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的电影里,华尔街没好人。而且,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坏法。
道格拉斯主演的《华尔街》及其续集《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的故事分别取材于1985~1987年和2008~2009年的华尔街。2014年又一部以华尔街为题材的电影,填补了20世纪90年代的华尔街的空白。这部由“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电影《华尔街之狼》,更是把华尔街描述成一个生活糜烂、乌烟瘴气、毫无道德底线的“恶人谷”。
如果说,道格拉斯扮演的戈登·盖格虽然展现出冷酷、贪婪、不义的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出华尔街大佬冷静、聪明、敬业,那么《华尔街之狼》的主角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更过分的是,种种恶行不需要编剧创作,完全来自主人公乔丹·贝尔福特的人物自传。
发迹后的贝尔福特在纽约长岛有超级住宅,开超级豪华跑车,有一艘曾属于可可·香奈儿的游艇,老婆是超模。他每天嗑药、酗酒、嫖妓,请来大批妓女参加公司的派对。影片充斥着吸毒、滥性的场景。
《华尔街之狼》电影里堕落的华尔街是真实的吗?很多华尔街人嗤之以鼻。虽然电影里的故事都来自于贝尔福特的自传,但毕竟这也只是一个最坏的“坏人”的故事,不能代表整个华尔街和华尔街的从业者。但在高额奖金和期权鼓舞下,对客户的巧取豪夺和违法乱纪则在金融危机后的不少报道、纪录片和专著中有所反映,如《泥鸽靶》《监守自盗》等,相对而言《华尔街之狼》中的贝尔福德只不过是个人品行和经营模式更low而已。
贝尔福特的发迹
笔者只重点来讲讲这家伙是怎么发迹的。贝尔福特的发迹史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故事。和美国历史上洛克菲勒、摩根、巴菲特等金融巨子一样,这家伙从小就是赚钱的好手,新的说法是“财商高”。
16岁的时候,他就在自家社区不远的海滩上开始卖煎饼和棒棒糖并由此赚到了*年的学费。在作为中产阶级的父母建议下,他上了牙医专业。结果,在上学的*天,就被老师告知“当牙医发不了财”。他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牙医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和梦想中的未来。
贝尔福特后来辍学,干过各种小买卖,24岁的时侯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但最终以破产告终,还欠了一屁股债。关闭了公司,他进入一家股票销售公司做电话销售,这份工作让他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才能——话术。
在近几年的3·15晚会中,已经有好几次曝光这种激进的电话营销模式。公司通常招募草根青年,以各种励志演讲和团队会议激起大家赚大钱的梦想,让他们的情绪进入到一种近似于嗑药的亢奋状态。同时开发出一套环环相扣的话语体系,激发客户的好奇,解释其有可能的疑问,点燃其贪婪之心,并最终以高价将产品推销给客户。在国内,这种营销方式最早由大批国学基础扎实、说话吐字温婉、巧舌如簧的台湾同胞带入,先是在传销、保险、非法集资、保健品领域生根开花,继而向各行各业扩散。目前在理财、贷款、股票配资等民间金融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电影里,莱昂纳多扮演的贝尔福特,随便拨通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号码,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不但取得了客户的信任而且居然在几分钟之后说服客户买了4000美元的垃圾股票,他在通话当中的沉稳、诚恳以及对对方想法的揣摩和领悟称得上是出神入化,把旁边的老板和其他员工都惊呆了。当然贝尔福特从这笔买卖中赚得了2000美元,也就是交易额50%的提成。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提成,是因为他卖的是尚未上市的垃圾股。每一次陌生的电话拜访,实际上被贝尔福特变成了一场微型招股说明会。他把那些毫无业绩支撑,前途不明不白的公司股票吹得天花乱坠,让电话那一端的人从怀疑到相信自己终于遇到了梦想已久的发财机会,一本万利的传说终于来到自己面前,自己家的祖坟冒出袅袅青烟,自己将有幸成为一家伟大公司的参与者。
