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哲做事认真,精明能干,他从管金生的小秘书做起,3年干到万国证券副总经理,却在327国债事件中,因为老板入狱,事业跌落谷底。
此后,他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短板,并迅速从谷底反弹,29岁成为普华永道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32岁担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36岁执掌阿里巴巴。
十几年走完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卫哲的人生可谓春风得意,可他还没来得及庆祝,便再度遭受重创。2011年,卫哲因为身陷供应商欺诈事件,不得不从阿里引咎辞职,带着马云给的“伤疤”,开始二次创业。
云端坠落,旁人唏嘘不已,卫哲却说,从阿里辞职是他人生中最闪光的时刻。
把小事干好
卫哲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像是计算好的。他喜欢掌控的感觉,高中时就迷上谍战和悬疑类的书,并通过观察别人的肢体语言来解读人心。
1992年,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书的他,因为看了一部电影《华尔街》,对投行产生浓厚兴趣。当时,中国还没有投行,沪深股市成立不到两年。卫哲因为一次翻译任务,争取到去万国证券实习的机会,管金生点名要见见这个年轻人。
这一见,卫哲成了管金生的秘书。
管金生对下属很严厉,在卫哲之前,他的秘书很少能干满一年,但卫哲却把秘书干成了副总经理。他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把小事当大事干,不放过任何细节。
刚开始,卫哲只是负责翻译,剪剪报纸。他学外语出身,翻译是小菜一碟,剪报纸更是大妈都会干的活儿,但卫哲却把它干出了差异化。别人剪下来就完事,卫哲却暗中观察哪一类是老板看过的,然后重点剪裁。到后来,管金生不看他的剪报就吃不下饭。
打印资料是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但卫哲却把它做到了*。他会根据领导的习惯和偏好来调整字体和大小,尽量让对方看着舒服。他还按照自己理解的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而不是像一般秘书那样,草草堆在一起。
即便端茶倒水这样的小事,卫哲也做得有声有色。领导多长时间喝一杯水,什么时候该加水,什么时候换茶叶,类似这样的琐事,卫哲都拿捏得很到位。
久而久之,管金生对他刮目相看,索性让他替自己写报告和演讲稿。卫哲一开始写得不好,经常被要求返工,还领教过稿子被扔出来的尴尬。但他不气馁,拿回来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并发誓不让领导为同一件事情骂自己两次。
由于表现突出,卫哲很快就被提拔为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成为当时国内证券界最年轻的副总。那一年他24岁,可谓少年得志。
然而,即便是最擅长控制的人,也无法抵挡命运的无常。就在卫哲事业蒸蒸日上时,一场灾难却突然降临。1995年2月,震惊业界的327国债事件爆发,管金生豪赌做空失败,锒铛入狱,公司也濒临破产。
老板被抓后,卫哲白天被人追债,晚上找别人讨债,几天几夜没睡觉。那段时间,他想了很多,*的教训就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铤而走险,要学会财务管理。
就当财务顾问
环顾全球,财务做得*的要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其中就包括普华永道。卫哲决定跳槽到永道,学习有关知识,弥补自己的短板。
看到卫哲来应聘,永道的人一开始很犯难:给他个高职位吧,他在财务上还是新手,给他个低职位吧,人家毕竟是副总,一度管着二十多人,有秘书,有司机。然而,卫哲一上来却提出:“给我一个尽量低的职位,就当财务顾问吧!”
