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16年暑期档上映的影片有近百部,相当于每周8至10部电影上映。虽然电影的种类、数量都不少,但今年票房却有些疲软,甚至被用“惨淡”两字来形容。
据统计,今年暑期档,共有86部电影上映,票房累积收入达84.46亿元,其中,7月票房收入45.12亿元,8月票房收入39.34亿元。但是,如果对比2015年就会发现,整个2016年暑期档票房约缩水31.30亿元。
IP热、排片模式、制作思路都存在“软肋”
对于票房走低,业界分析认为,目前行业存在以下几大“软肋”:
首先,盲目迷信IP。近年来,IP价格水涨船高,但是,囤积IP、虚假炒作等问题也造成了IP市场的泡沫,一些所谓的热门IP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口碑差评的现象绝不鲜见。对此,导演陆川认为,:“如若IP本身并不适合以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画面粗制滥造,呈现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排片存在“不公平”,导致好口碑的电影难以“露脸”。2015年,暑期档展现出强大的消费力,让不少片方纷纷觊觎其高收益,这导致今年的暑期档电影数量出现严重“超员”。然而,扎堆上映带来的却是电影市场的普遍低潮,不仅缺乏引领市场的现象级大片,连口碑获得广泛认可的国产电影也屈指可数。
相比之下,不少口碑好,但体量较小的中小型电影则成为市场牺牲品,它们几乎没有排片空间。例如,在上映之后获得超高口碑的《幸运是我》,上映首日排片量仅有0.9%,上映六天的票房更是仅79万元;同天上映的《喊·山》,其排片量只有1%,截至目前票房也仅73万元;
对于这些影片,有观众表示:“这些影片让人没有打打杀杀、没有假3D,有的只是认认真真讲好一个故事。”
再者,影片质量下降及售票平台补贴减少。“国内三四线城市影迷对票价的敏感程度很高,票补下降,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这一群体的观影需求。”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影片质量,在专家看来,需要改变的不是创作思路,而是生产思路。制片方应该要抓住忠实观众群体,研究他们的要求喜好和购买力。但是,现在不少制片方只想着把影片卖给观众,但却没有想着怎么把影片做好。
凡此种种,导致2016年暑期档票房出现低迷。
影视投资需“产业链布局”思维
但是,票房低迷不过是影视行业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时下,各方资本竞相进入影视产业,争城夺地,让影视行业内的投资充满了风险。
那么,高风险形势下,影视投资如何才能高效优质地展开呢?
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在影视投资格局上,乾立基金坚持“投资前后产业链”的布局模式。在产业链前端,我们会向影视IP开发方向做出探索并布局;在后端,乾立基金也在影视宣发基金上做出尝试。而且,公司拥有持续创新的产品设计能力,能把不同类型的资金所能遇到的风险匹配到不同阶段,再开发出不同的产品,以此分散并降低投资风险。
具体说来,早在2015年,乾立基金就对这个产业展开布局。一方面,公司积极优质影视单片、电视剧;另一方面,与行业内实力雄厚的制片方及资本进行战略联手,在其推荐的片库中进行选片投资。例如,乾立与银润传媒集团及北京云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就进行了类似合作。
全产业链布局中,我们还会针对制作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及向大IP内容公司展开天使投资,并考虑投资那些拥有“硬科技”背景的影视制作公司等。
而且,我们还不断加强自身行研方面的职能。在对过往影视行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乾立建立了《乾立基金影视数据库》。在数据库中,2011—2016年市场上的所有影视片(包括好莱坞大片),都能在其中进行搜索查询。另外,乾立还按照自身的投资逻辑及方法进行数据库的筛选,以获取行业研究所需的信息,从而对推动公司业务提供有效参考。
影视投资中,坚持价值投资,不断实现价值上的增量,是乾立基金长期持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