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又一部魔法系列火了,海外制片人能成中国片方的“神奇动物”?

本周末,继《哈利波特》之后,又一个魔法系列《神奇动物在哪里》在国内开画,截止发稿前票房逼近3亿。而该片的制片人大卫·海曼(DavidJonathanHeyman)被中国资本盯上,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入华之旅。

  本周末,继《哈利波特》之后,又一个魔法系列《神奇动物在哪里》在国内开画,截止发稿前票房逼近3亿。而该片的制片人大卫·海曼(David Jonathan Heyman)被中国资本盯上,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入华之旅。

  11月20日,在北京的英国大使馆,阿里影业总裁张蔚宣布与《哈利波特》、《神奇动物》系列的金牌制片人大卫·海曼(David Jonathan Heyman)合作,推出合拍片《猫武士》系列,其同名小说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全球售出已超过3000万册,在中国发行超过500万套。


《神奇动物在哪里》

  据小娱了解,在接到阿里影业的橄榄枝后,海曼很谨慎,并没有一开始就答应下来。张蔚透露,为说服大卫海曼,他跟这个大自己十一岁的哈佛学长吃了好多次早餐,“这是来自英国的文学IP,理应找一个来自英国的制片人,”不难看出,阿里影业有把这个猫世界的成长故事,打造成像《哈利波特》系列那样享誉全球的野心。

  “所有人都想进入中国,而中国也希望能有文化输出,这并不容易,因为东西方的叙事手法有很大差异,”海曼认为,“不过在电影主题上,会存在一些普世价值观和情感共鸣,所以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去诠释一个中国人和英国人都能接受的故事。”

  海曼不是*个这么畅想的外国制片人。中外电影工业的合作,从早期简单机械地塞钱塞演员、到中方通过投资外国电影公司、签约绑定海外导演来参与好莱坞大片的出品,逐渐发展到如今更多海外电影人主动拥抱中国市场,尝试用好莱坞电影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娱乐资本论发现,相比于海外导演拍摄合拍片容易水土不服,启用海外制片人成为近年来更流行的方法,由外方提供创意与资源,中方进行实际落地与本土化,反而是更容易成功的合作模式。不过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坑?

  既是中国通又是制片公司老板,

  新一批海外电影人更懂中国市场

  中外合拍早已有之,但合拍片启用海外导演往往容易水土不服。分别斩获8.8亿票房的《绝地逃亡》和7亿票房的《狼图腾》,算是海外导演交出的最亮眼的成绩单,除此之外成功者寥寥,今年马蒂亚斯·霍恩(Matthias Hoene)的《勇士之门》、张太维的《梦想合伙人》、艾什·布兰农(Ash Brannon)的《摇滚藏獒》等均不尽如人意。

  沟通成本大、对于中国文化和电影受众需求缺乏了解、中外电影制作工业体系的差异,是几乎所有海外导演入华所面临的困境。目前有更多的公司在合作模式上作出调整,邀请外国的导演、编剧来中国做制片人或监制,而中方除了投入资金,也让更多的中国导演、编剧参与到合拍片中。

  新一批来到中国的海外制片人普遍具备一些共通性,他们多数对中国的了解更多,或者曾有过中外合拍经验,比如布莱特·拉特纳,曾经执导过成龙主演的《尖峰时刻》系列电影;韩国制片人南奈暻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会说流利的中文。

  另外,除了有丰富的制片经验,这些人同时也都是电影制作公司的老板:大卫·海曼的Heyday Films成立于1996年出品过《地心引力》、《帕丁顿熊》、《我是传奇》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等40多部影片;斯蒂芬·哈梅尔(Stephen Hamel)与基努·里维斯成立的公司Company Films,除了参与所有基努·里维斯出演电影的出品,也制作诸如《她》、《太空旅客》等高概念科幻片。

  “过去有一些美国的电影人来中国,但只呆四五天,来去匆匆。”哈梅尔告诉小娱,“我们大本营在好莱坞,但最近一年半以来在中国有很多合作活动。今年我在中国呆了六七个月。当然,我也想要赚钱,但我更想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就必须和中国电影人在同一屋檐下工作与交流。”

  这使得中外合作的范围从合拍片扩展至国产影视。据哈梅尔介绍,目前自己正在参与制作5部中文电影和3部网剧,比如科幻题材的《新上海》,现实题材的真人秀《李小龙计划》,以及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喜剧。

  “每周都有中国的制片方找上门来,我负责创作一个故事,提交给中国的编剧和导演,他们融入中国元素,我融入美国视角。执行制片人很多,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用好莱坞的经验去创造更好的中国内容。”

  通过这批制片人的接洽,一直难以出海的中国文化似乎找到了更理想的输出途径。比如近日美国影视杂志Variety就报道,《权利的游戏》制片人Christopher Newman将与刘晓庆一起,合作讲述武则天历史的美剧《女皇》,目前正与中国影视公司洽谈合作。


  受追捧成为香饽饽,

  中国片方为何青睐海外制片人?

