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拆VIE挂牌,半年后摘牌,我为什么义无反顾离开新三板

后来我发现和新三板很多投资机构沟通的成本很高,我曾经直接对我的IR(投资者关系管理)说,投资机构来访者凡不是合伙人的,那些年轻的分析师、投资经理,我就先不见了。

  千辛万苦挂牌新三板,但现实比想象残酷

  读懂君:石头公司本是红筹架构,您最熟悉的是美股,为什么来了新三板?

  大海:我是2014年12月离开前雇主公司后加入进来的,当时是美元基金要求带着石头公司去美国的,我们先后请了Morgan Stanley、Merrill Lynch,瑞信这些投行开始做路演了,后来都做了Pre-IPO融资,找了基石投资人。

  2015年国内资本市场行情高涨,五千多点;而彼时美股上有八九家我们的可比广告技术公司,股价表现和估值都不太好。中美两国的资本市场相比估值差距太大,于是五一之后,董事会就决定拆VIE回国。我们找了*的律师,拆VIE拆红筹,涉及到工商、税务、外管、发改委、商务部,所有流程都做的特别规范严谨。

  读懂君:曾经考虑过战兴板吗?最终挂牌新三板的核心考量点是什么?

  大海:考虑了。我们和上交所接触了,我们也符合战兴板的甄选条件。但战兴板和新三板是有些雷同的,等我们拆完VIE就到2015年年末了,战兴板没了。我们觉得资本市场瞬息万变,要及时抓住机会,随即决定去新三板。

  我一直觉得注册制有其自身的活力,新三板作为注册制试点的市场,应该是有独特优势的。

  资本市场的三个核心元素,新三板占了两个半。从估值的角度上看,新三板估值水平相当于主板的三分之二,同一题材的公司,在新三板上的估值相当于主板的百分之七八十,创业板的百分之五六十,毕竟不同层级的市场,有一个流动性的折扣;从融资角度看,我注意到有许多定增预案在2015年内也都落地了;从流动性角度来看,是要欠缺很多,不过我们股东挂牌也不是为了马上卖股票,流动性差一些倒也无妨。

  当时挂牌新三板,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读懂君:挂牌后有做市安排吗?

  大海:做市商找我的有十多家吧,但是我坚持没要。新三板对于众多的买方机构来说,就是一个准二级市场,可是对于公司来说,就是一个一级半市场或者一级市场,这里公司卖方和投资人买方有着巨大的交易预期错位。

  众所周知,二级市场就是买方机构认为我在这里投资,也在这里退出获得投资收益。新三板的退出只有两种方式,协议和做市。协议转让需要自己寻找交易对手接盘,交易很费时费力,时间成本大;做市转让呢,就是做市商接受买单和发出卖单,比协议转让便捷一些,交易的连续性也好。

  机制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券商做市时的股票获得过程。做市商一般是低折扣价买股票,确保其自身安全边际。不过这个安全边际是以有损公司创始人股价为代价,很多做市商赚钱其实就是赚取折扣差价,而没有创造更多价值。

  我对其它机构都不打折,凭什么给做市商打折?我顶多给你打个95折。但有些做市商恨不得十块钱的东西三块钱就买到,跟我讲从别人那打折买的股票白菜价,你这里怎么不行了?可我这不是白菜。

  后来我反复想了做市商到底能给公司带来什么的价值,应该主要还是所谓流动性吧。不过让人顾虑的是,做市商本身也是股东,做市之后还会带来更多大大小小的股东,这跟上主板的制度安排是相悖的,很多新三板的合格投资人在主板是不合格的,而且股东人数超过200人,未来主板IPO申报就更复杂。

  就像你在大专学校,还谈个恋爱,生个娃,想回去重新高考那可就机会渺茫了。所以我们坚持不做市。

  客观的说,2016全年下来,估计做市商还是浮亏的多,关键原因还是后续资金没有跟进来,没有进一步的流动性,卖不出去,账目怎么都是亏的。前面的流动性都被吸干了,后面想跑都跑不出去了。

  流动性毁掉了我们的期待,三板还不如私募市场

  读懂君:对新三板的印象怎么样,和美股、A股相比有哪些差异?