这样一个决定,让他一夜之间从副总变成“小兵”。但卫哲却不觉得委屈,反而认为自己占了便宜,不但“免费上MBA”,还是带薪的,“有30个老师可以教我”。
卫哲把新工作当成学习的机会。他的每一次跳槽,最初都是减薪的,但很快他的薪水就会随实力的提升而不断上涨,最后远超上一个东家。
在永道,卫哲一年内破格晋升两次,出任融资部经理。1997年,他获得去英国工作的机会。在那里,他主动要求做纯英国并购业务。
这又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因为对国外商业环境不熟悉,再加上客户的不信任,他整整半年没接到一单。但他并没有放弃,一面埋头苦研业务,一面发扬“泡开水”的精神,给老外打下手,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
半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赢得*单。此后,他越战越勇,不仅当上收购及兼并部高级经理,还成为普华永道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给我加点任务吧
永道的工作经历告诉卫哲,合规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晚上要睡得着。但同时他也发现自己的另一个短板,对执行力关注不够,同时也缺乏管理大团队的经验。
于是,他毅然离开永道,加盟了做建材零售的百安居。在那里,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个全新的行业,未来还可能管理上万名员工。这符合他的口味。
刚到百安居,卫哲并没有一飞冲天,而是抱着学习的心态,从自己最擅长的财务经理做起。别人能少干一点是一点,他却每年跟老板提要求:给我加点任务吧!
在这种近乎“自虐”的主动请缨中,卫哲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当时,整个百安居有12个部门,卫哲一人就分管了9个!后来当CEO一职出现空缺时,公司上下除了卫哲,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人选,老板只好让他来代理。
这一代理,卫哲就没再“谦让”过,不但把代理干成了正职,还成为百安居在中国的灵魂人物。2002年,32岁的卫哲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
在其治下,百安居迎来高速增长期。从1999年到2002年,百安居三年只开了5家店,卫哲上任后,短短四年开了46家,员工也从几百人增加到13000人。
不仅如此,2005年他还主持收购了全球主要竞争对手欧倍德在中国的业务,将百安居的营业额从一年前的23亿提升至50亿。在他接手前,这一数字仅为3亿。
凭借这一成绩,卫哲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人物。但他并不甘心照搬西方模式,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执行人,而是希望做出更多本土化的东西。
为了说服英国老板,允许在中国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他带对方去全国各地参观不同家庭的装修需求。他还一改百安居传统的DIY模式,提供设计、装修一条龙服务。
这些改变得益于他对中国市场的观察。卫哲说,在万国他学会用望远镜看国外,在百安居他学会用显微镜看客户和产品。这为他日后跳槽阿里打下了基础。
这家伙真敢吹
2001年,哈佛大学组织了一场中国企业家演讲活动,卫哲受邀出席。
会上,他*次见到了马云。这个小个子的中国男人语出惊人地宣布:要把阿里做成全球*的贸易网站。此时,阿里刚成立两年。
卫哲心想:这个家伙真敢吹,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太不靠谱!
不过,马云精湛绝伦的口才还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返程的航班上,两人机缘巧合地坐到了一起。一交谈,才发现对方都是金庸迷,还喜欢下围棋。等到下飞机时,两人已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此后的几年,卫哲带领百安居成就霸主地位。马云对这个朋友刮目相看,虽然他一直对职业经理人很排斥,但还是极力想拉卫哲入伙。他说,卫哲改变了他的看法。
卫哲一开始并不感兴趣,马云则展开了个人的魅力攻势。
“你的生意扩大一倍需要投入多少?花多长时间?雇多少人?”马云问。
“4000万美元,1万名员工,用时三年。”卫哲回答。
“我只要五台服务器,不需要增添人手,三个月搞定!”马云很坚定地说。
卫哲被打动了,事后马云也用行动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这促使卫哲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开始相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慎重考虑,卫哲决定接受马云的邀请。2006年11月,他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出任公司总裁兼CEO。
