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年,有云南“药王”“药后”之称的一心堂创始人阮鸿献、刘琼离了婚,而且把离婚写进了上市公司公告里。
◆穷娃立大志
昆明市人民西路一栋不起眼的大楼内,3楼最靠里的一间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鸿志千秋月,宇宙任翱翔。
这是阮鸿献的办公室。从14岁倒卖金银花淘到“人生*桶金”到现在,阮鸿献已经在医药行业闯荡了36个年头。
如今,他旗下的“一心堂”已在全国10个省市布局了4000家连锁药店,成为年销售额近50亿元、利润近3亿元的行业龙头之一。
滇南弥勒,山脉纵横起伏。生于1966年,脸上看不到什么沧桑的阮鸿献,正是在弥勒山寨的一个普通农家长大,父亲是农村供销社的药材收购员。
小学开始,阮鸿献就在供销社打工,忙起来时每星期能挣3毛钱,而他每学期的学杂费才8毛钱。“我挣了钱就去交学费,几乎没有花过家里的钱。”他回忆。
过程中,阮鸿献也学习了解到不少药材知识,期间的一个遭遇更让他对药有了深刻的认识,甚至为后来的事业提供了指引。
1974年,村里一个小伙伴忽然肚子疼,头上直冒汗,土法不能减轻病情,父母就背着他步行前往18公里外的县卫生院去求救,还差几公里时,孩子断了气。
“他怎么会死?”面对阮鸿献的提问,父亲回答他:“只要有一瓶8分钱的十滴水和一盒8分钱的清凉油,他就不会死。”
阮鸿献陷入了沉思:那时谁家都有8分钱,但是整个乡里都没有药店让人能够买到救命药!
“全世界1万余种药材云南就有6000多种,但在那个年代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人离去而无能为力。”多年以后回想这段往事时阮鸿献仍然非常悲伤和感慨,“村子里要有药店”和“把家乡的药材卖到缺少药材的地方”成了他童年*的心愿。
那时阮鸿献一直过着“养鹅放鸭,种水稻、打零工”的生活,勉强到了初中毕业,两个姐姐一个哥哥都在念书,家里实在困难,他不得不放弃求学、回家务农。
14岁的某天,他跟着村里的一位大伯去昆明卖甘蔗。卖完甘蔗后,好奇的阮鸿献到城里随意转悠。无意中,他看到了昆明市药材公司收购站收购金银花的广告,而且吃惊地发现,这里收购金银花的价格是6元/公斤,是父亲所在供销社收购价格的4倍!
兴奋的他赶紧跑回家里,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告诉父亲:他要“倒卖”金银花,赚取差价。
那个年代,这属于“投机倒把”,父亲当然拒绝了他。但他不气馁,软磨硬泡,“那我向您借金银花行吗?如果卖掉我就上山摘来还给您,卖不掉再带回来。”
父亲同意了。
当晚,阮鸿献就跟父亲到仓库里,把20公斤一袋的两袋金银花并在一起,连夜赶到铁路边,准备搭货车到昆明。
“我就站在火车车厢接头处,一手抓住金银花袋子,一手抓住两车连接的挂钩。母亲担心我睡着了摔下车,让我用腰带把自己拴在车上。”阮鸿献至今清晰记得母亲含泪送他的情景。
平安到达了昆明,为了省钱,阮鸿献从车站扛着药步行10公里走到了宝善街。找到收购站时,全身已被汗水湿透。这笔生意他赚了180多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大学毕业生三个月的工资。
过程中的一个细节,30多年后,阮鸿献还能讲得惟妙惟肖。
收购站给阮鸿献的是他从未见过的支票,这使他很不放心。无奈之下,他们请一位出纳员带他去银行取钱。“我真怕她路上跑了,就跟在她身后,悄悄拽住了她的衣角。”到了银行,眼看着这张“白纸”果真换回了一堆各种面额的钞票,阮鸿献才彻底放下心来。
为了庆祝,那天,他美美地吃了两碗过桥米线。
一到家,阮鸿献就赶紧上山摘金银花以便还给供销社。但整整忙碌了一天,摘回来的花烘干后也只有两公斤。“我急了,40公斤花我要摘多少天才能补上,花期不等人啊!”
