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多宝再次向地震灾区捐款一亿元的消息甫一发出,立刻引发了社会热议。
网友“娱记-老邓”称,雅安地震,王老吉很忙,忙着捐钱捐物,忙着灾区救援,忙着追加物资,忙着灾后重建;加多宝也很忙,忙着哭穷,忙着造声势,忙着冠名赈灾晚会打广告,最后又华丽丽地丢出一个亿,把所有人都当乞丐和傻子耍。
网友“溜溜流年”也称,仔细回顾了下加多宝这次的捐款行为,如果说汶川地震你是真情实意捐款,那这次,加多宝*是利用灾难,营销灾难。欺骗公众的感情博同情!地震时候不捐款,自编自导自演,哭够了之后,捐了钱,还要别人说你伟大,这种卑劣的营销手段实在令人不齿。国人的情感不是用来消费的,请尊重我们的智商!
突如其来的一场地震,让四川百姓受难,也让世间百态尽得显露。有的企业赈灾很高调,包括*时间赴灾区、打着横幅捐钱赠物、买版投广告等,这使很多人开始质疑,是不是企业在“消费灾难”?这场关于营销和道德的大讨论反映了国人公益观的进步,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隐忧:很多人开始对所有的爱心高度怀疑,将所有的企业都捆绑到道德柱上一一审视。
这使得企业不得不伏下身段,力求做好事还要不留名。加多宝向扶贫基金会捐款一亿元之后,仅在其官方微博写下了寥寥数十字。面对“逼捐”等传言,也选择了不回应。加多宝的顾虑,正是目前企业赈灾困境的一种折射。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当时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他国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时,可以自己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再到官府去报销,并领取一定的国家奖励。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回国后既没有到处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和领取奖励。人们都称赞子贡人格高尚,但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了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为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领取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但你不拿回你抵付的钱,以后别人就不敢再赎人了。”
可以看出,子贡的行为成就了个人的小义,但却无形中提高了行善的标准,或者说是行善的成本,这使得后来的施善者必须向他看齐,否则就会为人诟病。
即便圣人如孔子,也知道什么行为应该被鼓励,才能有利于社会发展。然而,今天很多中国人依然以子贡的标准来衡量爱心的纯粹与否,宁认可不留名的一元钱,也不接受留了名的一万元,这种过高的道德标准让很多愿意奉献的企业瞻前顾后。
一位慈善人士指出,地震中确实存在“消费灾难”的现象,但如果仅以个别案例否定所有企业的爱心,显然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对此,也有网友对加多宝的行为表示认同,“捐1亿是作秀,捐了3亿还说是作秀,用一辈子去作秀,就不是作秀了吧!原本捐款就不是企业的本分。企业捐了,要为之叫好。企业不捐,也不应该诟病。捐多捐少,更不应该非议。”
同时必须看到的是,与某些人持有的动机阴谋论相比,难道不是灾民更为重要吗?只要对灾区好,企业高调低调又有何关系呢?与帮助他们活下来相比,道义的谴责难道不是其次吗?一位网友说,我们真正应该反对的是抱着双手质疑别人却没有伸出援手的人。
上述慈善人士认为,企业正在成为赈灾的火车头,对于那些正在身体力行的行善者,应该少一些苛责和道德审判,应该为他们的爱心叫好。对慈善动机的纠缠只能遏制慈善的发展,重要的不是慈善的动机而是慈善的结果,基于公益的营销与其他商业营销行为不同的是,它能够达到社会、公众、企业共赢,而不是企业单方面的往口袋里揣钱。
“我们要为捐5000万的苹果叫好,为捐100万的诺基亚叫好,同样也为捐1个亿的加多宝的叫好,更要为那个捐出两月乞讨全部所得的残疾流浪者叫好。他们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上述慈善人士说。
12448起
融资事件
5984.33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09家
企业
2453家
涉及机构
693起
上市事件
8.39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