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亿欧网上写了一篇主题为“资本寒冬O2O创业如何求生”的文章,受到行业关注。很多创业者联系我,说现阶段拿钱确实越来越难,但最让他们痛苦的却是不少投资机构谈了、也签了投资意向书、甚至DD完了后发现没有什么问题,但最终融资却流产了。创业公司,这一套流程办下来,费时费力费心,尤其是现阶段很容易被拖死。
投资机构基于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最终是否投资,这个当然无可厚非;但现在的情况是,不少机构打着投资的名义在做市场调查,获得了标的公司的数据后就找借口离开。有道德的还遵守不透露数据的约定,一些投资人转手就把DD到的数据给到跟自己关系要好的同类公司。都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同样也可以说不以投资为目的的DD是耍流氓。
资本寒冬来临,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都不好过,但在两者的关系中,创业公司大多数情况处在劣势。借着资本寒冬,很多投资机构开始“面目狰狞”,动不动就要求对赌。如果对赌是你情我愿当然无可厚非,但现在的情况是对赌成为了投资的前提条件,很多创业公司为了拿到融资,不得不接受看似公平的对赌协议。
在市场高位时过于狂热和不自知,在市场低位时过于苛刻和不自制,这是很多投资机构的通病。以O2O投资为例,O2O概念热时,怕自己错过赛道,做投资决策时不过大脑。之前行业里面传着大量主题为“我是怎么10分钟搞定某某某投资人的”、“某某机构为什么不DD直接打款”的公关文,虽然大多有创业者吹牛的成分,但同样也反映了不少投资人确实盲目。
当O2O进入淘汰赛后,看到有创业公司开始死掉,很多投资人不经过思考就关闭了对O2O的投资大门。而一些从没有投过O2O案子的投资人,开始到处在宣传自己以后不投O2O的同时,却转身在解读资本寒潮下O2O该如何破局。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参与过O2O投资却在解读O2O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不让投资机构发表意见,在这个年代已经很难;事实上,现在出现了很多公关驱动型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他们一方面大肆宣传着要帮助创业者的情怀,另一方面在压价方面却异常苛刻;他们投了数百个项目,天天拿着少数几个“成功案例”到处宣传,如果有人质疑他们的失败投资案例,他们是满脸的不高兴。说成功案例不谈失败案例,长期这样下来,不少天真的创业者以为创业成功很容易。
很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就是这样天天宣传着创业成功学,而且他们往往喜欢年轻(*是90后)的创业者,支持年轻创业者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一篇篇石破天惊的公关文章收获自己的知名度。他们也鼓励大学生创业,即便知道大学生创业99%会成为炮灰,但他们不在乎,因为他们由此可以得到青年导师的美誉。
很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撒谎能力不弱于爱撒谎的创业者。投资是个天然爱面子的职业,投资人生怕别的同行不认可自己的实力,需要通过所投的公司来佐证自己,这在天使圈尤为明显。很多天使,投资额度不过数十万人民币,但为了好听,往往得让所投企业对外宣传时说成数百万。一位资深的投资人跟亿欧网透露,创业圈虚报投资额的情况,他觉得责任是投资人和创业公司五五开。
近年来,行业里出现了大量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水平良莠不齐。不少投资人并没有基本的商业判断,什么热就追什么。如果北京出现热门的O2O项目,他们迅速地在上海或成都也投一个;如果价格太高,他们甚至自己亲自撺一个团队,迅速模仿复制一个。长期这样下来,行业里面项目同质化非常严重,加大了恶性竞争。
中国不少投资机构(尤其是人民币基金),承受风险的能力非常低。二级市场的股市一震荡,他们背后家底浅的LP就胆战心惊,认购的基金份额就没了下文。还有非常多的投资机构,实际上只是打着投资机构的名号,做着倒买倒卖生意的二道贩子。这类机构的大量存在,并没有多大程度帮上创业者,反倒是造成了市场的脆弱性。
在这个到处都是创始人和CEO的年代,到处也存在着投资机构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和副总裁。资本市场进入寒冬,O2O创业公司在加速优胜劣汰,投资机构也会加速优胜劣汰。如果说,90%的创业公司会死去,我们也同样期待至少一半以上的投资机构会在这一波被淘汰。
所以,大环境不好的背景下,创业公司不好过,需要投资机构更谨慎但不是乘人之危;资本市场趋冷,需要投资机构更理性而不是盲目看衰;行业有泡沫,需要投资机构更诚实而不是继续吹牛逼。更谨慎、更理性、更诚实,会发现O2O市场在2014年下半年没想象中那么热,也会发现O2O在2015年下半年没现在大家说的这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