1987年11月的股灾是贝尔福特的真正起点。他服务的公司倒闭,他自己义无反顾的创业了,一群公司里的同事和社会上的混混追随他走上了梦想之路。他的公司里看不到通常证券交易中介机构里数字不断变化的显示行情的大屏幕。一部电话是经纪人所有的武器,他们通过电话黄页随机打电话到人家里,说服客户购买某种未上市公司的股票。这些场外交易的股票有的是退市的垃圾股,有的是正在创业的公司。
开始的时候,他们会推荐客户购买价值稳定甚至有升值空间的股票,一旦客户尝到甜头,互相之间建立信任之后,再怂恿他们去买那些刻意操纵的股票。他们会散布某个公司的“内幕消息”,然后让经纪人故意向客户“泄露”这些“内幕消息”,鼓动客户大量买入。这导致这只股票真的快速上涨,导致大量客户追高,买的人越多,股价就会涨得越多。贝尔福特的公司和经纪人们也会在低位吃进这些股票。股价一旦被他们拉到预先设定的顶点,他们便大举出货,给客户留下一堆垃圾股。这种低劣的操控股票的手法,让贝尔福特和他的伙伴们日进斗金。
“大鱼”落网
和所有“华尔街的坏人”一样,贝尔福特开始在法庭上根本不承认自己有罪。他说,“我所做的生意95%都是合法的。更何况,我从来不和那些穷人做生意。和我做生意的都是有钱人,也从来没有谁因为我倾家荡产嘛。”贝尔福特说的没错,他的客户都是平时把贪婪埋在心里,只在偶尔被人激发但又羞于承认的中产阶级。即使赔了,也是打碎牙往肚里咽。所以,看看我们周围,到处都是从股市上赚了钱的人,这是因为那些真正赔了钱的人根本不好意思和人说。如果他到处嚷嚷在股市上被坑了,那只能在他的朋友中进一步证明两件事——一是他蠢,二是他贪。
1998年,贝尔福特因为证券欺诈和洗钱被起诉,他选择了和联邦调查局合作,最终被判4年徒刑,罪名是因为欺诈和哄抬股价导致投资者损失,但最终只坐了22个月的牢。2006年,一家出版商提前预支给他100万美元获得了贝尔福特自传的版权。和电影《华尔街》中的戈登·盖革一样,昔日的罪犯摇身一变成了畅销书作家。
将贝尔福特送进监牢的FBI调查员克雷格·科尔曼说,“我曾经碰到过做坏事的坏人,也碰到过犯过错误却不会再犯的好人。贝尔福特显然属于纯粹的坏人。”他当年的搭档科恩也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他只悔改了一半,可能只是为了让书和电影卖得更好。他承认对受害者感到抱歉,却只承认自己5%的行为是犯罪。这部影片拍的是他的崛起而非落网。我担心的是人们会以为整个金融界都是如此,而实际上这个坏人的故事并不能代表全社会。”
出狱后的贝尔福特变成了一位成功学和营销学的讲师,在世界各地巡回讲课,笔者曾经看到他来中国讲课的广告,明目张胆地宣传如何向骗子学习赚大钱的技巧,可惜没有机会听听他的课程。据说贝尔福特每小时的课酬高达3万美元,《华尔街之狼》的版税和电影版权也为他带来不少收入。但根据法庭判决,贝尔福特必须把他的大部分收入归还给受害者们。所以,贝尔福特虽然日进斗金,但面对1亿多美元的赔偿金,这辈子重新过上过去那种奢靡生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值得特别写一笔的是,贝尔福特被绳之以法,不是来自受害者的不断上访和媒体曝光,而是来自联邦调查局的两位探员对其工作职责的恪尽职守和对法律精神的不懈追求。联邦调查局探员科恩和科尔曼从1992年开始执著的搜集证据,但聪明的贝尔福特将内幕掩盖的非常隐秘,利益相关者始终守口如瓶,在很长的时间里两位探员几乎一无所获,甚至被贝尔福特当面嘲讽。
在长时间的较量中,贝尔福特终于露出破绽,企图把大量资金转入瑞士银行。两位探员及时的抓住了贝尔福特“洗钱”的证据,并最终撬开了贝尔福特的嘴,华尔街这条声名狼藉的大鱼终于落网。
笔者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章中多次呼吁,中国证券市场必须有司法部门的积极参与,否则就不可能获得健康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不规范的赌局。华尔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法制和司法的推动。真正让市场规范的的力量,不是监管当局的谴责和警告,而是手铐和牢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