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曲艺生意经
据钛媒体报道,被称为“中国最牛的乡村富豪”的赵本山堪称国内曲艺圈的传奇式人物,其本人坐拥30亿资产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前不久,本山传媒位于沈阳的奢华办公大楼被媒体曝光,除了八卦之外,更令钛媒体回到对本山及其品牌价值的思索。从靠“笑料”攒起名气的一名喜剧明星,到规模30亿的本山传媒集团,是什么造就了本山在曲艺文化领域商业化的成功?
在沈阳出差期间,我的同事去看了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回来路上问他有何感想,他balabala描述了一些初步的现象或问题,我提炼整理如下:
1、 演员基本功和素质都很强,能力比较全面,不仅是唱歌、表演还有杂技之类的也都不错。
2、 敬业精神。演员没有懈怠,这一态度背后折射出本山的管理能力强。
3、 编剧的功力比较弱,对内容编排的重视程度不够;故事情节和内容单调,很多包袱太老,对白过分三俗。
4、 演员的舞台控制能力有待提高,观众不觉得有笑点时演员还“强行索要掌声”。
5、 演员之间的相互调侃中有些包袱有悖于基础伦理。
6、 可能跟地域有关,过分采用民粹主义表达爱国情结,煽动大家对日本人的仇恨。
7、 票价安排比较合理,(以沈铁文化宫剧场为例)票价50-200元不等,比较符合本地人招待外地朋友或外地游客自己消费的心理价位
8、 从观众的口音中初步判断,大约一半是外地游客,一半是东北本地的。
9、 由于场所问题和剧目编排问题等,声
光电等要素的运用水平还很初级。
10、普通工作日的上座率50%以上(座位数600个左右),还是不错的。
11、 应该是租赁了铁道文化宫来进行经营,从中看到老国有文化场馆的再利用存在机会。
12、 总体评价:演出水平不是很高,不甚理想。
不过,既然说见仁见智,自然是博主我有不同意他观点的地方。朋友对整个演出(即文化产品)的评价并不高,就此,我想提出几个不同观点:
首先,同事是在以中年文人的阳春白雪视角看世俗娱乐,不妥!也许刘老根大舞台确实有不少需要提高的空间,但这并不妨碍老百姓喜欢这种形式,更不能否定“二人转”是一种文化现象,至于是高雅还是低俗那是另一个话题,下里巴人的东西就该否定吗?都说郭德纲三俗,但若没有郭德纲,哪来的相声复兴?估计早就被那帮吃国家津贴的主旋律相声演员掐断传承的命脉了!且不说郭德纲还整理、拯救、恢复了多少段老相声和老曲艺作品!
从资本和商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和盈利水平才是最核心的。但这并不代表商人就不懂文化,我认为,反倒是商人最容易成为文化兴起的推手。没有美地奇家族的财富哪来的文艺复兴?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商人的逐利诉求、文化人的艺术追求和普罗大众的娱乐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单纯满足任意一方都会让文化产品跑偏,这样的文化产品也必定无法善终。
让我们回到演艺或者曲艺这个话题上,本山、郭德纲还是周立波不论哪种范儿,究竟什么才是一台好的演出?
围绕这个本源性的问题,我和同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顺便对国内几个典型的曲艺商业化运作案例包括赵本山、郭德纲、周立波等开始了一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曲艺类型其成功背后有着相通的内在逻辑,本山传媒是我们的*个研究对象。
细数本山传媒的九大业务板块 根据公开资料,喜剧小品演员出身的赵本山于1993年创办了“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不仅从事文化、广告、影视业务,还兼营煤炭、钢材、运输等传统生意,而后衍生出的本山传媒,公开介绍是这样的:
2001年,赵本山创造性地打开了“二人转”的娱乐蓝海;同年,出资20万元举办了面向辽宁地区的“赵本山杯首届二人转比赛”;2004年又举办了面向东北三省的“第二届二人转比赛”;2003年4月,赵本山以“赵家班”为班底,组建了辽宁省民间艺术团,并租下了可以容纳600位观众的沈阳大舞台剧场,从当年4月1日开始在这里演出二人转、小品、东北歌舞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