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掌门人郭台铭正在酝酿一场和小米手机的对决,时间就在6月中旬。
知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为了打响这场战役,“鸿海高薪挖了联想大半个电商团队”,并且,还邀请到前索尼爱立信台湾总经理叶顺发加盟,叶顺发在索尼公司有近20年手机行销经验。这场战役的先锋是鸿海在深圳成立的富联网公司,作为产品的在线销售渠道。
鸿海甚至还在将推出的数款“富可视”品牌手机的宣传上,打出了“美国*”的字样,同时还打出“富士康制造”作为联合品牌营销。
在策划方案里,该品牌手机以“破坏性”的价格直指小米手机,各项参数直接与红米手机PK,再以比红米优惠的价格出货,高性价比是关键词,备货量更是可观。这场战役由郭台铭亲自督导,目标是以小米为首的一干大陆本土智能手机。
尽管在终端产品上来势汹汹,但鸿海并不愿承认正在尝试进军消费品牌,对自有品牌更是讳莫如深。鸿海选择以股权合作的方式作为防火墙,希望继续维护代工客户的关系,以稳定立身之本。
“富士康本身就是很好的品牌,我们不用去建立品牌。”6月10日,郭台铭在上海的“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口红利的减少,缺少品牌附加值,鸿海面临的困境也是整个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如何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低端向上走,经营模式转型、产业升级是必经的路径,也是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期,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调查显示,在海外投资最有潜力的国家中,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次从首位下滑到第四位,头把交椅让位于印度尼西亚。
“我发现90后员工要的是更有尊严、更有希望的工作。”这不仅是鸿海掌门人郭台铭在跳楼门事件发生后对新一代员工的思考,也是对鸿海未来业务的思考。
进军消费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富可视品牌仅为美国一家投影仪品牌,在此之前并无任何手机业务。
“鸿海与富可视成立了合资公司,郭台铭也是该品牌手机的幕后老板。”一位接近鸿海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目前在富可视公司操盘的几乎全是鸿海的团队。
经济观察报获悉,富可视消费电子产品中国区总经理于雅雯,曾是鸿海旗下飞虎乐购的副总经理,之后在鸿海旗下富连网公司任云电商事业部副总,又担任富士康品牌总经理。富可视中国的两位负责人均为台湾人,一位是美国富可视的创始人,一位是负责技术的高管。公司操盘运作的团队也多来自原先的飞虎乐购,和美国富可视关系不大。甚至有人透露,美国富可视也与鸿海郭台铭在股权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本报的采访中,鸿海并未解释为何将富可视品牌手机定义为“美国*”,对于自身在富可视公司的股份也并未否认。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郭台铭对富可视品牌非常重视,他要求富可视团队要加速适应大陆互联网基因。在后续渠道推广中,他也重金聘请大量熟悉大陆市场的团队,旗下的富联网公司高薪挖来联想大半的电商团队,从运营、策划、市场推广等悉数囊括。
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在此之前,鸿海还曾计划出品老年手机和健康手机。
该人士透露,郭台铭早就显露出对手机业务的热忱,早在2013年初,就收购了深圳一家从事手机研发运营的“TaTop品至智能手机”,鸿海曾尝试以此为载体,推出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场的手机,但是纠结于品牌的塑造,如何向外界传达面向终端消费的事实,担心对原有代工业务造成影响。“鸿海本身不缺硬件资源,缺乏的是针对大陆市场用户需求的了解。”鸿海集团发言人刑治平说。在开会的时候,鸿海自己团队的人笑称,“都是一些老先生偏居台湾岛,谁也并不真实了解大陆市场的互联网态势,以及大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需求”。
难以取得大陆市场的真实需求,自然也无法进行手机功能的订制,加上说故事就要花钱,对于体系庞大的鸿海来说决策周期较长,为此,这个计划耽搁下来。
这也是本次在富可视品牌上,郭台铭亲自督阵的原因。
这并非鸿海*次在终端消费品牌的尝试和探索。在探索健康手机的同一时期,鸿海制造的“睿侠”牌电视机悄然上线,该电视机采用的“全世界*的十代线面板”则来自于鸿海与夏普合资的堺工厂。
彼时,鸿海官方也再三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与睿侠品牌的关系仅仅也是代工制造,而非自有品牌”。