翻来覆去想了一夜,他终于想到了办法。一大早,阮鸿献拿出家里的铜盆在村里敲开了,等乡亲们聚拢后,他告诉大家,金银花在昆明可以卖两元钱一斤,如果大家收来了花,他可以帮大家去卖。当天,全村100多男女老少都上山摘花去了。
得到实惠的乡亲们几乎采光了方圆10公里内的金银花。阮鸿献不仅把供销社的花还上了,还在发现这个商机后的一个月内,赚到了生平*个1万元。
“机遇只有一时,要赶快抓住。”一年之后,15岁的阮鸿献开张了他的鸿翔药材收购站。
◆憨仔变药王
小时候在家里,父母叫阮鸿献“憨四儿”。在农村,“憨”是“心眼儿实诚,不油滑”的意思,也含着勤劳踏实的意味。
开了药材收购站的阮鸿献需要到处收药。1983年,他买来一辆摩托车,每天辗转在云贵高原的崎岖山路上收购中药材,除了辛苦,还遇到过不少的危险。
有一天,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跟在一辆带着拖斗的大卡车后面,一个急转弯后等他看到卡车灯光时,已经就要撞上了。“我来不及多想,双手抓住前面拖斗上的一根杆子,把摩托车蹬到了一边……”
几年下来,阮鸿献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疤痕,每年15万公里的骑行里程,三年45万公里,与行程一起增加的,则是他的事业规模。
1986年,阮鸿献在开远成立了鸿翔药材经营部,经销的药品达500多种,流动资金、固定资产达200万元。收药的范围也扩得更大。
经常,他从开远骑3天摩托车到大理收药,行李架上带一个五六公斤的编织袋,里面装着他出门的全部家当:打气筒、补胎工具、压缩饼干、军用吊床。“饿了就吃点压缩饼干,晚上就睡吊床。”
药材质优价廉、品种齐全,销售方式灵活,交通便利,让鸿翔药材经营部发展神速,很快便成为滇南最主要的中药材批发和零售商户之一,阮鸿献也被誉为“滇南药王”。
之后,阮鸿献又和朋友在昆明开起了药材收购站和药材经营部。
就在他不断扩大事业的时候,新的挑战也来了——市场公开化以后,什么药材都能从市场找到,过去的稀缺优势没了。半年下来,阮鸿献没有赚到一分钱利润,逼他去思索新的发展方向。
“以前都是我们把药成批地卖给医药公司,他们再转卖给医院。为什么我不把药直接卖给医院、药厂和药店呢?”转换思路后,他又找到了自己的市场。
一个问题刚解决,一个又来了。1993年,国家出台政策,药店等不能再向个体户进货。怎么办?只有开公司一条路。
“可是当时按政策我自己办不了公司,只能想办法承包一个。”阮鸿献狠狠心,花每年20万元的挂牌费承包了一个属于乡镇企业的公司——鸿翔发展公司。
有了这家公司,药材好卖多了,他也走上了正式的企业经营之路,在弥勒、丽江等地建了多个药材种植基地,很多具有云南特色的药材,都自己种植、自己加工、自己销售,实现了生产体系一条龙。
1996年,公司还投资1500万建成了中药饮片厂,同年通过验收成为云南省三家具有中药饮片生产资格的企业之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爆发,国内很多企业间形成了大量的“三角债”,阮鸿献的公司也有近千万的货款收不回来。有欠他货款的药厂老板说:“你要钱我没有,要药你就拉走吧。”
思考之下他很快有了对策——以货代款,先挽回部分损失再说。再进一步,他想,干脆我自己办个药店,这样收回来的成药就可以自己去卖成钱。于是,他去省工商局注册了华龙商社,拿到了经营中西成药的许可证,药店就这样开起来。
2000年,云南鸿翔药业有限公司成立,同时在昆明的北京路开了*家零售药店。“当时我都做好了亏损的准备,结果却出人意料,*个月竟然盈利了7000元。”阮鸿献至今记忆犹新。
在意外惊喜中,他开始了扩大经营零售药店的步伐,随后又陆续收购了10多个药店。此时,他的中药饮片厂销售额也在不断上升,直到今天,产销量都一直稳居云南首位。
◆“一心”谋大业
2014年7月2日上午9时30分,深圳证券交易所8楼上市大厅,全场倒计时3、2、1,一心堂董事长兼总裁阮鸿献高举铜锤敲响了上市钟声。
