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征海外的中国企业坏消息不断。尤其是在印度市场,小米停售、富士康关厂,遭遇专利围剿、代工夹击。被誉为“最能走出去”的中国手机、代工厂商,新一轮海外出征不到一年时间,纷纷受到重大挫折。
这不仅让人想到十多年前,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中国海外征途的科技企业当初同样备受创伤的时刻。如今,这些接过前辈接力棒的中国企业,为何再度受挫?技术、技术、技术,又一次成为了拦在出征途中的*绊脚石。
技术核心为*砝码,中企手中筹码不多
作为小米进军海外市场和实行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跳板,印度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米自7月份开始在印度市场销售旗下智能手机,虽然没有像国内那样一路狂飙,但起码也算稳扎稳打。孰料爱立信横插一杠,提起专利诉讼,法庭裁定小米侵权并下发禁令,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销售和进口手机。
别以为小米服下软,不采用这些专利,或者给爱立信缴纳巨资,就可以被网开一面。要知道,爱立信认为小米侵犯的是标准核心专利组合,智能手机很难完全绕过去。若是想着和爱立信进行专利交叉授权和解,也几乎没有可能——二者并没有业务重合,爱立信并不需要小米的专利。更何况小米成立时间较短,根本没有像样的专利被爱立信看上眼。
富士康更郁闷,其早在2006年就来到印度设厂,当时的主要大客户是诺基亚。但随着诺基亚销量的全面下滑及被微软收购,富士康印度工厂订单急剧减少,终于到现在坚持不住。代工是富士康的支柱,看似不用下大力气进行产品研发,也可以规避市场竞争风险,但代工也让富士康抵御“人祸”的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客户减少订单,富士康就有可能关门大吉。
从全球范围来看,包含专利等在内的技术核心早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最有力的助推剂,也是在残酷竞争中得以存活并胜出的*砝码。美国的uber之所以能在全球打车市场呼风唤雨,凭借的正是无法被仿制的技术核心。小米和富士康在海外市场的实力,归根结底在于小米和富士康手中没有相应的技术核心。习惯了国内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旦走向全球市场,弱点立刻被无限放大,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单纯模式移植受挫,中企仍需深入学习
以小米和富士康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都有着一个“走出国门,称霸全球”的*梦想。当然,如果成功,也是我们的民族骄傲。但现实是,小米和富士康们一边觊觎全球市场这个金矿,一边却几乎没有丝毫考虑地就将国内模式单纯地移植出去。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全球市场本来就有太多的变数,不可能靠一个模式就吃遍天下。就连苹果也针对不同的市场,实行有不同的对策。中国大陆市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企业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在全球市场就并不通行,甚至会触犯很多未知的警戒线,小米和富士康就是*的例子。
单纯移植国内模式,是出征海外市场的中企新手常犯的毛病。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损失也将会越来越大。最终引起连锁反应,引发业界和用户对品牌/模式的怀疑和顾虑,危及国内大本营。在海外市场打拼的时候,中国企业仍然需要深入学习,绝不能因为国内取得的成就就认为自家模式是“*药”。
海外市场乱撒钱,何时学会吸引投资
此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小米和富士康们进军海外市场都是在花自家的钱。甚至小米还向多家银行贷款10亿美元用于海外市场扩张。如果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还好,一旦进展不顺,无疑会给企业本身增加太大负担,甚至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最后的那根“稻草”。在海外市场乱撒钱,以“土豪”身份“嫁”出去,还得受海外“婆婆”的气,这又是何苦?
与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投资不同,国外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来到中国几乎投入很少。因为他们能够吸引投资,吸引中国投资者手中的巨资,花别人的钱来赚钱。因为这些国外企业都有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核心,是中国投资者和企业垂涎的。但很显然,外国企业只会将淘汰的技术核心售卖给中国投资者和企业。若是中国投资者和企业将重心放在这方面,弄不好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只是花自家的钱为外国企业做嫁衣。
小米和富士康们何时才能凭借自身实力、技术核心等,在海外市场吸引投资?要想做到这一点,目光就一定不能短视。不能只为了赚快钱,而牺牲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建立自己的技术核心体系,才能真正在海外市场游刃有余。
当初联想、华为、中兴、海尔等中国企业刚刚走向海外市场的时候,也遇到诸多挫折。但在熟悉规则和玩法之后,进行针对处理,最终混的风生水起。如今小米、富士康也遇到同样问题,或许应该停下脚步,先审视自身,革新模式,再考虑下一步拓展的海外区域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