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618”前夕,京东遭华尔街空弹袭击,市值蒸发1500亿!

京东在过去几年的营业收入能够迅速超越苏宁国美要害在于周转速度快,拥有更高的效率。但当前的情况似乎正在发生着变化,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阿里以及同伙苏宁以及垂直类电商已经对京东形成了合围。京东过去所依仗的周转效率优势其实已经在衰减。

  京东的“618”大战还没开始,华尔街就投来了“空弹”。

  继该公司表示消费者开支疲软导致其一季度商品交易总额出现下降后,其股价周三盘中下跌到了2014年在美国上市以来的*水平。

  如若从京东2015年6月份创下的38美元历史高位算起,至今公司股价已经几乎腰斩。一年多市值蒸发了超过2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0亿。

  仅今年以来,京东股价就已经下跌了超过37%,总市值蒸发了超过1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000亿。

  被恶意做空?

  5月8日,京东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季度,京东实现净营收为540亿元人民币(约84亿美元),同比增长47.3%;经营亏损为8.649亿元人民币(约1.341 亿美元),去年同期经营亏损为8.226亿元人民币。

  作为一家以烧钱换规模的公司,京东的亏损无疑是在意料之中。

  不过,在亏损背后,京东的另一项指标更让外界关注。2016年*季度,京东交易总额(GMV)达到1293亿元人民币(约201亿美元),同比增长55%。虽然这个增速仍然保持为行业2倍,但是明显放缓。从2015年*季度到2016年*季度其GMV增长率分别为:99%、82%、71%、69%、55%。

  在亏损与GMV增速下滑(自营业务)的双重阴霾之下,当日开盘后,京东的股价一度出现跳水,下跌超过9%,最终以下跌7.02%,23.43美元收盘。

  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做空机构趁势加码。

  6月7日一封做空报告开始在华尔街流传,其来源于主要投资亚太证券市场的新加坡毕盛资管(APS Asset Management)高级分析师Sid Choraria。在这份长达50页的报告,指出京东存在以下问题,因此其股价被“极度高估”了。

  一、京东的商业模式无法依赖GMV增长

  京东成立的时间已长达12年之久,却依然持续亏损。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京东拥有很高GMV,但这个指标却没办法让股东获利,这是否毫无意义?

  二、京东因对外收购减记近10亿美元

  在京东会计报表中,其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的数字从116亿人民币减少到了88.6亿人民币,计提减值准备近28亿人民币。公司商誉从26亿人民币降至2910万人民币,降幅几乎为26亿人民币。这表明,京东正在狂烧股东的钱,用于投资那些业绩表现有限的生意,这种对外投资明显过头了。

  京东对于易车、拍拍、途牛和其他的投资尚未带来良好的回报。

  APS认为京东去年亏损93.7亿元(约合15亿美元),其短期内更多股权投资可能发生亏损,这表明公司管理层作出的投资决策是仓促的,缺乏尽职调查,其资金配置令人生疑。

  三、对于一家拥有12年历史的企业来说,京东的管理团队都任期不长京东的企业管理文件显示,除了创始人刘强东之外,京东的高管团队任期只有大概三年左右。京东首席财务官是2013年9月才走马上任的,只比IPO早了几个月。另外一些关键的高管加入京东也才几年的时间。对于一家成立了12年之久的公司来说,前十年那些公司早期的管理人员去哪儿了?

  京东并未对此报告进行正面回应,但在自媒体阵营中,有文章直接认为这篇做空报告的“专业水准之低让人无法相信其撰写者是一家投资公司的高管”,并称京东商城实际上已经盈利,亏损主要原因推进新业务所致。

  但面对贪婪的华尔街,当营收高达1800多亿之后,依然无法实现盈利,投资者已经失去耐心。

  自重难解  人均绩效也面临瓶颈

  当*缕阳光洒向城市,就能看到京东的配送和包裹的身影,京东的内部人士说坚持的,总会有回报。

  京东的存在,无疑为消费者创造了价值,包括低于实体店的价格,更便捷的购物体验等。但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并不等于企业本身有价值。商业企业存在的最终意义,是在于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为股东带来收益(大于等于股东的必要回报率或机会成本)。

