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应用市场和国外的市场似乎从来没有接轨。而如今,来自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一条迅速占领国际用户手机的道路。我们看到的那些不起眼又无聊的中国产应用——电池管理、垃圾文件清理等,对中国的开发商而言,却是*的突破口。
美国的科技公司经常抱怨打入中国市场有多难。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大企业,都面临很多因素妨碍着它们的移动应用吸引中国顾客:不友善的商业规定、与众不同的消费者喜好、还有语言障碍。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不起眼也对美国企业的处境毫无助益,即便阿里巴巴的电商和支付、腾讯的社交、百度的搜索,在中国以外的消费者的概念里几乎不存在。
而中国的应用要打进美国和其它国际市场,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看看 App Annie 上美国 iOS 应用商店的排行榜就能意识到,在万年位居榜首的 Facebook 和红极一时的 Candy Crush Saga 等这些应用附近,很难找到来自中国的产品。再对比一下中国国内的情况,你却会发现遍地都是来自腾讯和百度的应用,甚至绝大多数应用连英文名字都没有。
但是,即便在国内外市场这样无形的藩篱下,一些中国的大公司也已经摸索到了在国外市场制造一款超级热门应用的秘诀,而且这策略肯定与你以为的大相径庭。
“无聊”就是新的时尚
如果说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应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无一例外都很“无聊”。中国的科技巨头正投入大量资金为国际用户提供工具类应用,比如浏览器、Android桌面和安全管理应用等等。
猎豹移动推出的猎豹清理大师,是一款Android系统上的垃圾文件管理应用,其日活跃用户量已经超过了一个亿。猎豹移动所有移动应用加起来(包括清理大师、猎豹浏览器和电池医生)月活跃用户量已经达到2.84亿。猎豹拒绝透露它们在中国以外的用户的具体数字,但猎豹称它65%的用户来自海外。
久邦数码远不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它的GO桌面已经越过了2亿下载量,是市面上*的Android桌面之一。GO系列还包括一个天气应用、一个短信管理器、一个输入法,一个垃圾文件管理器和一个电池省电应用。截至2013年末,久邦数码70%的用户皆来自海外。
百度以其搜索引擎为主心骨在中国打造了它的产业帝国,但它在国际市场上的最成功的却是Android优化大师,一个提升Android系统性能的应用。百度在采访中表示, Android优化大师的海外下载量即将突破1亿,而它的姊妹应用点心省电已经突破了5000万的海外下载量。Du App Studio(百度应用工作室)是百度专门负责开发国际市场导向的应用的部门。它的产品还包括一款浏览器和一个手电筒应用。
广州的UC优视开发的UC浏览器是中国最普及的移动端浏览器(之一),而它在印度、尼日利亚、孟加拉和其它一些海外市场同样表现十分抢眼。甚至奇虎360,这个以杀毒软件著称的、满负争议的中国公司,也有一系列英文的工具类应用。奇虎称,360 Security,该公司在PC端的安全软件的近亲,在海外有超过6000万用户。
这些应用都不是小型初创公司的产品。百度、奇虎、猎豹、久邦都是已经在在美国上市的大型企业——其中后两者在去年进行了IPO(首次公开募股)。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于去年六月收购了UC优视,收购价格未公开,但应当十分可观。
为什么兵精粮足的中国公司纷纷在“无聊”的浏览器和电池管理应用上下注,以期打开国际市场呢?