一心堂正式上市交易,填补了云南省近4年没有公司上市的空白,成为了中国“直营连锁药店第1股”,也让阮鸿献完成了从草根创业到成功企业家的华丽转身。
转身的背后,是他转行药店连锁新事业之后的新成绩。到2001年,阮鸿献已经拥有了18家医药零售店,但名称、品牌不尽相同,整合成立新的公司势在必行。
“我们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筹划,取了1000多个品牌名称,但还是觉得不满意。后来,他们总结了我20多年来‘把药送到千家万户’的经营理念和心愿,最后定了‘一心堂’这个品牌名称,意为‘一心做事,以心换心’”。
一直以来,高药价都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难题。一心堂一开始就奉行低价策略并坚持至今,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也赢得了市场,这是公司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的一个关键。
“医药行业关乎大众健康福祉,带有强烈的公益性质。如果随大流,我们能赚不少钱,但是那样对不起广大消费者!”阮鸿献说,“一心堂坚守‘绝不赚取暴利’的原则。”
2003年“非典”期间,板蓝根被视为预防良药并引发购买储备潮,一些地方和商家趁机把价格从每袋4毛多抬高到十几块。一心堂却仍以成本价向市民限量销售,还免费赠药给那些没有能力购买的困难群众,将熬好的汤药免费送到社区。
阮鸿献说他要把药品用*的价格卖给需要的人,其着力的重点就是让一心堂进入乡村。如今,遍布云南省内129个县1300多个乡都有一心堂药店,人们再也不会买不到药了。
“三线城市,包括农村是个很大的市场。其它连锁药店也做三线市场,但是真正做到乡村一级的就不多”阮鸿献说。
为了保证把低价策略和服务坚持到位,一心堂的4000家药店全部采取直营连锁的经营方式。
“要搞加盟连锁,我早就坐在家里收钱了。”阮鸿献说,“云南很多地方尤其乡镇地区需要这种经营模式。我们的药品价格与当地私营药店相比,有时会相差50%之多,且不说对方还有很多假冒药品。这对乡镇的药品市场冲击很大。”
深耕乡村的同时,一心堂也在城市积极参与竞争。2007年,中国医药零售行业进入“战国时代”,各省均有一批具有相对区域优势的零售连锁企业。云南除了一心堂外,还有健之佳等成熟品牌,竞争十分激烈。阮鸿献认为,“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并通过强化差异化定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到优势。
坚持“少区域高密度网点”直营连锁发展是一心堂的策略,核心是依靠高密度网店在所进入区域建立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进入一个区域就深耕一个区域。这也让一心堂获得更稳固的市场地位,甚至悄然走到了前列。
2011年,一心堂跻身于全国医药零售企业前*;2012年,一心堂的连锁药店数量在全国医药零售企业中位列三甲,销售额突破30亿元。
◆厚道是为先
一心堂上市后,很多人都把阮鸿献视为“成功”人士,觉得他“发了”。他却认为: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不存在已经成功,而应该是正在迈向成功之路。
阮鸿献和鸿翔药业身上最鲜明的标签是“厚道”。
一次,因为饮片厂采购员把关不严,4吨到厂的三七被发现掺入了大量的铁钉和泥沙,阮鸿献赶到现场查看情况。
新到任的厂长建议为减少损失,把这些药材按照二等品批发出去。但阮鸿献说:“按二等品批发也必须是合格产品!”并决定让饮片厂全体工人来淘洗沙子,靠人工检出所有铁钉。
厂长面有难色,说:“老板,清理4吨药材至少要调动全厂工人干几天,比降等级批发出去的损失大多了。但阮鸿献坚持:“从鸿翔卖出的药材,不管什么等级都必须是合格产品,在收购环节没把好关是管理问题,难道不应该支出这样的成本吗?”
