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8日凌晨消息,《今日美国》网络版周五刊载文章称,虽然业界人士正纷纷扬扬地谈论有关苹果公司闲置大笔现金的问题,但实际上该公司一直都在花费大量的资金。
文章指出,苹果公司并未将所持庞大现金用来提高股息、回购股票或收购公司,而是用来进行资本支出,其目的可能是确保自己能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和差异化特性,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以下是文章全文:
苹果公司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使其积累了数量庞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现金,大到令华尔街和华盛顿都不禁瞩目。
从政治方面来说,苹果公司一直都因利润庞大却几乎不纳税而备受指责;而在商界,华尔街则一直都在高呼苹果公司应该利用其高达1450亿美元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的现金去做些什么,如提高股息、回购股票或是进行收购等,而不是白白地闲置不动。就在上个月,美国财经网站Minyanville的西恩·尤达尔(Sean Udal)还指出,苹果公司收购黑莓将是明智之举。
但在这种有关苹果公司闲置资金的讨论中,有件事情经常都会被置之不理,那就是事实上苹果公司一直都在花费大量的资金,只不过并非是在人们关注的领域中花钱而已。
自推出iPhone以来,苹果公司实际上已经在资本投资领域中投入了约211亿美元资金,也就是用这些资金来购买制造机械和设备等。其中,单是在2012年苹果公司就花费了约80亿美元。在1月召开的一次电话会议上,瑞银证券分析师斯蒂文·米卢诺维奇(Steven Mulunovich)甚至指出,苹果公司的“支出几乎与英特尔相当”。
曾被《财富》杂志誉为“苹果公司分析师*”的投资公司Asymco分析师霍瑞斯·德迪乌(Horace Dediu)更是带有讽刺意味的指出,虽然苹果公司并未进行高调的并购交易,但实际上这家公司花费的资金“相当于每三年就收购一个雅虎”。在当前财年中,苹果公司甚至将其资本支出计划的规模提高到了100亿美元。但是,这些钱都到哪儿去了呢?
苹果公司首席财务官皮特·奥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曾在年初对此作出说明,称该公司在2013财年中将投资近10亿美元建设其零售连锁店,而“其他90亿美元则将花在其他各种领域中。我们正在购买自有设备,并将把这些设备放在合作伙伴的设施里。我们这样做的原始动机在于供应,但此外也获得了其他利益。我们还将扩大自己的数据中心处理能力,为所有服务提供支持……在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也将进行投资。这就是我们资金的去向”。
但即使在奥本海默作出解答以后,问题仍旧存在。正如德迪乌所指出的那样,苹果公司极高的资本支出水平“对于苹果公司在手机、PC或平板电脑领域中的竞争对手(如亚马逊、谷歌或微软等)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只有英特尔和台积电等“半导体巨头才能比肩”。
那么,苹果公司是否只是利用当前利率低下的环境购买大量的组装设备,然后租给富士康或和硕联合等公司来从中获利呢?
关注移动行业的博客Radio Free Mobile创始人、前野村控股科技分析师理查德·温德瑟(Richard Windsor)认为有此可能。他指出,苹果公司花费大量资金来控制自身供应链并不令人感到惊奇。“苹果公司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与诺基亚曾遇到过的问题相似,那就是当需要交付1亿台设备时,供应商需要具备交付这些设备的能力,而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随着苹果公司的迅速增长,该公司不得不对其供应链进行大规模投资,以确保需要1亿台设备时就能从供应商那里拿到手。”
但温德瑟同时指出,从苹果公司的增长轨迹和产品销售量来看,这还是不能解释为何这家公司会在今年提高资本支出规模。“苹果公司的增长速度已大幅放缓,因此没理由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来交付所有硬件。”
温德瑟认为,苹果公司正在将资金用于改善终端用户服务供应中的一个重大弱点。从智能手机用户最常见的活动(如玩游戏或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等)来看,许多活动都并非通过苹果服务进行的。也就是说,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不会使用苹果公司的服务,这对该公司来说是个大问题,从而促使其投入资本来改善自身服务。
温德瑟称:“这就是说,iOS平台的优势在于苹果公司善于向终端用户交付第三方应用和服务,而且能让用户容易发现和购买这些应用和服务。但到五年以后,当硬件变成虚拟社区,能让用户从每个平台上都可获得苹果公司一直以来交付的所有应用和服务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到那时,苹果公司赖以高价出售硬件的差异化魔力是否还将存在?”
温德瑟进一步指出:“这就是我认为苹果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自主开发和建设服务器农场以构建自身服务的原因所在,他们需要在五年以后硬件变成商品时保持自己的差异化特性。”
当然,关于苹果公司除了投资于生产能力以外还利用其所持庞大现金做些什么的问题,还有其他许多理论。苹果公司进行投资是否意在从铝转向液态金属材料?又或者,苹果公司进行投资是否意在开发新的燃料电池技术?
在德迪乌看来,无论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苹果公司将其资金用于进行资本支出都要好于用来收购公司。“利用资本来确保自己能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和差异化特性,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总要好过进行一项失败的并购交易,然后在几年后蒙受商誉减值损失。”(唐风)
.
21078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1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3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