藏身于盲区之中
以下五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世界上*的工具类应用是由中国互联网巨头开发的。
这是它们熟知的领域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为世界开发令人乏味的工具类应用只是出于习惯。金山软件,猎豹移动的母公司,于1999年在发布了PC端的金山杀毒软件。该公司以其效率类应用著称,但它同时也有一系列工具类产品。百度也开发了Windows平台下的浏览器,杀毒软件、垃圾清理应用。而奇虎则是凭借它家喻户晓的杀毒软件跻身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之列。奇虎的搜索引擎如今在中国已经相当普遍,并且资金也充裕,已经开始投资美国的初创公司。作为这样一家公司,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以简单应用作跳板为多样化发展开路的明星企业。
这些应用十分便于本地化
除了轻车熟路的因素之外,工具类应用适合出口还因为它们非常容易适应新市场。
“如果我想成为来自武汉的下一个Mark Zukerberg,并且想在美国市场一鸣惊人,我决不会选择做电子商务类应用。因为我需要雇佣很多美国当地人来运营它。” Edith Yeung,海豚浏览器(另一个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工具类应用)的营销负责人说,“但是如果我要做一款工具应用,我只需要把我手上的小米手机调成英文,然后我看到的东西就和我旧金山的客户看到的完全一样了。这样一来,我相比本土开发者的竞争优势就不会差很多,远强于做一款电商应用。”
用户黏性大
每个应用的开发者想要的都不只是下载量——他们需要用户真正去用。相比其它应用,工具类应用对客户的要求非常少。Candy Crush Saga 需要你打关升级,Facebook 需要你浏览、点赞,而系统加速应用和电池管理器只需要你轻轻按一下按钮。
一旦用户使用了某一个工具管理类应用,并且体验还不错,那么他很少有意愿再去下载一个同类的工具应用。
对于廉价手机遍地的新兴市场,工具类应用正中下怀
一个iPhone或者 HTC One 用户可能会觉得他的手机速度不大尽如人意。但是一个用着30美金的智能手机的印度用户,有更大几率去找一个专门的应用来榨取设备的全部性能。
“工具应用十分适合百度目前专注于的海外市场,因为这些国家——泰国、印尼、埃及和巴西,都有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而大部分手机更接近中端而不是*的型号,” 一位百度的发言人在采访中指出, “这意味着用户会想要压榨出他们手机的全部性能,所以省电和系统加速是十分有市场的应用。”
没有其它人在大规模地做工具应用——市场可被独占
据余俊德(App Annie 亚太区副总裁)所言,这类应用是西方互联网公司地一个盲区。电池和提速工具应用开发起来开销不菲,而且并不会迅速地产生利润回报。从创新地角度来看,这些应用都十分无趣,使得初创公司也都没兴趣开发它们。
“没有多少人会花99美分下载一个工具类应用,或者在这样的应用里进行99美分的应用内消费。这是为什么工具应用对大公司没有什么吸引力,” 余俊德说,“通常你看到的做手电筒应用或电池管理应用的都是美国的一些小工作室,他们可能一边心里还想着‘我们的产品这么棒,*能卖99美分’。”
这为伺机而动的中国公司提供了大好的机会。他们有着雄厚的资金储备,可以用免费下载的模式为所欲为,以求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猎豹移动的 CEO 傅盛在一篇9月份发表的英文博客里坦言道:
“Google Play 商店里面的确有许多很酷的应用,但在工具类应用领域竞争还远达不到激烈,这一点上特别是和中国相比。在美国,还有人会在Google Play 商店里付费买工具类应用,但在中国这类应用全部是免费的。这是中国的‘免费使用’模式。拜互联网所赐,世界是平的。我们认为该领域对我们来说仍大有可为——我们想把中国的“免费使用”模式带到美国,将高质量的产品带入全球市场。”
当被问起时,百度、猎豹、UC 都无一例外地将他们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归因于用户群有机的自然成长。不过中国互联网公司真金白银地往他们产品的广告上砸钱也不是什么秘密。这些广告会出现在Facebook页面上,出现在 Candy Crush Saga这样的应用里,或者任意什么网页上。根据木瓜移动(一家北京公司,运营着广告网络AppFlood)的说法,全球范围内来自中国的广告开支在去年平均每季度都有116.5%的增长,超过了来自美国的广告开支。木瓜移动的客户包括百度和金山。
“一夜之间就有了这些巨型的中国企业在工具类应用上倾注这么多的资金,”余俊德说,“只有它们能把自己的产品推广到全世界每一块手机屏幕上。”
获得用户、获得数据、获得推广
你可能会好奇,百度或猎豹花这么大价钱用这些简单的应用去占领用户,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动机?毕竟,有多少人会像对Instagram或Uber那样为一款电池管理应用而疯狂呢?