  与京东的亏损不同,2016年*季度,阿里营收241.84亿元人民币(约合 37.51 亿美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 53.14 亿元人民币(约合 8.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85%。

  业界的共识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阿里是平台收租模式,而京东是自营赚差价模式,这决定了京东要想盈利只能通过扩大规模降低运营成本,并发展其他衍生服务。

  京东在过去几年的营业收入能够迅速超越苏宁国美要害在于周转速度快,拥有更高的效率。但当前的情况似乎正在发生着变化,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阿里以及同伙苏宁以及垂直类电商已经对京东形成了合围。京东过去所依仗的周转效率优势其实已经在衰减。

  更为急迫的问题是京东人均绩效的提升其实也正在面临瓶颈,过去三年京东的人均绩效与竞争对手们的差距正在缩小。

  据面包财经的数据,京东的人均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约104万,攀升到2013年的近181万,提升相当明显。但最近两年,这一增幅明显放缓。事实上2015年人均营业收入约171万,比2013年低大约9万元。

  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也值得京东警醒。2013年时,京东的人均营业收入比国美高出约42万元;但是到了2015年这种差距收窄到只有13万元左右。

  自建的仓储和物流为京东搭建了一个直达用户的高速路,大数据和算法也能在一定意义上提高营运效率,但随着要素价格的不断攀高,京东或许始终无法摆脱这个压在自身的“重”。

  路在何方 唯有等待?

  京东在美国IPO时,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中国版的亚马逊。和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相似,信奉战略性亏损的刘强东把京东定位成“中国亚马逊”,忽视短期盈利而关注公司的长期战略,“用今天的亏损换来明天别人无法超越的优势”是二人的座右铭。

  这意味着京东可能拥有明天,但是你必须捏着鼻子包容它的现在?

  亚马逊也曾在亏损的道路上走了二十年之久,直到2015年第二季度才开始扭亏为盈,至今已经连续四个季度盈利,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追捧。

  亚马逊最初的不盈利战略是出于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疯狂争取市场份额的考虑。但随后,这家电商巨头发力在云计算AWS业务。

  据*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亚马逊北美、全球和AWS云计算三个版块的营业利润率分别是3.5%,-1.3%和23.5%。AWS云计算营业额是26亿美元,营业利润6.04亿美元,占一季度营业利润11亿美元的一半以上。利用较低成本替代前期投资费用这一优势,AWS云计算为亚马逊创造了巨大的盈利潜力。

  此次财报中,京东特别提到,新业务(包括京东金融、O2O、技术和海外业务)运营亏损人民币6亿元,导致集团整体亏损。

  在截流方面,对京东来说成本费用已经控制的很好了,想要盈利,办法就是需要继续提高毛利润率,那就必须要开源,其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利用自营平台向第三方收取租金,但如何进行质量把控是一道难题。

  此外,在传统业务范围的农村电商拓展上,京东也同样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京东未来或许可以通过京东金融和京东到家来扭亏为盈,但是目前这些新业务仍处于发展期,还需要京东的投入和支持。

  刘强东此前曾表示希望京东金融占整个激动集团盈利水平的70%。京东金融高层曾说过,虽然短期内不会单纯追求盈利数据,认为盈利是在多年的客户资源、大数据资源等积累的基础之上,是在这么多战斗之后的必然结果。

  看营收还是看净利润是资本市场对公司进行估值的两种视角。对于京东而言,扩规模增加营收是一以贯之的路数,但难度越来越大,而在如何盈利上京东又或许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

  投资人会否有耐心等到瓜熟蒂落?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强调,股东将可能得益于京东的高收益率,而穆迪和标普却分别给了京东BAA3和BBB-的低位评级。

  彭博和Markit Ltd.汇编的数据显示,投资者看跌京东的人气现已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该股空头头寸本周达到了创纪录的4,600万股。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浪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电子商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