厂长只得低头领命,一时间饮片厂成了一个巨大的淘洗车间,阮鸿献则寸步不离守在车间干到最后一刻。
阮鸿献认为,厚道,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它源于心,成于行。既然选择了医药行业,就要诚信经营和济世经营。
鸿翔的中药采购员每年不管寒来暑往,都要翻山越岭亲临原产地实地检验,保障所采购药材的品质与安全。
零售药店同样要“厚道”。云南因地处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和泰国互为近邻,是中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
与云南接壤的境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国内,高质量的药品供应极度匮乏,更谈不上品牌药店。
因此,每逢边民互市,到中国来购物的兄弟民族就会到一心堂买药,他们购买的通常都是低价常用药,为了满足这部分需求,一心堂常年向边境持续低价供应这类药品。也因此建立了好的口碑,成为边境地区熟知的品牌。
“成功”之后,阮鸿献没有忘本,给了家乡人们很多帮助。他把老家的很多乡亲送到城里接受各种学习和培训,帮助不少贫困村成了当地的富裕村,并且每年都有爱心捐助。
◆人才最关键
小时候,阮鸿献因在家排行第四被村里人称为“阮四儿”。不过八九岁的他,额方面阔、神气十足,在村里一呼百应。后来,不少发小、兄弟跟了他,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阮鸿献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家好企业经得起市场竞争的最关键资源。在2012年一心堂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中,他给企业高管都配了股份。他用股权激励的方式交出了自己的“真心”,也换来了团队的“诚心”。现在一心堂的管理层中,不仅有最初的元老级成员,也吸引了大量信息、证券等人才。
股权激励还被他用到培养更多、更年轻的管理团队上。每年,阮鸿献都要送50多名员工进入EMBA班学习,保证人才梯队建设。“在一心堂,你的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是他经常对年轻员工说的话。
尊重每个人是阮鸿献的个人理念,也被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他只问结果,细节、过程大胆放权,给下属足够的空间。
一位高管认为,知人善任是阮鸿献*的特点。“董事长比我们这些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更踏实更有实力。但他内心敬重职业人,我们和他相处简单,他主要看结果,愿意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做。”
公司的媒介经理在一心堂工作了十几个年头,说起阮鸿献,他感慨地说,自己身为媒介经理,经常和媒体打交道,但结识的记者还没有阮鸿献多。“他这人待人没架子,放得下身段。”
面对经营困难时,如何让员工把业绩压力转为寻求增长的自觉性,这是很多老板都烦恼的问题。对此,阮鸿献的做法是:
把员工的当期收益与公司的业绩成长高度结合起来,把员工的未来发展与公司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
鸿翔一心堂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满意、安心。与省内同行相比,其员工收入水平是最高的,除了“五险一金”有保障,2014年公司工资支出就达到了9亿元,上缴税收3亿多元。
“所有这些数据表明,企业在发展中对员工的关怀,提升服务的内涵才是我们最看重的,”阮鸿献不无自豪地说。
据报道,1986年,只有20岁的阮鸿献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刘琼,婚后二人共同发展事业,阮鸿献在外负责经营,刘琼在内负责财务。
一心堂上市后,阮鸿献开始涉足跨境、母婴、房地产甚至生鲜等业务,而刘琼则一直全身心投入在中医药行业。
到2016年年底,阮鸿献和刘琼还以夫妇的关系出现在公司的报告里,但2017年刚过,市场就传来他们离婚的消息,并在随后被一心堂的公告证实。
携手共进几十年,一朝分手天下知。离婚公告发出后,有好事者统计,按照停牌前一心堂110亿元人民币的市值计算,刘琼将分得价值超过20亿元的财富。
相识于微末之时,分手在富贵之际,其境遇令人唏嘘,却也不算离奇。时代变了,人变了,人心也在变。
本文作者:华商韬略 | 华商名人堂 高冬梅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获得授权。
21203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12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0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