Radioshack大中华区总裁王治中告诉经济观察报,睿侠是由鸿海集团以旗下的赛博国际控股与RadioShack各持股50%成立的合资公司,品牌则是采用合资公司的名字。RadioShack是美国著名的3C销售连锁品牌。
可以看出,成立合资公司,与外方权益各半的方式,是鸿海试水自有品牌的路径。在如何避免与客户产品产生直面竞争的问题上,鸿海显得小心翼翼。
经济观察报获悉,未来除了富可视手机之外,鸿海还会力推富可视的LED液晶电视,该电视与睿侠品牌一样,采用的是和夏普合资的第十代液晶面板,此外,还有不同规格的平板电脑将问世。
渠道之难
可以看出,这些年鸿海急于寻求转型和走出代工“紫禁城”的路径,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仍有差距。最初,鸿海希望依靠渠道先行,做好渠道在中国大陆的深耕,并利用代工优势从厂家低价拿货,赚取贸易领域的份额。
渠道是鸿海向产业链延伸的关键部分,承载着从代工王向商贸、物流和科技服务转型的梦想。这些年鸿海做了多起类似的渠道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近又传来了坏消息。6月10日,有台湾媒体报道,鸿海集团旗下公司广宇已经抛售了其持有赛博数码公司48%的股权,这被外界解读为,鸿海彻底退出中国大陆3C渠道市场的实体店。赛博数码是鸿海旗下最后坚持的3C渠道,迄今已经成立15年。此次的股份出售,使鸿海旗下的广宇投资亏损额达到230万美元。
一位鸿海内部负责渠道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渠道败北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货源,即便是全球*的代工商,货源仍来自二、三级渠道,在与厂商合作中不具话语权。此外,鸿海还忽视了本土大鳄苏宁等渠道商长期想要开拓农村市场却积年未成的事实,也忽视了乡镇连锁店甚至夫妻店在当地的强大竞争力。
“在中国大陆一二线城市的渠道商多带有商业地产属性,也是鸿海水土不服的原因,其庞大的体系架构在决策上的速度也不如当地的渠道商。”该位人士表示,正如美国百思买曾想调动全球采供资源为中国市场服务,同样未能成行。
鸿海在渠道上还曾做过的尝试包括,与麦德龙合资的大型卖场万得城、欲发展万家连锁店的万马奔腾、3C在线零售的飞虎乐购等。经济观察报获悉,就连去年鸿海和美国RadioShack合作的年内开展150家社区3C店的计划,目前也仅有3家。
渠道不畅通,鸿海集团就无法实现“依靠旗下代工的3C产品实现贸易为先”的目标。自今年起,集团无意再提由“工—技—贸”向“贸—技—工”的转变,在此之前,鸿海定义贸易、技术和代工三者的顺序,以实现集团的转型。
如今,鸿海集团的定位被再次重新定义为“科技服务型”公司。
没有大陆的渠道,鸿海打造实体店的梦想已经落空,难以推行后续的诸多计划。为此,郭台铭有意与阿里巴巴展开线上合作。阿里巴巴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阿里旗下的天猫已是中国*的品牌商和零售平台,2013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手机淘宝等移动客户端的成交总额达2320亿元,占中国移动端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76.2%。
这一次,鸿海希望借力天猫,将旗下产品深入中国大陆市场进行销售,包括本次富可视品牌手机。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鸿海新成立的富联网公司则负责与天猫直接对接。
有消息称,鸿海将在天猫即将到来的“年中促”活动里,拿出相当规模的资金和库存,向小米、华为等一干中国大陆本土制造的手机品牌宣战。
一位不愿露名的业内人士认为,鸿海此举实在为阿里做嫁衣,阿里在意鸿海加盟对未来阿里上市的造势,多于在意其富可视品牌手机的销量,“毕竟,富可视本身是B2B品牌,富士康虽然盛名已久,但也是企业品牌,都不是电子消费领域的知名品牌。”该人士指出。
大布局
鸿海的优势仍然在硬件资源。按照该集团的设想,有了具体的产品,还需要在通讯领域的“软硬结合”以扩大增值服务。5月27日,鸿海集团旗下国碁电子宣布,以3.9亿美元取得台湾移动运营商亚太电信14.99%的股权,成为*单一股东。亚太电信是台湾第四大运营商,鸿海还计划与其他股东展开磋商,取得其一半以上的股权。有消息称,双方最快在明年初完成合并。
鸿海已于去年10月取得台湾运营4G频段的牌照,尚待建设一张完善的4G网络。与亚太电信的合并,不仅可以建立基站资源和用户数,缩短鸿海的4G运营的时间,还将助其进军软件和云计算的新领域。
这个举动将有助于鸿海跻身台湾大型通信企业的行列,被其内部称作是“垂直整合”的一部分。今年4月,鸿海还宣布与北京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在两岸四个地点建设数据中心,借此加强云计算等互联网服务。
经济观察报获悉,在具体产品领域,鸿海还将向手机及配件领域拓展。去年5月,富士康国际控股集团宣布,公司更名为富智康集团,英文名则更改为“FIH Mobile Limit-ed”,Mobile即是手机的意思。
