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平三次接班高西庆旧有职务,长期共事或形成统一风格,中投投资策略或得到延续。
高西庆接受腾讯专访时称,青睐股权类投资品种,李克平或沿用这一资产组合配置思路。
中投或以更开放的姿态、更高比例的直投项目、更多差异化的逆向投资来寻求新局突破。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总经理的更迭并不让人意外,早在一个月前,中组部到达中投公司宣布新的人事任命时,这一消息已经不胫而走。但是官方确认这一消息仍意义重大,这标志着中投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终于完成了更新换代,新的领导班子正式组建,并将接受考验。
2月14日,中投公司公告,“经国务院决定,董事会审议通过,李克平任中投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高西庆同志不再担任中投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中投公司对高西庆同志过去6年多来在公司创建、公司治理、战略发展、投资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衷心感谢。”
腾讯财经了解到,未来高西庆来很可能参与清华大学和母校美国杜克大学的合作项目,投身教育事业。
作为多个金融监管机构的创业者,高西庆的能力毋庸置疑,不过他对中投公司市场化的进程,仍留有遗憾。他在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时称,很羡慕淡马锡的市场化用人机制。
如今这种遗憾也给了后来者更多的施展空间。继任者李克平被高层寄予厚望,虽然李克平自进入中投公司后一直保持着低调的行事作风,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中投公司内部的活跃。据内部人士透露,深谙投资之道的李克平在来到中投不到三年的时间了,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威信,在与国际咨询顾问团队交流时,李克平时常显露出不为外界所知的积极,而他的见解总能令人叹服。
未来这位“低调的活跃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美国QE退出带来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的景气度逆转、美国对中国资本设置壁垒等等,环境变化或将颠覆过去的成功模式。不过各种迹象已经显露中投公司在投资策略上的微调,包括更开放的交流合作机制、更高比例的直投项目、更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逆向投资。同时外界对新老决策班底的比较将不可避免,如果做好压力管理。也是李克平面临的新课题。
李克平三次接班高西庆
继任中投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职,已经是李克平第三次接替高西庆的旧有职务,在过去10年里,李克平与高西庆两次共事,合计事约6年之久。
2003年1月,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奠基人之一,高西庆卸任证监会副主席一职,坊间传言,他所推崇的国有股减持改革受挫,是他离开证监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有金融机构高层评价高西庆当时在证监会的改革时称,高西庆的改革方向没有错,只是时间不对。但这并没有影响高层对他能力的肯定,一个月后,高西庆来到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担任主管投资的副理事长。此时李克平恰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任投资部主任。
李克平于2001年,进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就担任投资部主任一职,在此之前,他曾在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调控体制司工作。
在高西庆进入社保基金理事会时,社保基金尚不能投资海外市场,高西庆凭借对中外法律熟稔,以及对基金行业的了解,在精选基金公司来担任社保基金管理人时发挥着作用。同时精于宏观政策解读的李克平,在宏观方向的把握上,给高西庆带来不小的帮助。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保基金在股市多次逃顶、抄底,趋势性判断的精准被市场人士津津乐道。
高西庆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社保基金开拓境外合作伙伴,作为上世纪90年代海归派金融人才的代表人物,高西庆无疑是*人选。
2006年,《社保基金海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获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正式出海。2006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为9.34%,经营收益率为29.01%,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这一成绩让高层对成立主权财富基金颇具信心。2007年,中投公司正式成立,高西庆进入中投公司,担任副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投资官。
而高西庆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留下的空白由李克平接任,这是李克平*次接高西庆的班,这一职务调整也是高层对两人工作的肯定,而两人在各自的岗位也没有辜负高层的信任。
中投公司成立以后,恰逢金融危机爆发,高西庆回顾这段历史时对腾讯财经表示,中投取得成绩比较多的时候恰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不走寻常路的高西庆,当时已经看到了危机的苗头,他没有严格执行投资规则,迅速停止了投资。“如果按照我们的投资规则严格执行的话,那麻烦大了。一旦做了资产配置之后,一个礼拜之内把钱投出去,那这样我们当时的损失就大了去了。当时机会也比较多,因为全世界很多地方流动性出了大问题,我们有钱,所以当时做得还是不错的。”