  为什么海外制片人如今成为了中国影视公司的香饽饽?娱乐资本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看重其名气地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90岁高龄的美国“B级片*”罗杰·科曼(RogerCorman)受爱奇艺之邀,将参加在北京召开的“新电影主义”自制网络电影战略合作发布会及一系列活动。


罗杰·科曼(RogerCorman)

  作为科曼电影学校的“校长”,科曼的电影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堪称独立电影的“黄埔军校”,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如今很多成了好莱坞的名导演或制片人,比如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等。

  跟罗杰担任制片人,拍摄的那些只需要几万美元、几天拍完的“剥削电影”相比,国内的网络电影在成本和拍摄周期上那么相似,比如强调官能刺激,弱化影片故事性和艺术性等。

  爱奇艺推出网络大电影概念时,就号称中国网络院线会形成类似美国DVD市场一样的大市场,网生导演中一定会出现斯皮尔伯格,所以这次特地寻根觅祖,拉“B级片*”来华亮相,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标杆地位。

  据娱乐资本论了解,科曼将作为爱奇艺“大师监制” 的首位大师,在中国监制一部叫《生死鬼蜮》的作品。娱乐资本论猜想,老爷子年事已高,在这部网络电影中应该更多扮演的是挂名指导角色,提供建议,不会参与到具体创作中。

  玩转资本与内容:国内电影行业通常是出品人兼任制片人,基本上谁有钱谁说了算,而既懂商业运作,同时对内容创作有深刻了解的制片人十分稀缺。


吕克·贝松

  海外制片人可能弥补了这一块儿的空缺。不难发现这些与中方合作的海外制片人,无论吕克·贝松还是罗素兄弟,绝大多数都有自己执导电影或者编剧的经验,对于拍摄面向全球市场的合拍片,他们能够从创意阶段就参与进来,为剧本提供更为国际化的视角。

  哈梅尔把自己定位为creative producer(创意制片人),是一部戏作为商业项目开始运作的最初发起者:“除了做制片人都要做的工作,比如筹集资金、寻找编剧导演之外,我也提供剧本的概念设想,我们公司90%的故事都是来自我的创意。”


  从内容到资本的绑定,

  能避免中外合拍的各种大坑么?

  在小娱看来,中国公司与海外制片人的结合,本质上其实是公司层面的合作,比起过去影业巨头们竞相追逐的好莱坞六大,如今这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制片人公司更容易得手。

  在已经公布的合拍片项目中,罗素兄弟的Anthem Films,哈梅尔和基努里维斯的Company Films,以及大卫海曼的Heyday Films,均会参与电影出品。哈梅尔表示,自己公司参与合拍片,会保有25%-50%的投资占比,其他的开放给有资源的合作对象,“比如万达,因为他们不只有资金,也有上千家影院”。


《蜘蛛侠》

  就在今年,一系列海外电影人与中国影视公司成立新公司:《蜘蛛侠》导演山姆•雷米、《窃听风暴》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Florian Henckel-Donnersmarck),与耀莱影视成立AllegoryFilms,预计在未来5年内投拍制作8-10部影片,预算在3000-8000万美元。

  《绝地逃亡》的导演雷尼·哈林(Renny Harlin)近两年都在北京工作与生活,其在中国成立的新公司Midnight Sun Pictures被嘉博文化投资,而他即将执导阿里影业的新片《古剑奇谭》。

  目前没有哪个电影市场比中国有更多的热钱涌入,甚至包括好莱坞,想拿到电影投资也绝非易事,《地心引力》的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花了5年才找到拍摄资金;而为了筹拍《马尼拉之战》,李安花了一年多时间也没有找到钱,最终改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还是找到了中方投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在小娱看来,中国影视公司与海外制片人的合作模式,会比直接收购海外公司,或者绑定某一位大牌导演性价比更高。前者需要的资金投入很大,而且目前中国资本出海往往面临大公司买不到小公司又看不上的尴尬;后者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借助大导演名气拓展国际市场,然而影响力终究有限,再加上中外沟通的问题,绑定导演的风险性很高。

  相比于导演,其实中国电影市场更缺乏的是优秀的制片人。邀请海外资深制片人负责码局或者提供IP创意,为电影的制作流程把关。同时这些制片人自己的公司也参与出品,有了利益上的联结,就不会像早期中外合作时一样,一些电影人来中国只是为了圈钱,而会花更多时间放在内容创作上,以及了解中国电影市场。

  但海外制片人的入华征途也并非前途一片光明。根据“壹娱观察”特约作者伊娃曹(Eva Cao)的文章,好莱坞的制片人分为很多种类,其中只有被冠名为“producer”的才是真正负责提出项目创意、码局、把控电影拍摄现场以及后期制作各个环节的制片人。

  其他的头衔诸如co-producer和line producer,是介于制片人和制片主任之间,以制作阶段筹备拍摄为主;executive producer的地位则较难界定,国内往往翻译为执行制片人,但实际上为影片提供了资金、人员或者IP等资源,并不参与电影实际开发制作同样可以被赋予这一职位。还有更随意的比如associate producer,更是可以由制片人来决定“赏”给谁。

  面对求贤若渴的中国资方,难免会有一些人顶着“制片人”的名义来中国敛财。近年来,中外合拍几乎成为人人叫喊的口号,然而多数项目要么拍出来之后惨淡扑街,要么只存于发布会片单中被人遗忘,甚至还有的发生种种纠纷不欢而散,比如小娱曾经报道过的熙颐影业与Das Films之间的狗血戏。

  如今这种从内容到资本的多重绑定模式,是否能为中外电影合作找到一个良性模式,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无论海内海外的电影从业者都能套路少一点,功夫多下一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娱乐资本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