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人都只选择自己想看到的部分,用来证明自己想得到的结论,大概是无往而不胜的。
最近公司搬到海淀创业园这样高大上的地方办公,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看到各个共享单车通过货车或者三轮车,把共享单车批量的运到上地地铁站旁边,在一堆黑车、摩托车的拉客声中,逐渐卸货。
也许是创业服务的天性使然,创头条(Ctoutiao.com)撰稿人每天路过的时候都觉得这个场面很搞笑,进而会计算每天早上派专车送自行车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然后我觉得,共享单车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发展,可能根本就不会成立。
目前的共享单车也好,共享充电也罢,骨子里就是分时租赁而已。只不过对过去繁文缛节的分时租赁过程进行了简化,但代价是管理的失控。当然,因为花投资人的钱,所以这个失控暂时可以不考虑成本。
如果不失控会怎么样呢?我们看到北京交通部门的自行车是*小时免费骑行的,但是骑车的人依旧很少,为什么?去特定的地方取车,还要去特定的地方还车,路途太远的不值当,路途太近不值得。
但是共享单车不必有固定的取车地方,也不必有特定的还车地方,这个便利让大家愿意骑行。那么如果政府规范管理呢?——答案是,下场会和政府的自行车一样。这个需求就消失了。
因此,我们会发现,共享单车就是分时租赁,包装得再好也没有变化。早年间之所以出租自行车需要定点取车还车就是因为考虑到运营成本问题,现在的创业者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也不会成功。换句话说,共享单车在估值上,让所有参与的基金、VC都获得了账面的收益,并且迎来了一波伪高潮,但是在现实中,共享单车在其存续期间,所有的利润都不可能赚到10亿美元。因此,这笔钱,就是热闹了VC,浮盈了收益。
说实话,我觉得ofo如果就在大学校园里运转,这还真是一笔好的生意。
基本上不会有恶意的损坏,因此品控比较好做,模式也很简单,1块钱一次畅游校园还不必担心自行车丢掉。这个生意可能不会很大,但是收益率比较高,而且做到十亿规模也不差。
但是出了校园就不同了。*的差异在哪里呢?我简单列举如下,好事者可以自行测算和分析。
首先:模式。
校园可以确保自行车需求的动态均衡。校园生活是规律的两点一线,就像潮汐一样准时,所以自行车完全可以和他们的规律同步,而且假如早上上课的人没能找到遗落在食堂那边的自行车,那么中午吃饭的时候顺道骑回去就可以了。
但是在社会中,是不可能达到动态均衡的。这样一来,整个运营模型就会崩溃。这样就会出现:每天都必须把自行车运到指定地点(比如地铁站等等),才能确保用户找得到自行车,那么整个市场就不可能自我持续。
其次:品控。
校园里*的问题就是丢自行车。但是如果一块钱用一次不担心丢,那么可以选择性的使用,而自行车的成本也很低,共享单车2个月回本然后就是净利润。完全可以不断的置换。
但是在社会上,无论是把共享单车私用,还是遭遇竞争对手(比如黑车司机)破坏,甚至就是不爱惜保养,都会极大缩短使用寿命。更何况在社会骑行过程中一旦出了问题,还需要担责(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很难确保每辆车都毫无问题,因此遇险后很难逃脱责任。
此外,刚才提到的动态均衡,在社会上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这其中离散程度太大,虽然没有严格的计算,但是我相信,整体的方差应该是非常非常大的,无法依靠自行车投放或者社会资源分配达成动态均衡。尤其是——共享单车品牌越多,这个问题就越严重。
最后:校正。
ofo和摩拜当然都说不需要合并,但是他们怎么继续去迭代呢?未来共享单车一定会面临的问题:指定取车、停车位;明确押金管理(这一点早在半年前,我就率先在创头条撰文指出,详见http://www.ctoutiao.com/98947.html);确定专人维护等等措施。这些措施一旦明确,对于创业企业而言都是不同层面的打击。
因为问题从我看到他们每天搬自行车过来开始,那么我们就停下来算一算,怎么样才能把供给和需求*匹配?
目前来看,这个离散程度是无法实现均衡的。而且,每天用各种交通工具把自行车运到需求最旺盛的地方,让他们使用。这个过程中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能否打平我都觉得成问题——当然,如果我们不看到这些成本,只看需求,似乎还真的挺旺盛的。当然用户也确实得到了实惠。
从现在来看,无论是美团点评、还是滴滴快的Uber,还是现在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所有的参与者都皆大欢喜,哦对了我把LP给忘了,不过他们也不重要,因为忽悠住他们就好了。账面又那么好看。
共享单车完全无法熨平供需波动,所以每天早上会有车把共享单车运到需求密集点。这个共享来的繁荣虽然不比贴钱去烧的O2O,但是,从每天早上我看到的情形来看,一样是无法形成闭环的。
所以,你们的最后一公里,有福利就多享受福利,没有福利了,就走过去,当锻炼身体,而且也多不了几分钟。毕竟真的刮风下雨你也不会选择自行车,对不对?
21224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7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48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