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迅雷成功登上纳斯达克挂牌交易,每股发行价12美元,收盘时大涨24.17%,收于每股14.9美元。与之前某几家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相比,迅雷在资本市场的反应还算不错,至少比我想象中的要好,还有投资人认同它的价值。
回顾迅雷这些年的IPO之路,我想只能用“一波三折”这样的词来形容。前两次要不就是因为没有准备好,要不就是因为时机没选对,这次总算是成功登陆上了纳斯达克,但也因此舍弃了不少“东西”,譬如资本市场的估值。
上市或只是为了“解脱”
而对于一家,已经创立11年(实际上是12年)的互联网公司而言,迅雷之前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其在移动端发展受阻,同时又缺乏资本的支持,收入增长也遇到了瓶颈。要知道同期的互联网公司,大都已经上市,或直接倒闭、消失,而像迅雷那样“半死不活”状态的,还真是很少,掰掰手指都能数的过来有几家。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的今天,这些企业并没有任何优势,等待他们的只有“消失”。如果迅雷没了,我想受到损失的并不止邹胜龙等一众迅雷高管,还有其背后的早期投资人。很多人会将迅雷上市与小米关联,他们都认为迅雷上市,*的赢家是小米(财务上的确如此)。而在我看来,*的赢家是晨兴创投、是刘芹(晨兴创投董事总经理)。
按创投行业5-8年的回报期来看,迅雷已经走了11年,要是倒闭了也罢,就怕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这令投资人就变得非常纠结,是帮一把再给一笔钱,还是任其自生自灭。庆幸的是,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即“借力”上市。可能是由于刘芹与雷军(刘芹同样是小米的投资人),两人私交甚好的缘故,所以小米欣然的接受了迅雷。
这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小米、金山构成的雷军系是迅雷大股东,晨兴资本是二股东,至于迅雷高管的股份则排在其后。换句话说,以股份比例来看,邹胜龙、程浩等一众迅雷高管并无这家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所以我们并不能排除,在上市后1-3年,这些创始人会陆续“出走”,当然这属于正常现象,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他们都已经获得了“解脱”,包括投资人在内。
创业十余年,无论是邹胜龙等高管团队,还是IDG、晨兴这样的投资人大家都累了,所以趁着中概股的窗口还在,选择上市套现也情有可原。
小米为迅雷故事画上句号
对于雷军而言,投资迅雷并不是为了还刘芹的人情,其也有自己的所图。其一方面可以帮助小米实现财务上的盈利、估值的溢价。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自身产品卖点、生态的内容,其中迅雷看看的视频内容正是小米所需的,在此之前小米接连因视频内容问题被告。值得玩味的是,迅雷也就侵权问题起诉过小米。
至于迅雷为何最后会“卖身”小米,我想还是在于用户增长需求。在迅雷招股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当前有520多万付费会员,而据迅雷公开数据显示,其2010的时候迅雷的付费会员就已超100万人。也就是说迅雷的会员增速,正在逐渐放缓,甚至出现了增幅下降,付费会员的增长侧面反映的是迅雷整体用户的增长情况。
而MIUI3000多万的用户,则是迅雷所看中的。我们甚至不排除迅雷520万的会员中,有多少是小米赠送的。以小米路由器为例,购买小米路由器即可获得迅雷一年的白金会员,这变相给迅雷贡献了付费会员数。最关键的是,这种赠送会员的场景有多少,520万付费会员里面占比多少,我们并不得而知。
其次在移动端,用户的下载需求并不是像PC那样旺盛,似乎要用到迅雷的应用场景比较少,所以主动下载迅雷APP的用户也相对较少。这与PC端迅雷给用户的认知脱不了干系,在PC端迅雷给用户的认知就是下载工具,当时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的带宽,平均水平就在1-2M的左右(甚至更低),迅雷正是抓住了这个痛点才有了今天。而如今,运营商所提供的带宽,动辄就是十兆、百兆的网速,根本不需要任何下载加速工具。
即使现在迅雷专注做“内容分发”、做云服务、做数据传输,也似乎慢了点。其与竞争对手快播、百度影音等,甚至是百度云盘之间的差距已慢慢拉开,就连迅雷自己内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着通过定制硬件(雷鸟手机内置迅雷相关产品)的方式突围,包括手机、路由器,以及刚收购的硬件厂商,可惜效果不太明显,在迅雷商城中,雷鸟手机已连续多月显示售馨。
现在看来,这笔交易双方看似都下对了注,小米为迅雷的上市故事画上了“*”的句号,迅雷借助小米获得了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但是冷静思考,小米给迅雷的人口红利能有多少,这始终是个谜。就算3000万MIUI用户全部转化为迅雷付费会员,那之后呢?难道迅雷止步与3000万这个规模?
21078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1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3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