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的一个下午,今日资本的徐新神情凝重地问我,你怎么看微信对大众点评的影响?
沉默许久,徐新缓过神来说,大众点评有腾讯不愿意做的事情,线下是个脏活、累活,不是腾讯有钱、有人、有资源就能做立马起来的。
彼时的徐新,有点纠结。
就在2012年8月,今日资本完成了对大众点评4000万美元的投资,另外一家PE跟投2000万美元,并非外界盛传的红杉资本及多家投资机构。
今日资本之前,大众点评找了多家机构接触,但大都作古。一位IDG的朋友说,看了大众点评的财务数据后,感到非常地吃惊,团购和移动端的财务数据亏损非常严重,IDG最终给出了6亿美元的估值。最终双方没有谈成。大众点评的CFO叶树蕻又找到高原资本涂鸿川,但是涂压根没看上。
这之前,大众点评总共融资了三轮:*轮是红杉资本,100万美元;第二轮是谷歌,400万美元;第三轮是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和光速创投,1亿美元。有必要介绍下两位投资人,红杉资本的沈南鹏是最早挖掘大众点评的人,光速创投的董事总经理宓群是原谷歌大中华区投资并购总监,也就是第二轮谷歌投资的经手人。
从2008年到2010年上半年,大众点评已经做到盈利,张涛及其团队有了IPO的想法。投资人认为,团购对大众点评是个机会,最终张涛及其团队妥协,选择融资,切入团购,做大上市故事。
2011年4月,切入团购市场半年的大众点评拿到了投资人的热钱,1亿美元,给出了10亿美元的估值,其中7亿的价值在团购,3亿放在移动端。
这是投资人给的估值分配,也是张涛及其团队笃信的方向。
2011年-2012年,大众点评疯狂烧钱,团购业务每个季度烧掉5000万,移动端1年烧掉1个亿。战略扩张带来三高:人力成本高、市场推广成本高、研发成本(服务器+技术开发)高。大众点评拿到10亿美元后,团队人数从300人暴增至3000人,原本计划2012年年底扩张到4000人。
迅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是,管理跟不上。张涛技术出身,笃信产品说话,CEO干了CTO的事。在公司内部,HR是职权非常大的部门,甚至超过业务部门,这点颇似腾讯。优惠券业务部门和团购业务部门开始打架,前者造血,后者嗜血。点评内部一度混乱,人员动荡严重。
有惊无险,点评靠着融资的钱和优惠券的补给,活了下来。但是团购是一场硬仗,特别是和美团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在三四线城市还没有开张。因为开张需要钱,点评已经没钱。
互联网并非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大众点评,太慢了。
徐新的担心随之而来。BAT无不在发力本地生活服务端,团购业务也是他们觊觎的方向之一,而直接竞争对手美团在一二线城市的纵深,以及三四线渠道的下沉,让点评举步维艰。
启明创投甘剑平说,点评上市前要做两件大事,一是赶超美团,或者至少和美团接近。二是移动端交易量做上去。这也是点评其他投资人一致地想法。
根据团800的数据,截止2013年11月30日,前11个月内美团网实现成交额130.92亿元,大众点评团实现成交额71.77亿元,美团商户数达到27.33万个,大众点评的商户数为10.03万个。两者的差距在拉大。而美团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交易额达到160亿元,市场份额超过50%,移动端交易额占比超60%,覆盖城市200个,用户超7000万,合作商家超40万。2014年1月交易额破23亿元(是二三四五名总和还多),单日最高交易额破1亿元。
在移动端,大众点评渐渐的产品并没有本质性地改变,更多地是PC版的迁移。投资人需要找一个靠山,并不只单纯的为了钱,而是为了未来。和百度反复接触了一年,最终没有谈妥,百度围绕地图业务展开本地生活服务布局,做的风生水起。和阿里巴巴的接触,由于阿里巴巴投资了美团+高德地图+聚划算+淘点点+......,让张涛觉得入口资源很难得到保证,而且可能会面临资源互相打架的尴尬。只有腾讯,电商较弱但始终不愿放弃,选择腾讯,买一份微信的入口,也算没了后顾之忧。至于腾讯,也似乎有了本地商户的数据资源,但实际上腾讯此前投资过高朋,F团都没有成功。
双方最终的牵手,投资人起了巨大作用。今日资本更是功不可没,要知道今日资本投资的另一家电商京东商城,也在和腾讯闹绯闻。
不过,正如涂鸿川所说的,“5年前,你要查一个餐厅,点评是*的。但是现在你不用点评,也可以从手机上轻松找到。”涂说,点评现在的用户评论,水军占30-40%。一个靠用户口碑和信任积累多年的产品,渐渐地失去用户的信任,核心价值正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