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电领域,竞争过度,马太效应加剧,站在塔顶的三巨头,如今也都有了不同的主打方向。
方洪波说美的会是一家科技公司;董明珠试图让格力做中国制造的代表;而张瑞敏带着海尔选择了一条更为激进的路径:把整个企业打散成直面用户的创客团队。
把海尔的激进再进一步解构的话,造互联工厂、孵化创客、搞物流……如今,从海尔公司年报上展现的业务形态中,人们越来越难在其身上找到原有的制造商角色设定。“消费者”和“冰箱”这两个词汇也不再从张瑞敏的口中出现。
激进是为了跳出泥潭
2010年以后,张瑞敏逐渐开始推进“电器”向“网器”的概念更新,网络基础设施的高度覆盖,让电器一词变得似乎有些过时。
2012年,海尔正式发布互联网化战略;2013年,公布平台生态圈战略;2015年,“人单合一模式2.0”发布。海尔在近几年的每一次动作,对信服他的同行来说,都*压迫性。
美国人约瑟夫•佩恩的《体验经济》中有这样一句话,“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张瑞敏将这段话引用到自己的公开演讲中,试图解读海尔一系列举措中的用户思维和交互思维。
“当前,家电的硬件竞争已经是饱和的价格战,而互联网的趋势摆在那里,我们应该转向获取用户的终身价值。”正因如此,张瑞敏坚持把电器变成网器,把网器变成网站,把网站变成社群的逻辑,他所瞄准的,是海尔的“第二曲线”,即跳出竞争泥潭,寻找企业“新的生路”。
现在的海尔,没有层级,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都围着用户转。原来的员工,以前要听从上级指挥,现在要为用户创造价值,必须要变成创业者、创客,这些创客组成小微创业企业,创客和小微主共同创造用户、市场。不过,小微主不是由企业任命,而是创客共同选举。创客和小微主间可以互选,如果小微主做了一段时间被小微成员的创客认为不称职,可以选掉。实际上,海尔的小微主经常有被选掉的情况发生。
张瑞敏曾解释,启用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海尔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压力。“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是个性化的,如果让用户的要求经企业组织里的所有程序走完,可能什么机会也没有了,必须变成让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因此,我们现在就分成很多很多小微,有上千个小微,目的就是叫每一个员工对着用户。”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不局限于海尔内部员工,还可以引进外部的资源。这些小微加上社会的资源,就变成了一个生态圈,共同去创造不同的市场。这就会形成有很多并联平台的生态圈,对接不同的市场,对接不同的用户。
《金融时报》英文版在采访张瑞敏时,对海尔在自身平台上如何协调这些小微企业提出追问。张瑞敏解释称,“在海尔,叫做‘两个同’:同一个目标、同一个薪酬。在小微企业,大家变成一个共同体,目标是一致的,同时薪酬也是一致的。举个例子,原来他是设计,我是销售,你是制造,各自是一步一步传递的,但现在我们成了一个共同的整体,要创造共同的需求;如果别人的产品利润率是10,而我们创造的利润率是12,那这个2就是大家应该得到的报酬。我们把这种机制称为‘用户付薪’。通过‘用户付薪’,大家一下子就聚集到一起去了;如果有些人不行,那他就要退出去。这像一个生态圈,表面看很松散,但是通过用户付薪架构,一下子把大家推到一起去了。”
另外,张瑞敏也解释了海尔与平台上小微的品牌关系,“主要是两条。*,就是战略方向,这点非常明确。公司要求,某个业务你应该做到最后,而且应该和别人不一样,有差异化。比方说,你做一个平台,但这个平台应和别人的平台不一样。这是受公司控制的一点。第二,公司是一个平台,小微要在这个平台上发展,财务、人力等等很多要给你一定的支持。如果风投投你,公司也会投一块,你本人也要跟投一块,到最后你就成为小微的一个股东,不一定是控股,也可能是占小股。当然,别人会知道,海尔是你的一个股东。至于‘海尔’这个品牌,小微也可以用,打造另外的品牌也可以。”
雷神之后的隐忧
在海尔的小微企业孵化样本中,雷神笔记本的出镜率应该是最高的。从后来的结果看,雷神在进入游戏本领域的时机可谓赶上了“风口”,那时候主流的PC厂商并没有重视游戏本这个逆势上扬的品类,更没有哪家花大力气做独立品牌。
雷神最早的产品用的是游戏本全球*大厂蓝天的公模,走电商*路线。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时的制造厂蓝天也身处困境,对于尝试成本不高的新玩法持开放态度。限量抢购的雷神游戏本,杀手锏跟早期小米相似,主要是“性价比”,同等配置的戴尔外星人价格上万,雷神价格只要一半。雷神先在火箭速度蹿升的京东商城取得了成功,反而是京东自己的东格贴牌游戏本销声匿迹了。
但从海尔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几百个小微团队,能拿得出手的产品却数量有限,媒体和海尔内部反复提的样本就是雷神,这不免让海尔的创客平台再次发酵出原来的问题,平台的获利问题怎么办?