今天的手机已然成为智能产品的中心枢纽,可以衔接各类智能终端,比如健康指环、视听设备等。鸿海在充电设备、壳套保护等方面,也展现出浓厚兴趣。近期,鸿海还以2亿美元投资拥有运动摄影机品牌GoPro的美国公司Woodman Labs,希望发展穿戴式装置。根据美国第三方调研机构ABI Research的报告,平均每个智能手机用户将使用三个以上的关联配件,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配件市场约为200亿美元,2017年将为380亿美元。
来自鸿海的消息称,为了配合鸿海的业务布局,已经在股东大会上提出,计划依靠发行新股筹资3.1亿美元,进行扩张计划,这被称为是近15年来*融资规模。
按照郭台铭的计划,到2020年实现转型,未来将实现“八屏一网一云”的目标,八屏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便携电视、智能电视、商用显示器和视频墙,以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这意味着,鸿海希望从B2B的“代工厂”,进一步走近用户,建立与消费者的联系。
去苹果化
一直以来,鸿海都被诟病患有“苹果依赖症”。鸿海承认,其营收情况随苹果的业绩的变化而变化,目前,鸿海业绩的营收中有半数来自苹果的订单。但来自鸿海的人士透露,公司已经接受其他智能手机的订单,并将业务细化,以减少对苹果的依赖。
“苹果公司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货量下滑,导致鸿海集团1月份营收衰退”,鸿海公司表示。当月,鸿海营收环比下降四成。而之后,随着苹果*季度售出的iPhone同比增长17%,也促使鸿海营收终于在*季度紧跟着获得9%的增长。
近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的访问时表示“年均增长15%的目标恐难以达到”。鸿海必须要找到其他的营收,并致力于努力降低成本,并提升利润率,以应对苹果在和三星等其他手机厂商的激烈竞争中,需求可能进一步降低的状况。
鸿海确实在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上取得了进展。2013年,鸿海营收年增幅仅为1.2%,净利润增幅12.73%。同年,鸿海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的富智康(02308-HK)业绩实现扭亏,但全年收入下降4.6%,公司上一年度净亏损3.1亿美元。
营收放缓的原因,来自于苹果公司增长的放缓,以及苹果公司订单的外流。“苹果”已非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产品销量的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季度,在中国市场,小米手机销量达到1040万部,首度超过了苹果iPhone900万部的销量。在全球市场上,三星手机的出货量*季度为8900万台,是苹果iPhone出货量的2倍。
IDC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连续几个季度以来,在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增长速度上,苹果成为出货量前五大的厂商中最慢的企业。
除了苹果产品自身增幅的放缓之外,鸿海也注意到,垄断苹果订单的局面也在被打破。目前,苹果订单仍占鸿海合并销售额的四至五成,但外界看到,台湾其他大型代工企业如仁宝电脑和纬创资通,也慢慢启动苹果现有机型的生产。有消息称,和硕联合科技获得了苹果新款机型15%的订单,广达电脑则获得了苹果正在开发的手表型终端订单。
而在此之前,苹果的iPhone和iPad订单则是由鸿海*负责。
随着代工合同的减缓,鸿海不得不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及苹果以外的客户,比如,小米、黑莓、华为等公司。“今年来自中国(大陆)客户的收入占比会继续增长,希望可以超过一半。”在富智康的股东会上,富智康主席童文欣表示。有消息称,小米公司今年的手机产量为4000万至5000万台,他希望富智康可以拿到超过一半的订单。
这也是鸿海一面进军终端消费电子产品,一面对自有品牌讳莫如深的原因所在。“淡化对苹果的过度依赖,当然不能一步到位。”一位长期与鸿海合作的业内人士指出,鸿海此前做来料加工,空间越来越小,自身的很多专利积累也无法协同,今后计划的平台化运营,在技术与生产能力上走集约化之路,自身搭建平台,以消费驱动增长,自己可以提供消费产品。在此之前,鸿海将一部分通讯专利卖给了谷歌公司,布局机器人的自动化设备。
外界很少知道,以代工见长的鸿海集团,依靠的并不仅是人口红利,而是专利支撑。鸿海是美国前20大专利持有公司之一,目前,已在全世界申请累计数据量超过12.84万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的专利超过6.43万项。
这也是鸿海和其他中国本土的传统制造业*的区别,当下,鸿海急需绕开代工模式的桎梏,发挥专利和制造的协同效应,但,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