卫哲的到来,给阿里带来巨大的变化。上任伊始,他便推进分类管理,将客户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类型,员工也根据特点进行分类,用标准化的流程来复制成功。同时,他还推动阿里的国际化,积极拓展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在卫哲担任CEO期间,阿里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13.6亿增长到2010年的55亿,利润则从2.2亿增长到14.7亿,分别增长了3倍和6.5倍。
赚钱不是目的
随着利润的增长,卫哲和马云的关系不断升温,尤其是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成功上市后,两人更是进入“蜜月期”。但此后,双方在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逐渐显现。
在阿里,大家开会时很随意,喝茶、嗑瓜子,甚至跳到桌子上跳舞都没事,但在跨国公司任职多年的卫哲却很难接受,他习惯的开会方式是正襟危坐。
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卫哲也非常注重仪表,头发常年纹丝不乱,衣着更是常考究,被称为“阿里最会穿衣的人”。与之相比,马云则显得比较随意。
如果说,这些习惯还不足以影响两人关系的话,那么价值观上的差异则是致命的。
卫哲常年受跨国公司文化的影响,不管做什么事情,永远将盈利放在*位。但这种做法在阿里内部引起了争议,因为阿里人把价值观看得比业绩更重要。
一次高层会议上,有人跳出来唱反调:我们对利润没兴趣,卖面粉的怎么能跟卖白粉的比。卫哲怒道:如果今年你的面粉卖得不好,年底扣你分红。
结果,卫哲说到做到,年底给这个高管的分红最少。对方一生气,直接找马云告状。
虽然事后,马云为了维护卫哲的领导地位,把这位高管挡了回来,但这件事却暴露出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卫哲为了提高盈利,推出了大量的增值服务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赚钱,但对B2B业务帮助不大,马云开始对卫哲过分强调业绩的做法产生了担忧。
一次,他找卫哲喝茶,意味深长地说:“赚钱只是一个结果,它永远不是一个目的。我真正的目的是创办一家由中国人创办,让全世界骄傲的伟大公司。”
可惜,那时的卫哲“执迷不悟”,并没有把马云的话放在心上,依旧在业绩为王的道路上狂奔。而这也注定了他跟阿里渐行渐远。
引咎辞职
2011年1月22日,马云无意中翻看到一封邮件,内容看上去无关痛痒,就是几个老员工在讨论晚上吃什么。但其中一句话引起了马云的警觉。
创业元老蒋芳在邮件中抱怨:“他妈的,还在看一个案子,可能个别员工涉及到欺诈问题。”马云立刻打电话过去问:“到底出了什么事?”
蒋芳告诉他,阿里内部有员工参与欺诈,她正在调查。马云之前并不知情,蒋芳的话让他感到震惊。他连夜召集公司高管,在公司旁边的一个酒吧开会。会上,马云痛斥了公司内部为了短期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并决定在内部启动专项调查。
事实上,阿里平台上的欺诈行为很早就存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电子商务都受到了影响,少数阿里销售人员迫于业绩的压力,纵容、默许骗子公司在网站上发布虚假信息,以吸引消费者。
作为阿里的掌门人,卫哲知道平台上有作弊商家,而且一直在调查。但他并不清楚内部员工跟作弊商家有多大瓜葛,在打击力度上也显得不够。
很快,受骗的买家便联合起来,向阿里申诉索赔。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阿里顿时陷入被动中。为了扭转局面,马云决定公开调查结果,并承诺向受害者进行赔偿。数据显示,在这次欺诈事件中,阿里内部有超过100人牵涉其中,近2300家作弊商家混入了平台。
但公众并不买账,谴责声此起彼伏。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马云不得不挥泪“斩”卫哲。2月21日,卫哲宣布辞去阿里CEO一职。
事后,很多人替卫哲打抱不平。但卫哲却看得很淡然,他说:阿里的痛苦都是我自己找的,因为要改变,所以才会去寻找。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却受益匪浅。
收红包的雷锋
卫哲口中的受益匪浅,是指他在阿里学到的重要一课:再小的组织,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能被业绩所绑架,放弃做正确的事!”
