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云把米4叫做米3S或者米3A,相信大部分读者对此不会有什么异议。
一个将“为发烧而生”做为自己slogan(品牌口号)的手机公司,最后却推出了一款软硬件都没有任何亮眼升级的换代产品,不过这从另一方面显示出这家公司站在了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上。
小米站在了由新技术引发的市场、生态剧变期,再一次面临艰难博弈。
不过好的是这一次小米拥有了巨大的品牌影响力与稳定的产业链条,以及国家政策、反垄断的大势利好。
具体来看就是:
小米面临4G、64位处理器、指纹识别这些重要技术生态的换代期所表现出技术积累方面的弱势;
小米与高通转冷所带来的核心器件、专利技术方面的合作的障碍,要知道高通把持着4G产品技术的供应;
小米要与富士康搞好关系,利用富士康的声誉与技术积累,补足产品工艺、质量的劣势,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品牌形象。
小米破局的*步就是讨好富士康。
从跟lumia 920长相撞车的米3开始,采用富士康最为擅长、盈利最高的金属机身从而在富士康面前获得了入门的地位。现在,又拿出了一个长相与苹果撞车的米4。而对米4的金属边框进行工艺流程分析后,发现又与苹果撞车。
iPhone6推出之后,富士康确实会剩下大量的iPhone5s生产线。技术成熟、逼格又高、生产便利、大爷富士康高兴,这漏捡的真好。
第二步则是利用自身已有的品牌影响力,为自己争取时间、博弈资本。
米3S或者米3A改头换面成米4,而且前期还只有3G版,参数按着不提、只大肆吹捧人们眼睛看得到的工艺做工。靠换壳、换工艺来撑起1999高性价比,多出来的价位难道是为了返工成米4而增加的?当然以小米预约抢购的库存控制方式,这种返工应该是不会存在的。
这些都是利用了小米以往积累下来的深厚品牌影响力,同时提高了产品形象、帮高通走了量、赢取了技术研发时间,另一方面还给米3留下了不小的生存空间(这几天雷布斯已经开始发力米3的“第二春”宣传)。
最后从产品技术做工上来讲,对于米4这样一款具有苹果金属边框、三星摩托杂交后盖的精品,在所有能看得到的工艺做工上确实做到了*,远远赶超了某些国际大牌的旗舰产品。不过,这要归功于富士康强悍的生产制造实力,并且采用了成熟技术、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
第三步,红米系列做技术、生态试水,同时也是博弈的重要筹码。
红米系列过不了多久就会全线升级支持4G,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并且是在米4之前。
刚刚还在说小米技术积累不够,目前还做不了4G,怎么红米就可以了?因为用的是高通的一整套后端解决方案,小米只需要在前端套一层UI就行了,而旗舰系列的后端设计是需要小米自己完成的。
红米系列也是小米博弈的筹码:以推高通的QRD中低端方案,来换置高通芯片、技术的支持。当然这还要权衡与联发科的关系。
红米系列的能量远远不止这些,红米有望成为小米在不成熟技术、生态方面的推广平台与试验田。
在与高通冷战、自身技术不足的日子里,联发科成为小米手机的一颗重要棋子,未来也只有联发科能为自己甘心情愿付出。小米也必然会满足联发科立足超级中端市场的心愿。
4G从红米开始。64位处理器、指纹识别等等技术生态都会先用在联发科方案的红米身上,因为小米的后端硬件设计实力不够,但又想跟随宣传时机快速投放市场。用红米优化好技术、布局好生态,然后再用于旗舰机是*可行之路。
苹果是怎样对待自己供应商的,小米也会照搬过来,或许会更狠。别忘了小米在入驻富士康的同时,也扶持了新加坡赫比。
前端设计控制后端技术,一步步夺取后端技术,这么一个模式究竟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