对华尔街来说,高西庆是个嗜血的魔鬼。好莱坞根据纪实文学《大而不倒》改编的同名电影,将高西庆塑造成了一个站在华尔街上玩命吸烟的“门口的野蛮人”,时任摩根士丹利CEO的约翰·麦克对高西庆压低报价的做法忿忿不平。
另一边,李克平带领的社保基金投资团队,始终延续着一贯精准的判断。
到了2011年,出生于1953年的高西庆虽精力充沛,但临近退休年龄,高层不得不考虑中投公司的新老更替问题,2011年6月,李克平进入中投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高西庆继续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职。这是李克平第二次接高西庆的班,此时高西庆的离开已经显露端倪。
2012年,中投公司董事长、监事长接连变更,如今高西庆的离任,为中投公司高层的更迭画上句号。
资产组合偏重股权类
过去7年,中投公司一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艰难前行,截至2012年底,中投公司累计年化境外投资收益率为5.02%。
虽然外界对这一收益率并不满意,并以此收益率与其他主权财富基金相对比,质疑中投公司的投资能力,但接触中投公司的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这种比较并不公平,每个主权财富基金面对的政治壁垒不一样,评价机构的投资收益应在至少10年的较长维度来评定。中投刚刚成立不久,不能与淡马锡这种成立了三十余年、高度市场化的主权财富基金相比。
高西庆对腾讯财经表示,过去7年中投的投资有好有坏,中投是一个新机构,若要让它很快成长起来变得受人尊敬,是很不容易的。中投做到今天有点成绩,但是也犯了不少错误。好在学无止境,都在不断努力成长。
高西庆在投资领域的成长脉络可以从中投公司历年资产配置看出端倪。2008年,中投公司全球组合资产中,有87.4%是现金管理产品,固定权益证券占9.0%,股权占3.2%,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现金为王”的时代,这样的资产配置显然能规避大量系统性风险,并掌握着投资的主动权。
2009年,现金管理产品的比例大幅降低至32%,占比*的是股权,占36%,固定收益类占26%,另类资产占6%。这一年,中投的境外投资收益率达到了11.7%,
2010年,现金产品占比继续缩减至4%,股权类占比升高到48%,几乎达到了整个全球投资组合近一半的资产,固定收益类占27%,比重变化相对稳定,另类占比升至21%。全年境外投资收益11.7%。
高西庆对腾讯财经表示,中投公司作为一个专门设立的主权财富基金,资产跟中国整体的主权财富比起来是很小的一块,中投在境外股票市场投资较多,债券是一小部分,投资债券是为了平衡整个组合。债券里面国债更是较小的一部分,国债里面,美国国债多一些,其他市场的国债投资更小。
到了2011和2012年,高西庆这种大比例配置股权类资产的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截至2012年底,长期资产与公开市场股票在组合中的占比合计达到64.4%,而固定收益类为19.1%。正如高西庆所说,占比稳定在20%上下的固定收益类,发挥的是资产平衡作用。
中投公司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虽然中投公司的境外投资基金没有解决后继来源问题,但是目前中投已经具备滚动投资的能力,兑现收益后的再投资,可以保障中投资产组合的灵活配置。
不过高西庆在任内没有解决美国为中国设置的投资壁垒问题。2012年,中投公开市场股票投资配置中,美国地区占比高达49..2%,非美发达地区是27.8%,新兴市场占比23.0%。行业配置中,以金融、信息科技、消费品居多。不过在投资的6个直投项目中,美国仅有一个,其余5个全部来自欧洲。
高西庆并不讳言在美国遇到的麻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决定,全球配置无法绕过美国,另一方面,美国总是忌惮中投公司的政府性质,将其拒之门外。
高西庆对腾讯财经表示,中投公司自己在寻求改变,比如说碰到一些有可能引起美国质疑的项目,那就不做了,目前只能这样调整。在这个问题上高西庆跟美国人交流时专门讲过,其实这是个双输的局面,对美国来说减少了外资投资,但美国人说,我们不在乎,我们钱很多。”
中投公司的新课题
高西庆卸任后,李克平将直面美国的投资壁垒。除了这个老问题,李克平还有属于自己的新课题。
美国QE退出,引发了全球资本大规模的迁徙,资金从新兴市场回流发达国家,导致了新兴市场从繁荣走向“麻烦”,而发达国家开始缓慢复苏。
高西庆对腾讯财经称,中投公司并不会放弃新兴市场,而是会研究其中的差异性。中投公司把新兴市场分成四大板块,非洲、拉美、亚洲、新兴欧洲,实际上比这个还复杂得多。光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四十七、八个国家里面好的和坏的之间在投资环境上相差很大,中投公司正在研究其中的差异性,并寻找其中的投资机会。
与高西庆共事多年的李克平很可能会延续高西庆这种投研思路。这种猜想,在近期得到了证实。在2月13日,中投公司董事长丁学东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未来会在新兴市场国家寻找更多投资机会。他觉得新兴市场国家差别很大,需要花精力去仔细辨别,根据国家不同的情况去区分不同的形势变化来寻找投资机会。
除此之外,丁学东还透露,继续增加直投项目的比重。此前中投内部人士曾对腾讯财经表示,中投公司直投项目的投资收益率颇丰,在人才储备逐渐完善的基础上,中投公司会把更多精力放在直投项目上,
目前中投公司员工人数已超580人,而2008年时,中投公司只有194人,人员数量的增长意味着中投公司的投研实力在增强。同时这位内部人士称,中投公司将逐渐降低委托投资的比例,增加自助投资的比重。
另外丁学东透露,中投公司以往和国际机构合作,未来希望和国内企业更多地加强互动与合作,既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民营企业,既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非上市公司。一位接近中投的人士解读这一信号时称,中投公司释放这一信号,并非意味着会放低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而是强调不区分合作伙伴的所有制形式,显示一种比以往更开放的态度。
在新的挑战面前,中投公司在寻找助力,这种尝试的效果,将在不久之后的将来被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