回顾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卫哲说有两个人对他影响*,一个是管金生,打开了他的战略眼光,让他长骨头;另一个是马云,教会他价值观,让他长脑子。
从阿里辞职后,卫哲选择重回老本行。2011年4月,他和以前普华永道的同事朱大铭合伙创建了嘉御基金,主要做互联网、电子商务、消费零售和B2B四个领域的投资。
这个创业决定,一方面是卫哲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受到杰克•韦尔奇的影响。当年韦尔奇从通用电气退休后,加入了一个由很多CEO加盟、主要靠运营驱动的基金。
卫哲对这家基金作了研究,深受启发。他说,中国优秀的企业并不缺钱,但缺乏帮他们运营的团队。而运营恰恰是卫哲的优势,他拥有十多年行业高管的经验。
嘉御基金成立后,受到众多大佬的青睐,马云成为*个投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对于两人矛盾的猜测。马云之后,李泽楷等商界大佬也纷纷加入。
在卫哲的领导下,嘉御基金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投资模式,先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帮企业解决运营难题,然后再进行投资。对此,卫哲开玩笑说,他们就是“收红包的雷锋”。
与此同时,卫哲认为,烧钱的公司死得快。因此,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他坚持两个原则:
*个原则,要么跑得比别人快,做先行者;要么跑得比别人慢,但绝不跟风。
第二个原则,只投“不在融资状态”的企业。所谓“不在融资状态”,是指企业已经融完资,根本不差钱,但缺乏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
这两个原则显示了卫哲谨慎的投资风格。
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被投资人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在道德上不能有瑕疵。在阿里,他因为放松了对价值观的监督,不得不引咎辞职。如今,他希望把这个短板“补回来”。
卫氏跳槽学
十年时间从小秘书做到跨国公司总裁,卫哲火箭般的升职速度,以及几次教科书级别的跳槽经历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有人甚至将他的经验总结为卫氏跳槽学。
在2005年出版的《金领》一书中,卫哲向人们披露了自己的职场心得。在书中,卫哲将个人的职业生涯比喻为三张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卫哲认为,在开始工作的前十年,要更多地关注资产负债表,不要太在意薪水和职位的高低,而应该努力工作,拿体力换经验,把资产做大,把负债做小。
很多人刚开始工作,就把眼睛盯在损益表上,生怕公司亏待了自己。卫哲则相反,他在40岁之前的每一次跳槽,都是减薪的,每年考核都要老板给自己加任务。表面上看,他吃了大亏,但实际上,他通过不断弥补短板,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
那个时候,卫哲工作很拼,升职也很快。有同学问他:你为什么升得那么快?卫哲回答说:我每天干14—16个小时,干三年就相当于别人干五六年!
卫哲不但拼,效率也很高。他有一套精明的时间管理技巧。在做事之前,他会周密地计算好每一步,然后有规律、有计划地执行。
据他的同学回忆,早在上大学时,就总看到卫哲捧着一个本子,上面记得密密麻麻的。工作以后,卫哲每天只在早晚看两次邮件,而且几乎不上网。他会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将邮件分成A、B、C三种类型,A类纯资讯,B类近期待办,C类当天必须解决。
对于C类邮件,卫哲会马上着手解决。他主张日事日清,不喜欢当天留东西。因为他知道,事情越往后拖越难处理,一旦有一天木已成舟,就会很被动。
关于跳槽,卫哲有一个很经典的理论——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在卫哲看来,跳槽不能完全放弃以前的经历,否则会将自己辛苦积累起来的资产清零,得不偿失。
从卫哲的职业生涯来看,他也确实遵循这样一个路径,尽管每一次跳槽,行业和职位可能不尽相同,但彼此都有关联。这保证了跳槽时的*成本。
卫哲虽然工作很拼,但他并不是工作狂,在工作和生活上有很好的平衡。工作之余,他最主要的业余爱好,一个是陪太太逛街,另一个是陪儿子玩耍。
尽管经历过两次严重的职场危机,但卫哲似乎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也很自信,他说:“如果人生重来一遍,我还是会选择这样的人生,每一步都不会改变。”
21077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0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3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