  大海:首先,新三板的机构服务商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各投行券商派到新三板的投行团队,几乎都是年轻人;审计事务所派出的也是比较年轻的团队。

  其次,买方市场的私募基金派出的也是年轻人,配置的资金很少。我接触过很多新三板投资机构,觉得靠谱的可能不超过5%。好的买方投资人是,一要对行业、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标的的判断和感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二要有足够的资金配置,三要有工作作风的专业性。

  还有,新三板的一些制度安排和主板市场的制度还是相悖的。比如说新三板的合格投资人,在主板就不一定是不合格的;新三板通过定增和做市时候,股东人数可能超过200人;新三板公司经历一些重大的并购重组,这些动作一旦发生,申请主板IPO就可能留下瑕疵或法律障碍。

  读懂君:公司到了三板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问题?

  大海:我们五月份挂牌,六七月份就发现问题了。当时整个市场行情下来了,没有流动性,投资人更不愿意进来,二级市场买家越来越少,后续的融资做不完,估值也不好,整个一恶性循环。毁掉了我们对三板的期待,感觉因为流动性枯竭,导致估值、融资的机制都失灵了。

  读懂君:相对私募市场而言,新三板会有一些溢价吗?

  大海:那我倒不觉得,实际上,作为私募市场的公司还比新三板公司好一些。新三板*好的就是你做过的信息披露,大多机构还算认可,做尽调的时候可以省一点时间。

  读懂君:在新三板应该不影响你在私募市场融资。

  大海: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新三板和私募市场的投资机构不是同一波人,不是同一个理念做的目标公司的甄选。对于目标公司的未来退出方式,也怀有不同的预期,退出机制不同,导致的估值逻辑融资动作都很不同。这两类机构还是很泾渭分明的。

  主流市场认为,私募市场好的企业标的要比新三板企业会更优秀,私募市场的公司未来是指向A股的,是本科优等生,新三板企业则像是专科学生。因为我们挂牌了新三板,他们反而不找我们了。我们在融资过程中就看到了这个情况。

  我个人认为,私募市场的投资机构好于新三板的投资机构。

  不后悔来新三板,爱过

  读懂君:从美股中概CFO到和新三板机构投资者打交道,习惯吗?

  大海:刚开始还是很不习惯,国内资本市场环境很不一样。尤其新三板很多小机构,资金并不多,谈的条件还特苛刻,八字都没一撇呢,每家都要对赌回购什么的。

  还有一点更不适应的是,国内的机构之间互信很差,投资机构不信公司,不信投行,不信审计师,不信律师,什么都不信,做尽调时恨不得去翻你的台账,这让人心里很不舒服。财报数据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都是四大做的审计,财报本身很合规很内严谨,你要来翻台账就连基本的互信都没有了,那还能成为一家人嘛?

  后来我发现和新三板很多投资机构沟通的成本很高,我曾经直接对我的IR(投资者关系管理)说,投资机构来访者凡不是合伙人的,那些年轻的分析师、投资经理,我就先不见了。

  因为他们对行业认知深度有限,你要跟他很费劲解释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技术要点,从最最基本的讲起,就算他们勉强听懂了,还要回去跑立项会、投资审核决策会等系列流程,整个决策流程很长,特别浪费时间。

  相比之下,美元机构就显著的会专业和敬业得多,一般都是合伙人带队看项目,工作效率也高很多,他们能看到问到核心要点上。如果谈一个投资有一百件事,专业的机构会确定清楚最重要的十件事,其他的就不会花很多时间。我还真没有碰到过一家美元投资机构说要翻台账,看你的原始凭证。

  读懂君:你们摘牌之后,等条件够了去A股?

  大海:公司会有些战略上的考虑,后续计划就暂时就不说了。

  读懂君:有没有想过先留在新三板,有个两手准备?

  大海:可以,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因为我们要尽快落地一轮融资,新三板融资有个合规的时间成本,做个事情要披露,申报。回到私募市场,今天拿你钱,明天工商登记备案就完事了。

  读懂君:现在的红筹架构,建议他们回来吗?

  大海:国内资本市场还是有很显著的净利润崇拜。如果有利润的公司,就冲着A股去。如果没有利润,建议还是先保持Private状态。

  读懂君:后悔来新三板吗?

  大海:不后悔。来过,爱过(笑)。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读懂新三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