在今年三月张瑞敏走访斯坦福大学时,随行记者抛出这个问题,如果海尔不通过出售冰箱硬件来赚钱,而是通过后期的生态收入来获利,那么,如何将其落地?
“我们通过十几年人单合一的探索,领悟到一个道理——不能让领导与员工博弈,要让员工和自己博弈,和市场博弈。其实,通过我们的共赢增值表等工具,平台和小微的目标在哪里,做得如何,一目了然。不是我们为他们下目标,是他们自己给自己下目标。我们只是给机制,他们自己会追求引爆、引领、套圈。否则,就没有办法在市场上生存,没有办法自负盈亏,社会资本进不去,就会解散。”
实际上,在张瑞敏的解读背后,其自身也表示对未来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场景怀有不确定性。简单来说,海尔这种组织型式,是根据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所进行的变革的结果。海尔也一直想找一个可以学习和效仿的样板,但走访很多国家,都没有找到。
有人将海尔的模式与日本的阿米巴经营相类比,但张瑞敏明确给出否定。“我亲自到阿米巴现场去看了。它是由上级给下属定一个课题,比如把某项技术改进一下,然后阿米巴成员就去研究如何改进。其实,这和原来的传统组织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你可以自愿组织,但是由上级定题目。*的不同在什么地方?阿米巴不面对用户,而是面对上级,而我们要员工面对用户。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和稻盛和夫先生交谈过两次,他也认为是不一样的。”
等待雨林疯长
被围在众多经商朝拜者当中,吞并了通用、三洋、斐雪派克家电业务的张瑞敏,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中却显得异常孤独。同时在这后头,还有财务报告上无法回避的白纸黑字。
对比格力、美的的2016年年报,格力营收80%以上来自于空调业务,美的主要来自小家电、空调业务,而海尔依旧依赖于电冰箱、洗衣机为主的大家电业务。
尽管青岛海尔在2016年的营收达到1191亿元,同比增长32.6%,但对比2015年数据,笔者发现作为海尔增长引擎的冰箱业务,市场份额却有所下滑。把海尔在冰箱业务的波动与格力、美的突出的产品竞争力搁在一块,却暴露出海尔核心竞品的日渐式微。
就目前情况看,海尔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孵化能力并没有足够被整个市场认可,这对海尔来说是*的风险,毕竟整个组织架构的调整根本在于此。
然而,生态毕竟是需要自我繁衍的,任谁也不能拔苗助长,就像张瑞敏所说,其他企业的生态如一片精心修剪的花园,而海尔的生态是一片热带雨林,这可能也隐含着海尔疯长的后劲。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品途公司志(ID:e-qika)
12448起
融资事件
5984.33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09家
企业
2453家
涉及机构
693起
上市事件
8.39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