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民的名义》爆火、达康书记红到发紫背后:影视投资究竟是冷还是热?

《人民的名义》这把火,到底是不是虚火?目前影视行业的低迷也让影视资本玩家们高兴不起来。大量逐利资本汹涌进入影视产业,资本的进入,一方面壮大了影视市场的容量,另一方面,资本裹挟之势似乎不可阻遏。

  国内影视市场正经受着冰与火的双重刺激。

  火的表现之一是反腐神剧《人民的名义》突然成为人们口中的谈资,不就达康书记说两句似乎就显得跟不上时代,随着电视剧的持续播出,由其激发的话题热度一直不减,甚至是被炒糊(无处不在的吴刚)。

  而业内投资者却似乎没有从中得到多少慰藉,更多人谈论的是资本遭遇寒冬,其中又以参与电影投资的亏损尤甚。“很多人都撤出了,95%以上亏钱。”有业内人士如此总结。

  《人民的名义》这把火,到底是不是虚火?资本寒冬真的是寒冬吗?其背后的真相值得进一步追问。不过,参与影视市场投资的玩家的确免不了有些尴尬:为什么几十家投资方纷纷放弃,却让几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享受了《人民的名义》走火的荣耀?游击队守株待兔收获红利,正规军海外出击却接连受阻,未来影视市场投资者该如何选择?

  游击队:捡漏者成最后赢家

  随着《人民的名义》热播,其当初寻找投资的一些细节逐渐披露出来。据制作方透露,最初感兴趣的投资机构有几十家,有一些已经签了协议,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退出。由于自2004年之后反腐剧实际上被冻结,拍过3000多集电视剧的导演李路在筹资路上备受煎熬。其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接触数十家大公司,有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都在不同阶段跑路。他笑称要写写50家兄弟姐妹没敢投的故事。

  而目前豆瓣8.6的评分,舆论反响之热烈,无疑令此前退出的投资者后悔不已。一张数据海报显示,截至4月5日,该剧播放量超过10亿,其中13、14集收视率均破2,大数据六网*。据制作方透露,该剧投资1.2亿,最终由湖南卫视2.2亿价格买下,投资回报率高达83%。

  捡漏的5家影视业内新手成了最后的赢家。其中演员高亚麟的公司天津嘉会在1亿盘子中占比40%(此前跟投嘉会的米仓资本沈振也由此大火一把),导演李路的弘道影业占10%,大盛国际和上海利达影业各占15%,最后入局的是北京正和顺影业。这些公司中,只有安晓芬操盘的大盛国际名气稍大,该公司此前与长富汇银联手设立影视基金,准备投资多部电影,《人民的名义》也是安晓芬投资的*部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成为爆款,主流投资者显然看走了眼。事后分析,读娱君(ID:hanguoxingyule)认为其大热背后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填补了现实题材剧的空白。目前国内影视剧都是小鲜肉霸屏,演员就那么几张面孔,题材都是玄幻、仙侠类,时间长了观众自然审美疲劳。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题材由于尺度难以把握,很多投资者避之唯恐不及。因此这类作品非常稀缺。《人民的名义》切中当下反腐这一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其火爆的背后部分折射了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

  其次,高端的编演阵容与主管部门加持*合体。编剧周梅森是知名的反腐作家,出演的演员也多是老戏骨。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得到主管部门的加持。除了最高检影视中心挂名外,广电总局在创意创作阶段也大力支持。此前中纪委也曾表示,目前反腐剧太少了,应该每年推出几部。最近广电部门更是将其列为主旋律推荐剧目。

  另外,该剧能盈利部分得益于演员片酬在业内并不高,在演员片酬高达预算过半的当下,这无疑也节省了成本。

  正规军:钱投哪儿了?

  影视界主流投资者集体看走眼,是过于谨慎还是商业化操作的失败?从有经验的投资方来看,《人民的名义》失败的风险的确太高,黑天鹅事件不得不防。另一方面,该剧制作方不打广告,也没有与视频平台商谈合作,只是埋头于剧作质量的打磨,某种程度上少了资本方的干涉,商业化色彩也没有那么浓重。这是否反证了国内目前影视产业过分商业化的弊病与不足?

  回答这些问题前,先看看这些影视投资领域的正规军都把钱投哪儿了。所谓的正规军,有圈内圈外之分。圈内主要是影视公司、电影专业管理人员的投资基金。圈外从进入渠道看,可以分为直接投资、私募基金投资、通过理财产品进行的投资。

  正规军投向*毫无疑问是海外收购,尤其是针对好莱坞的收购。资本参与到好莱坞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收购电影院线到电影制作公司,不一而足。以万达为例,其为布局电影产业链进行多笔海外并购。2011年,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2015年,22亿收购澳洲第二大院线Hoyts,2016年以35亿美元并购传奇影业。另外AMC又经过两次收购,目前以663家影院、8380块屏幕成为全球*的电影院线。

  王健林的野心显然不只是这些。他把目光瞄准了好莱坞最核心的资产——电影制作公司。收购好莱坞六大之一摆上了王健林的日程。王健林曾表示,目标是收购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中任意一家,感兴趣的不只是派拉蒙,而是好莱坞六大中的所有。他认为这是他打造电影帝国的必要一步。

