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获国务院批准的“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报告,其实是两年前保监会出台保险资本涉及股权投资相关规定后的“续篇”;而是否采纳“股权计划形式”投资PE项目成为政策制定的争论焦点。
“政策刚下来,保险资金对未上市投资股权具体细则的推出暂无时间表。”11月13日,一位保监会人士表示,“有能力、风险管控达标的保险机构可以参与其中。”
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背景下,该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颇似保监会为险资寻找出路的多方权衡之举。
“以股权计划形式上报”
事实上,非上市公司股权历来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PrivateEquity,下称PE)施展拳脚的“乐土”,业界解读此次保险资金的放行为险资试水投资PE。
“但问题是,保监会的监管极为严格,试点公司必须以设立股权计划的形式上报具体的PE项目,而且有投资比例的限制。”一位知情人士说。
“现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都在做PE项目,不过都是以股权计划的形式去投资。”
“是否以股权计划形式投资PE项目”正是目前政策制定的争论焦点。“这是争论最多的核心机密,”一位保监会人士说,“包括具体的投资比例尚未有任何明确的政策界定。”
业界传言,其投资比例拟定为保险资产总额的3%。而11月11日,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透露,国寿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占比为5%。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认为,投资比例的设定具双重限制作用,等同于增设 “防火墙”;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分散风险,但建议投资比例不宜过高。
数月前,全国社保基金获准以不超过社保基金总额10%的投资额度参与PE投资。有业界人士认为,或许10%的比例同样适用于保险业。
对此,上述保监会人士表示,投资比例无法与社保基金相比。
险资“抄底”?
非常时期,推出保险资金涉足PE,颇令人玩味。
“与其说这像是一种政策姿态,不如说保监会是在为保险资金抓住机会打造投资平台。”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分析,“如果现在不把所有的渠道打开,使之得以灵活运作,恐怕‘抄底’机会来临之际,保险机构就把握不住了。”
现实操作中,早在去年资本市场火爆之际,就有保险机构蠢蠢欲动。
新华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专设五名来自海外机构管理人员组成精英团队,负责直接股权投资;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积极筹建直接股权投资部门或团队。
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他透露:“已选择了很多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其中大部分在研究过程中,有些项目已上报保监会,包括部分基础设施投资和一些未上市商业银行投资项目。”
他称,中国人寿现金流充裕,未来两年,虽然中国经济进入调整周期,但对保险而言,正逢其时,“海外金融风险已见‘底’,应积极争取海内外的投资机遇,适时‘出手’。”
呼吁保险系产业基金
但是,囿于保险资金PE试水可能的诸多“条框”,尤其是“股权计划形式”乃制衡保险机构投资的 “七寸”,险资“手脚”似乎有被“束缚”之困,设立保险系产业基金的呼声不绝于耳。
前述知情人士认为,严格意义上,新政策并非真正的打开了PE投资通道,除非同意设立保险系产业基金公司——允许资本金之外,再在保险以外的领域去募资。在其看来,一间真正的PE公司无需走任何项目审报程序,PE管理人或合伙人就能对项目 “拍板”,但动用保险资金的PE项目显然有所不同。
更有保险公司直呼“设立和发起股权基金,成为此类基金的管理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是保险机构的*目标”。
新华有关人士曾透露,其初期目标是投资上市前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其次是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充当有限合伙人;接着直接投资于境内外非上市企业;而最高目标是设立和发起股权基金。
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曾建议有关部门支持保险资金参与PE投资,并呼吁保险应设立自己的产业基金,由具有实力的保险机构管理,募集保险领域内外的资金,直接投资到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行业上。
然而,保监会人士对此认为,任何想法都可以有,但都要合理。当务之急,先解决好保险资金的PE投资,待条件成熟时方有可能考虑设立险资产业基金事宜。
“保险资金投资PE真正开闸,可能至少需要几年时间。”一位资产管理公司高管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