当年你班上混着的同学也没差到哪里去!
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些名校海归毕业的人,拿年轻幼稚不学好的部分样本,作为未来消费趋势的判断依据,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天天秀环球旅行照片太多的人,应该不大懂得中国用户心理。
所以,模仿monkey、houseparty这些西方人社交模式的产品,最后会怎么样?就算拿了很多钱,我也要打一个大问号,毕竟拿了很多钱死掉的比比皆是,某社交产品不是困顿得不成样子、早被色流淹没了还舔着脸“披露”大家早就知道的融资信息吗?
以上,就是针对上半年,我能看到的大概线索,都是些眉目,毕竟数据有限、信息有限,能力更是有限。
但我觉得,这些东西应该是比某些没有脑子、人云亦云、招摇撞骗的投资人(划重点,只是某些)讲的好很多。某些人只会拿着LP的钱对着创业者作威作福,还动辄资本的傲慢:“那你又做了什么,怎么证明自己?”
和若干年前对马云、马化腾一脸嘲讽的人一个样子。可惜啊,这些人从一开始就都会是炮灰,虽然能通过骗lp的管理费获得一时富贵,只是不少钱和资源又会被错配和浪费。
当然,因为蛋糕被触动,他们可以继续在行业媒体pc端评论区组织水军攻击我,恶心得像一只苍蝇,只是无法动摇大家对我的信任。
因为我是那个看破爱说破的人呀。
而对于看到资本回暖就兴奋不已想创业的人,我想提醒一句:你真的想清楚你要做什么了,还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我要告诉你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大多数人哪怕做到了高管,骨子里其实也就是个执行者、是个职业经理人,创业其实和你没啥关系。
虽说创业就是找人找钱找方向,短期看找钱最难,但从长远看,找方向是关键,真正有洞悉眼光的人是极少数。千万不要以为融资胜利就是创业成功,从长远看最终的创业成功基本都是因为创始人的眼光。
而那些没眼光2vc的就算背景再光鲜、再会融资,后面也不可避免会走到坑里。一旦失败,不论早期融资多么顺风顺水,投资人翻脸抛弃你的速度都会超过想象。他们只把你当做正常概率,你却很可能得背上百万千万上亿的巨债,想清楚了吗?
一定要有脑子,不趋短利近利,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盲从于台面上的“主流”观点,不要蠢和懒。以上的话虽糙,但都是真心话。有时候,我对蠢和懒的人有些缺乏容忍,但这是不对的,因为他们至少常常是善良的。
这个时代都不容易,我们善良就好。
21078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1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3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