  投向之二是参与合作拍片。业内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电影行业里不确定性最小的就是投好莱坞电影,可以先去投资他们的项目,再把好莱坞的运作技术带进国内。2015年,华谊与好莱坞STX娱乐启动三年合作拍片计划,制作影片不少于18部;2016年9月,万达集团宣布与索尼影视娱乐旗下公司达成协议,首次批量参与投资好莱坞大片;阿里影业则在2015年参与投资《碟中谍5》之后,于去年与好莱坞制片公司skydance合拍《飞虎队》。最近的例子是微影与光大控股赶末班车成为《攻壳机动队》的联合投资方。万达为吸引好莱坞制片公司,在去年万达电影大会上还宣布,对使用万达青岛影视基地进行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人补贴40%制作费用,这笔补贴将由万达与青岛市政府共同设立的基金来支付。

  投向之三是参与批片。由于进口电影配额限制,只有中影与华夏有资格参与进口大片运营,其它民营企业只能采用批片方式切入国外大片的运作。所谓批片,即内地片商买断影片的内地发行权,国外版权方不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批片早期利润很高,如3000万美元成本的美国电影,早期买断版权仅需15万美元左右。而2010年的《敢死队》以50万美元买断,在国内获2.16亿元票房,更是极大刺激了批片市场的勃兴。去年底的数据显示,国内批片票房总额已超过43亿元,单片产出超亿元。

  除了上述海外投资,影视公司在国内投资主要方式有联合设立基金、投资院线、与制片人设立合资公司等。以部分影视上市公司为例,在设立基金方面,当代东方2016年5月联合国泰元鑫设立10亿元的院线并购基金;唐德影视同年3月设立影视基金管理公司;皇氏集团2015年9月与上海赛领资本设立10亿元的股权基金。投资院线方面,当代东方今年3月收购威丽斯影院管理公司34%股权;此外还有中影5亿收购大连华臣70%股权,万达收购世茂院线,阿里10亿入股大地院线等。在参与设立内容制作公司方面,唐德影视与知名制片人黄洪设合资公司,控股贾晓亮的伟盛影视51%股份;新文化今年初出资10亿参投周星驰旗下公司PDAL等。

  从上述梳理可见,虽然此次在《人民的名义》投资上失手,但并不能由此认为影视资本“不务正业”。实际上,国内大的影视产业链公司还是颇具雄心,从内容制作,到宣发、营销乃至院线都有资本进行收购整合。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民的名义》成为爆款,恰恰暴露了目前国内影视工业化程度的不足,资本纷纷退出,正说明其投资不确定性太大,其制作既缺乏充分的事先市场调查,也没有稳定的筹资机制,更没有完片担保等制度为其保驾护航,似乎*可依赖的只有若隐若现的权力担保。

  投资遇冷与工业化的希望

  比起错过投资爆款剧,更让影视资本心塞的是海外收购出现波折。

  由于海外收购监管政策趋于严格,影视巨头土豪式收购开始受阻。万达继去年9月收购派拉蒙遭拒之后,今年3月份又传出其10亿美元收购美国电视剧制作公司DCP交易告吹。DCP方面称,由于万达未能履行其合同义务,交易自动终止。而上影、华桦传媒与派拉蒙10亿美元的融资协议也遇阻,截至目前上影方面仍未付出首期1.4亿美元资金。不过这两家公司仍出现在最近播出的《攻壳机动队》联合出品方名单中。

  收购遇阻的背后,是监管政策收紧的风向。今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已经表示,有的对外投资事情做得很急,有一部分跟对外投资的产业政策要求不符合,比如投体育、娱乐、俱乐部,对中国也没有太大的好处。4月10日,新华社报道,国家外管局通报部分企业及个人外汇违规案例,特别指出:有企业国内债台高筑却非要借债到海外收购,更有企业转型步子太大,在国内生产钢铁的企业却在海外投资影视公司,国内开餐馆的却在海外收购网游公司。万达似乎正属于债务不少却大肆海外收购的典型。

  而目前影视行业的低迷也让影视资本玩家们高兴不起来。由于这几年票房年增速两位数的刺激,大量逐利资本汹涌进入影视产业。资本的进入,一方面壮大了影视市场的容量,产业链的各环节开始初步的整合,影视市场的基本要素逐渐形成。但另一方面,资本裹挟之势似乎不可阻遏,票房注水、保底发行失效、演员片酬虚高、大部分投资者亏损等行业乱象为整个行业点了“世林赞”。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这些行业乱象的根本原因还是资本盲目冲击下的行业失序。目前影视投资出现两极化现象:具有商业价值的头部内容,资本扎堆进入,而商业价值不明的项目无人问津。这部分是因为投资人判断一部影视作品价值的手段很有限,主要是根据同类作品前期市场表现、卡司阵容等做经验性评估,缺乏好莱坞工业化的严格风险评估工具。

  由于资本疯抢少量优质内容,导致的一个现象是优秀导演、演员话语权增大,这部分导致演员片酬居高不下。制作人的小圈子文化,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生态比较封闭,圈子里的核心资源不开放,交易不透明。稳赚的项目,没有人想给外人分一杯羹。

  为了争抢稀缺的优质资源,投资方想出了保底发行的方法。只有靠着这种方法,才能拿到头部内容,接触到核心的资源。去年《美人鱼》保底18亿,票房33.9亿,这一度刺激了保底发行开始流行。而保底价也逐渐失控,多起保底惨案不时传出。如去年《封神传奇》保底10亿,最后票房惨淡只有2.84亿。

  一切的不理性似乎只有依靠时间来冷却。资本多次触礁之后,有的选择退出,有的则冷静观望。参与游戏的各方都在反思,对于资本方而言,他们意识到只有增强辨识、培育优质IP资源的能力,不再盲目跟风投项目,才能收复失地。而要获得这个能力,还得学会好莱坞影视工业化的流程,从市场调研,到完片担保、完片保险等多个环节建立制度化的流水生产线,尽量减少投资过程中的死角与陷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读娱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