余俊德指出这些争取全球用户的大动作,部分归因于这些公司都是上市企业。
“如果你带着一款一年赚100万美金的热门产品去见一群投资人,他们会质疑你产品盈利的可持续性,”他说,“但是如果你的产品有100万的日活跃用户量,再告诉他们你可以在这个不断增行的日活跃用户量的基础上推广你的其他产品,投资者很可能会更青睐这第二种情形。”
另外,这些智能手机工具不仅仅是工具类应用。他们更是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应用,深度挖掘你的手机使用信息,以此来贩售互联网上的重要性*的究极产品——广告。
“点心省电和Android优化大师比你以为的更了解你的手机,”余俊德说道,“省电类应用需要知道哪些应用消耗了你最多的电量,所以它们必须知道你手机上正运行着什么程序。优化大师类的应用也是同样——它们需要知道哪些应用在消耗存储空间。为了帮你*化地使用存储空间,它们首先得弄清谁在占用空间。
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每一个应用都有一个页面让用户下载相关的或推荐的其他应用。百度甚至会在用户下载了这些应用后给用户一定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Android优化大师更多额外的功能。也就是说,你用这些有数据采集性质的应用越多,或者你下载某一特定种类的应用越多,百度或猎豹就能越好地方式有针对性地向你投放广告(推荐其他应用)。比如猎豹发现你对 Candy Crush Saga 很上瘾,它可能就会给你推荐 Pet Rescue Saga 或者其他类似地游戏。
点开猎豹清理大师的“推荐”标签,用户会被带到一个页面——其实就是应用商店
在你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窥探你手机上的内容提起十二万分警备之前,请记住 Facebook 和Google干的事儿跟这并没什么不同。Facebook 根据你的个人资料给你推送广告;而Google根据你的搜索记录来显示针对你的广告。利用你自愿提供的这些数据,猎豹、百度以及其他类似的公司把一些看上去很简单的应用变成了一个临时性的交易平台,供用户、广告商和产品提供商交易。
利用这些工具
一款中国的工具类应用的套路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将一个数据挖掘服务伪装成系统优化应用,疯狂地推广这款应用使它跻身Google Play 排行榜前列,然后再把广告商引入进来,给他们提供直达上亿用户的手机屏幕的渠道。
而且一旦你有了上亿的用户和他们的数据,随之而来的机会就不可限量了。
对于猎豹移动来说,凭此建立起一个享誉国际的品牌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家公司已经在全世界若干个地方设立了分部,为了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而努力。
利用这些数据来开发更强大,用户黏度更高的应用是另一个选项。比如说,如果奇虎发现埃及的用户非常钟爱大型在线角色扮演类的游戏,那它就可以开始向这个市场投放中国产的游戏。或者,它发现秘鲁人都喜欢照相类应用,它就可以考虑设法使自己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直接贩卖这些数据也是一种可能性。(更新:奇虎已经致信声明 360 Security 设有隐私保护条例阻止它贩卖用户数据)
猎豹和百度甚至有可能看到它们在海外的业务演变成一种广告网络。为了出售它们应用里的广告位,这些公司很可能与第三方的广告网络合作。这些广告网络会致电开发者,说服它们出钱打广告来提高装机量。但是两件事表明互联网公司正在试图将这项业务自有化。去年二月,久邦移动以53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广告网络GetJar。这是这家公司的*次跨国收购。同年六月,猎豹移动以3000万美元收购了香港品众互动,一家Google广告的二级分销商,也是InMobi 和 Tapjoy 的合作伙伴。Edith Yeung 称此举会降低经营广告位的成本。
现在常有人说,经过多年被看作抄袭者和后来者的时光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在引领互联网领域的创新。这些工具类应用可能不会在产品概念或设计上有什么创新而获得赞誉,但他们的创新在于产品策略。就像小米用很普通的产品将消费者吸引到它日渐成熟的生态系统中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找到了通过填补市场空缺来直接争取到海外用户的途径。满足国际市场对无聊乏味的电池应用的需求可能只是*步,是为它们将来真正原创而又全球化的产品铺路。
21224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7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48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