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并购频繁,尤其是上市文化企业的投资并购动作更为凸显,这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到底有哪些影响?如何较为合理的看待这种并购行为?对此,博大创投董事总经理曹海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并购问题,曹海涛的*个担心就是随着并购的风潮越刮越猛,做实体的老板越来越少,现如今能安下心来做实业的人越来越紧缺,好不容易几个优秀的实业企业家刚刚崛起,没等深扎本行业就急于扩张其他领域“做利润”,这是*的禁忌。文化行业本身就需要更多的创意和艺术功底,资本的浮躁只会和文化的初衷越来越背离。其实,企业家从做实业到做整合、做战略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企业家不断成长、成熟、做强、做大的过程。但如果这一过程过于催化加速就会造成企业本身优势的丧失。
曹海涛讲述,最近他遇到的文化科技类公司本身规模体量一般,但是老板居然大多急于募资去并购其他企业,“妄想”之后整体被收购,但问题是,这样一环套一环,最终的结果是公司从上到下都在玩资本,最终做实业的人将不复存在,“空心化”的企业太可怕了。曹海涛认为企业*跨领域并购时期应该是在战略发展确实需要,且已经引领原有行业发展的时候。
对于并购的高溢价问题,曹海涛认为,目前十几甚至几十倍的溢价,并购方给出的原因大多是“标的资产的估值较账面净资产增值较大,近几年业务发展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及利润规模快速上升,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等,但其实大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多种因素上的,而文化企业持续的爆发式增长是不现实的,无论是优秀的网络游戏还是出版作品、影视作品,爆发力是有,但快速增长的持续性都不长。
游戏行业是最近文化企业投资和并购的热点领域,抛开新产品开发失败的风险,游戏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在三至五年左右,现有游戏产品在未来几年达到生命周期之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呈现下降趋势。游戏之所以得到众多上市文化企业的热衷是因为其产业链的关联性以及其独特的利润想像空间。但是今年并购游戏企业尤其是手游领域,概念性炒作很明显,手游行业里的三九定律,即开发出来的游戏三成上不了线,上线的九成失败,如果并购的手游企业没有多款优秀产品作为利润支撑,这样的并购和赌博又有什么分别。
动漫行业的整合今年也初现端倪,但是动漫行业本身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领域,即使被大手笔的并购,主要也是借助其原有的影响力和内容扩大其衍生产品的传播和销售,过去几年不少风投一股脑的挤进动漫领域,做出来的很少,中国数字动漫排行靠前的几个产品不少也属于阶段性透支状态,但是动漫行业关键的问题还是原创性不强,且原创和播出的环节上大把烧钱。因此,动漫行业急需和播放渠道或者其他相关产业链企业整合,走出孤军奋战的困境。
电影作品更是有一个热点更迭的问题,今年火的是《新西游记》,去年是《泰囧》,前年是《失恋三十三天》,大前年是《让子弹飞》,制作班底和演员全无相同。当每一次本土电影单片票房冲破记录的时候,当中国电影年票房即将冲破300亿的今天,当我们看到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好莱坞梦工厂在上海合建东方梦工厂,小马奔腾收购美国**公司数字王国,我们就认为中国电影开启了并购时代?其实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电影的内容领域还是处于合作状态,并购方面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布局上,而电影产业链的布局并购恰恰是较安全的享受电影并购的突破口。
另外,由于商业模式的局限,加之企业今年成本的上升及应收账款逐渐增大等问题的显现,企业的利润和资产如何评估更加合理?利润虚高、现金流较少的企业如何评估?如果说今年是文化并购狂热的时候,未来三年就是并购问题迸发的时候,中国的文化产业必须经历这样尝试才能更清晰的找到更适合的发展之路,但是这个成长过程也必定伴随着阵痛。
曹海涛表示,民营文化企业并购*的风险是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老板的相处问题,不怕处不长,就怕处不好,中国的文化企业是民营资本进入较晚的行业,文化老板对资本的玩法及态度需要一个很好的融合过程。我们看到近期对影视企业的并购中,往往被投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一个导演或者制片人,先不考虑这个核心人物能力的问题,娱乐圈的“恩怨情仇”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今天比爱人还亲,明天可能比仇人还恨,之前无论是葛优退出华谊兄弟,还是冯小刚的微博发泄让华谊兄弟股票一泻千里,都明显看出对于某一个人的大手笔并购是需要后期无限“呵护”的,否则带来的只是空壳的投资,而这种呵护的效果就要看投资方老板的沟通能力和制度设计,以及被投资方核心人物的性格秉性和资本意识了,冯小刚的新书《不省心》,其实也正好衬托了做企业和文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今,*波民营文化上市企业的老板们年龄大多在50岁上下,虽然说寻找接班人为时尚早,但是老板们的冲劲已经日渐消退,年轻高管的接棒以及更迭都会对之前并购的企业领导的沟通和合作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
由于IPO的停滞,使得越来越多的准IPO企业在股东压力或者现金流压力等因素作用下积极寻找自己的买方,但是被并购方应该嫁吗?嫁给谁才更合适呢?曹海涛表示,最近不少上市公司都开始寻找重组并购的对象,做制造的上市公司转型做新材料,做出版的企业转型做教育,做水泥的企业转型做影视等等。同时,积极寻找买方的准IPO企业大多也是在赌,赌近期IPO不开闸,赌上市公司的股票大涨,赌自己嫁到“婆家”后互贵互荣。被并购的企业卖的时候不能只看嫁妆多少、溢价多少,主要关心双方的战略整合程度、合作默契,尤其是双方在一起之后“过日子”的时候,能否持续的使各自的价值不断通过资本市场去体现,即上市公司的股票持续的“给力”。
文化产业的大并购是一个趋势,与西方国家的发展类似,综合的文化娱乐集团将日益增多,文化产业的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也会日益多样化。影视和手游是2013年前三季度文化产业并购最为频繁的两个产业,而未来例如出版、广告传媒、互联网、设计等领域的整合也会更加明显。这种多元化的布局往往是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预测未来*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文化企业的并购潮虽然拉开帷幕,但不能被这股潮流冲昏头脑,并购有危有机,未来必经坎坷、必经教训、必经阵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