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康师傅贯穿了不止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但近几年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2016年9月初,康师傅被移出恒生指数成份股,其在2011年12月入选,当年正是康师傅的鼎盛时期。其市值曾一度突破1400亿港元,而如今只有530亿港元左右。
据报道,顶新集团证实,台湾康师傅决议自2017年1月1日解散。顶新集团公共事务室副总表示,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业务仅是进口生产设备,并出租给味全委托生产,2015年爆发油品事件后,台湾已不再生产销售康师傅方便面,因此,基本上已无任何实质营运业务。
“康师傅”品牌自打从中国大陆诞生,就经常成为受关注的热点。这个品牌的成长是一个传奇,这家公司的股权结构也一直让很多人迷惑,这家集团的起起落落更是多次成为两岸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求发展:顶新进军大陆市场
大家通常所提到的“康师傅”,是指在香港上市的“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康师傅”的母公司是“顶新集团”。
年销售约5000亿人民币,90%市场在大陆,10%市场在台湾。作为发源台湾,成就于大陆的食品巨无霸,顶新集团一直比较神秘。
1958年,“鼎新油厂”在台湾彰化创立,从事油脂炼制工业。1974年,公司更名为“顶新制油实业有限公司”。1985年,公司再次更名为“顶新制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公司主要生产工业用蓖麻油。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顶新在台湾的发展始终不尽如人意。1988年,顶新公司受到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顶新的魏氏四兄弟(大哥魏应州、二哥魏应交、三哥魏应充和四弟魏应行)决定到大陆投资,从此四兄弟便踏上了一条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1989年,顶新在大陆成立了*家合资企业“北京顶好制油有限公司”。有些人可能还记得,当时电视台上播放的“顶好清香油”广告,代言人是热播的苦情电视剧《星星知我心》中“妈妈”的扮演者吴静娴。
从1989年到1991年的3年,他们在北京、济南、秦皇岛、通辽等地开办了4家合资企业。先后尝试的“顶好清香油”、“康莱蛋酥卷”和蓖麻油等产品,由于当时国内整体消费水平偏低,而产品价格过高,销量不佳,一度使公司在大陆的经营投资陷入困境。
抓商机:“康师傅”方便面一炮打响
方便面——是顶新在大陆的成功之路。顶新于1992年在天津地区率先投资建立的方便面生产线,此后康师傅方便面迅速火遍神州大地。
魏应州初到大陆的时候,发现火车上没有碗装的方便面销售,于是嗅到了巨大的商机,决定投资建厂生产方便面,并创立了“康师傅”品牌。“康”代表着健康,而“师傅”则是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非常亲切的一种称呼。
1991年9月,“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成立。1992年8月,天津顶益公司正式量产,“康师傅方便面”正式上市,品种包括红烧牛肉面、担仔面、鲜虾面等。广告语是“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
据说,当时魏应州每天早上都会在天津顶益工厂的办公室里泡一碗当天生产的“康师傅”方便面,然后细细品尝,如口感不满意会立即要求改进。就这样,康师傅方便面靠着独特的配方和口味、恰当的市场定位和新颖的电视广告,一炮打响。
期间,顶新还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多家企业,但最有名的产品还是“康师傅”方便面。其他企业基本上围绕方便面的生产进行配套。如,“天津顶盛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塑料叉,“天津顶信纸业有限公司”生产纸箱,“天津育新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生产PSP碗,“天津顶正印刷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食品用印刷包材、包膜。
1993年,顶新(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顶益(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成立。
1994年,天津顶益已经扩建为制面一厂和二厂,其中制面一厂增至8条碗面线、8条挂面线,制面二厂正式投产,有12条袋面线、4条挂面线。
为了迅速扩大产能,从1994年开始,“康师傅”相继在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区域化的产销格局。
1992年刚进入大陆方便面领域时,顶新投入的是800万美元;到1999年,方便面事业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了12亿美元。
随后,康师傅又开始进军食品和饮料事业。
1995年,天津顶园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广州顶园食品有限公司、杭州顶园食品有限公司相继成立,主要生产康师傅米饼,标志着顶新开始进入糕饼事业。同年,天津顶津食品有限公司、重庆顶津食品有限公司、杭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相继成立,顶新开始进入饮品事业。
1996年2月15日,顶益(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上市。
1997年,顶益开始将产品分为方便面、糕饼、饮品三个事业群。康师傅的饼干、茶饮料、饮用水等产品也相继推出。
夺味全:资金紧张陷困境
