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注定不凡,比如曾经的天才少年李一男,头顶多个光环已过不惑之年,选择再创业进入一个看上去非常传统的行业,要做中国最牛的电动车。李一男少年有成后有功成身退再度返回主流视野,与雷军的经历颇为相似,在牛电团队的运作手法上同样能看到小米的影子,不论是团队构成还是造势手段还是产品逻辑,都让人自然而然地将牛电往小米身上靠。不过,牛电之前已经有太多团队想要在各自领域复制小米却鲜有成功者,牛电能否打破“小米不可复制”的魔咒呢?我的答案是:方向对了,还得看方法。
从团队看牛电的方向
对小米相对熟悉一点的人都应该依稀记得当初雷军宣布创作也小米时,爆出了7人创始团队,姓名、过往经历、照片,这是小米的开始,这几个人现在管理着8000多人、估值近千亿美元的公司,构建一个庞大的智能硬件帝国。
如出一辙,李一男在一个行业大会正式宣布担任牛电科技CEO,同时披露了创始团队名单。除了他之外,这些人分别是:胡依林/Token担任总裁,应该是协助李一男管理整个公司,此前曾是Frog、微软知名设计师;张一博,市场副总裁,来自小米;刘成栋/Rayman,系统研发副总裁,来自万向电动汽车;何卫华,供应链副总裁,来自聚光科技;Joseph Nelson,首席产品设计师,来自WILD DESIGN。
不难发现跟小米当初一样,这个团队背景堪称豪华,团队成员清一色来自明星公司,其中不少是巨头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同时整个团队组成比较跨界涵盖软硬件、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比这更重要的是,这是团队涵盖了做好一款智能电动车的几个重要方面:技术、设计和市场。这个团队核心管理是CEO李一男和总裁胡依林给这个团队定下了重技术和设计的基调,刘成栋和Joseph Nelson也分别偏技术和设计,其中刘成栋以前还是做电动汽车的,做电动摩托车的系统应该游刃有余。市场副总裁张一博来自小米科技,在互联网营销日益重要的当下,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意味着牛电很可能是一款充分互联网化的产品,不论是运作思维还是销售渠道还是品牌营销上,这让它跟小米更进一步。
因此,这是一个技术+设计驱动的团队,同时在市场上会互联网化。这意味着其产品未来最有可能的突破点是在乘坐舒适、行车安全、操控简单、电池续航、外观市场这几个方面,而这些正是当下2亿台存量电动摩托车的弊端,未来或许还会提供诸如安全驾驶辅助、指纹解锁、远程防盗找回、车载电话导航诸多与互联网结合的功能。在市场营销上牛电科技未来应该会在小米模式上再结合电动车行业和用户群特征改良,不过核心都是互联网,话题营销、微博炒作、粉丝经济、论坛互动这些点,应该都少不了。
李一男做电动车的机遇在哪?
从团队曝光情况来看,创始管理团队基本没啥问题,经验丰富、班底豪华、能力互补。有报道称牛电北京团队已有50多人,再加上牛电已拿到金额不明但据说很巨大的融资,以及整个创业班底的实力,人对于牛电来说应该不是问题。
从高铁、地铁、高速的全球最高速度建设,再到更环保的电动汽车、更智能的自行车、更好玩的平衡车,以及Uber专车为代表的互联网用车大战,整个中国人的出行方式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改变。而电动车在中国环保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之下,不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政策支持上,都会迎来利好。电动汽车并不是很符合中国国情,在更多人还在努力从无车族升级到有车族时,Tesla这样的备用型汽车很难在中国大众化,电动两轮车迎来好时机。对于电动车还有一个利好是摩托车正在萎缩,越来越多的地方对其限行,传统摩托车行业已开始尝试向电动摩托车转型。
电动摩托车与科技圈并无多少交集因此并没有怎么受关注,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一份电动摩托车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1-2012年中国平均每年生产超过1000万台电动摩托车,其中超过10%出口,意味着中国本土市场每年消费800万台以上的电动车,市场年产值在3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却并无龙头品牌,数千个品牌鱼龙混杂,同时电动摩托车在中国被视作低端交通工具而不是环保,营销方式还停留在CCTV找明星代言,销售方式依赖传统线下代理渠道,只重视基本功能不重视外观,这些行业问题都意味着机会。
方向对了,但更重要的是方法
小米当初横空出世时,也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3G发牌2011年开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普及;地利,中国是*的智能手机市场之一却被海外巨头瓜分本土品牌弱,中国大量草根用户急需一款更便宜又更好用的智能手机;人和,雷军的个人号召力、小米创始团队的豪华班底无需再赘述。
不过,再看与小米同一时期的魅族,实际上也不缺乏这几个要素,最后却被小米后来居上。在此之后,更重要的是执行力,这涉及到商业模式、产品体验、痛点把握、营销能力诸多方面。
小米在执行过程中的参与感塑造过程,牛电科技面向的用户群体完全不同产品形态需求也不同,自然不能照搬;再比如小米运作娴熟的饥饿营销,在电动车行业恐怕也没有尝试的可能;而小米所主张的产品(早期)零利润用设备获取用户再加载更多服务、售卖更多产品的商业模式,牛电科技恐怕也不能直接学,毕竟电动车的保有量远远没有达到只能手机的几亿级别,要走免费模式还是挺难的。
总而言之,牛电科技要学习小米,只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至于能否学习成功成为电动摩托车领域的小米,现在断言都为时尚早。现在这个方向我是看好的,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等看到牛电科技的*代产品,前面这个问题应该就有答案了。
21318起
融资事件
4459.49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701家
企业
3222家
涉及机构
516起
上市事件
5.95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