到了1998年,在大陆发展一帆风顺的顶新集团多少有些“自我膨胀”,开始把目光转回台湾,颇有点要“衣锦还乡”的味道。当时,台湾食品业*的几家企业有“统一”和“味全”,顶新瞄上了有台湾乳制品*之称的“味全”公司。
“味全”比康师傅诞生更早。成立于1953年的“味全”是台湾地区乳制品*,主要生产中式调味品、罐头食品、乳品、饮料及冷藏食品。1998年,顶新集团对味全展开了全力收购,获得其15%的股权,康师傅获得经营管理权。魏应行、魏应充成为味全董事长和副董事长。
对于康师傅而言,味全属于关联产业群,又是老牌企业,在生产需求上,产能跟得上,品质又过得去。
1999年,康师傅增持味全股份,持股比高达19.96%。康师傅意图借道味全杀进乳品和果汁饮料市场。
然而当时台湾市场都不看好这项并购案,使得味全股票大跌,顶新集团瞬间陷入了财务危机中。同时,受到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经济不景气,导致顶新集团欲抛售不动产度过危机的想法无法实现。最后,顶新集团被迫寻求外界资金的支援。
顶新集团开始寻求统一集团的合作,希望能售股引进统一资金,然而双方一直无法在转让的价格及企业的经营权上获得共识。
转股权:日本企业入股康师傅
当时,日本三洋食品与身处困境的顶新集团联系,提出了合作的意愿,双方很快达成共识。三洋食品买下了顶新集团所持有的顶益控股有限公司一半股权。这样,双方对顶益控股的持股,同时达到33.14%。不过,三洋食品并没有要求获得经营权。
正是这次融资,使濒临绝境的魏家四兄弟保住了康师傅。
1999年,顶新国际集团与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SANYO FOODS CO., LTD.)在日本东京达成协议,以顶新为主导,共同经营香港上市公司顶益(开曼岛)控股公司。2002年,“顶益开曼岛控股公司”(TINGYI (CAYMAN ISLANDS) HOLDING CORP. )的中文名称更名为“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现在所提到的“康师傅”,是顶新集团将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单独在香港上市的“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主要在中国从事生产和销售方便面、饮品及方便食品。
在这次的合作中,日本三洋食品不仅注资帮助顶新集团度过财务危机,也将生产与品质管理的技术带进了康师傅,让顶新集团获得很多制作方便面的关键技术,在中国大陆方便面市场上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截至2016年中期,康师傅控股的董事局主席是魏应州,执行董事为魏应州、井田纯一郎(三洋食品株式会社社长)、吴崇仪、长野辉雄(三洋食品株式会社海外专业本部本部长)、魏宏名(魏应州的儿子)和筱原幸治(可口可乐(日本)品牌行销部高级副总裁),徐信群、李长福和深田宏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
2008年底,顶新集团再次发生重要的股权变化,日本伊藤忠(ITOCHU)支付7.1亿美元收购了顶新集团20%的股份。因为顶新集团感到,中国的市场太大,仅靠顶新来扩展市场会力不从心。此前,顶新就与伊藤忠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顶新与伊藤忠合资在中国经营“全家”便利店。
多元化:鲜有很成功的案例
在食品行业之外,顶新集团的多元化一直都不是很成功。
中国IT卖场巨头“百脑汇”(Buynow)最初的大股东就是顶新集团,百脑汇所采取的电脑销售模式,可以说在国内首开先河。后来顶新退出,引起业内震惊。
顶新还在中国大陆开办过“乐购”超市,后来英国超市巨头TESCO通过收购顶新集团的股权进入中国市场,TESCO的中文名字不知道为什么也被翻译成了“乐购”。不过,这个“TESCO乐购”经营得也不怎么样。2014年,TESCO因为全球投资策略的失败,在全球九大主要国际市场均面临爆发式的业绩下滑,宣布将中国零售及房地产物业和现金43.25亿元,注入华润创业子公司利原,“TESCO乐购”的名字也消失了。。
1996年,顶新集团将美国快餐品牌“德克士”(Dicos)收购,并投入5000万美元,健全经营体系,完善管理系统,并重新建立了CIS系统,使其成为顶新集团继“康师傅”之后的兄弟品牌,中国大陆的第三大快餐品牌。不过,“康师傅私房牛肉面”的发展似乎不大顺畅。
“味全”(Wei Chuan CORP.)被顶新当做台湾的生产基地,但顶新集团油品连出包,让消费者自发性抵制旗下产品,味全也因此受到牵连,多项产品卖不出去,彷佛成为“过街老鼠”。顶新集团还曾经是“台北101”大厦的*股东,后来因油品事件被迫出售了股权。
目前在中国大陆市场开设“全家便利店”的“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是由顶新(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台湾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FamilyMart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以及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 。
2012年,“康师傅控股”为了进一步拓展饮料业务范围,完成与百事(PepsiCo)中国饮料业务之战略联盟,开始*负责制造、灌装、包装、销售及分销百事公司于中国的非酒精饮料。
尽管最近一两年,“康师傅控股”的发展不像以前那样顺利。不过,在过去20几年里,顶新已经在中国的方便面、茶饮料、矿物质水等三个市场成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龙头品牌。魏氏四兄弟也因此从默默无闻的台湾小商人成为行业的领军人,顶新国际集团(Ting Hsin International Group)也成为台商在大陆成功的典范。
12539起
融资事件
6106.97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66家
企业
2467家
涉及机构
704起
上市事件
8.3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