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Flickr之殇:难逃雅虎黑洞 图片社区皇冠辉煌不再

如果Flickr当初没有卖给雅虎会怎样?惋惜也好,遗憾也罢,如今的Flickr已经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冲击下逐渐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小众网站。

一位Flickr用户在网站挂出的“Flickr已死”图片

  一位Flickr用户在网站挂出的“Flickr已死”图片  

  本周*的科技新闻莫过于Facebook斥资10亿美元收购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这个重磅消息在全球引发了轰动;不管是Twitter,还是新浪微博,都充斥着关于这笔交易的讨论。Instagram被视为创业奇迹和图片社交的胜利。

  在这场图片社交的喧嚣中,一个曾经辉煌的网站却无比落寞:Flickr。曾几何时,Flickr是图片分享领域的皇冠。这是全球*的图片社区,聚集着画质精美、内容专业的图片,吸引了*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是Getty等专业图片社的合作伙伴。

  对比Instagram的大红大紫,很多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如果Flickr当初没有卖给雅虎会怎样?惋惜也好,遗憾也罢,如今的Flickr已经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冲击下逐渐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小众网站。科技博客Techcrunch甚至在去年8月就撰文宣布“Flickr已死”。

  曾是图片社区皇冠

  2004年2月,加拿大夫妇创业者斯图尔特·布特菲尔德(Stewart Butterfield)和卡特里娜·菲克(Caterina Fake)夫妇在温哥华创办了Flickr。他们的公司Ludicorp原本打算创建一个大型多人网络游戏《永无止境的游戏》(Game Neverending),而Flickr只是一个游戏之外的副产品。

  创建之初,Flickr更关注于基于实时图片交换的多人聊天功能,而后随着图片存储需求的不断增长,网站重心转移至为用户提供图片上传服务。2004年正是数码相机逐步普及的时代,爱好摄影的互联网用户需要一个图片社区来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拍摄心得。Flickr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提供了更专业的图片服务,因而迅速发展成为最主要的网络图片社区。

  就在Flickr增长最为迅猛的时期,2005年3月,还是互联网巨无霸的雅虎斥资3500万美元收购了Flickr,网站也随之从加拿大搬迁至美国。这一交易当初被视为一场双赢游戏,布特菲尔德认为Flickr会在雅虎手中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而致力于提供全方位互联网服务的雅虎则希望借助Flickr提升自己的图片服务体验。

  加入互联网巨头雅虎之后,Flickr很快成为了全球*的图片社区。雅虎也逐渐放弃了自有的雅虎相册(Yahoo Photo),将Flickr定为自己的图片门户网站。Flickr的定位是提供*的图片分享体验,因而对上传图片的质量与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还将用户分为普通和付费两个级别。

  最初普通免费用户最初每月只能上传20MB的图片,随着数码相机像素的不断提升,这一限制已经无法满足质量精美图片的上传需求,Flickr随后在2006年12月将上限调整至100MB,同时取消了付费用户的上传限制(之前为每月2GB)。2008年开始,Flickr推出了视频上传功能。

  在Flickr的鼎盛时期,这里被视为最为专业的图片网站。全球主要摄影师都愿意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Flickr,通过Flickr授权给图片社与商业用户获取收入。而摄影爱好者会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分享到Flickr,与其他爱好者进行讨论。Comscore的数据显示,2008年*季度Flickr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超过4400万人,当时分析师认为Flickr估值至少在40亿美元。Flickr与雅虎财经一道,被认为是雅虎*质的资产,是最成功的收购之一。 

  移动互联网强势冲击

  但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兴起改变了一切。从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开始,智能手机在全球逐渐普及,拍照功能也不断提升。从最初的200万像素到目前主流的800万像素甚至是4000多万(诺基亚最新智能手机818),智能手机已经逐渐接近了卡片数码相机的画质,成为随身携带的相机。

  在手机拍照功能提升的同时,智能手机上种类多样的照片处理应用也给用户带来了个性化选择,Instagram、Camera+等应用的滤镜功能就是*的代表。普通用户不再需要像以往一样,用数码相机拍照后通过桌面PS软件进行处理,如今轻触手机屏幕就可随心所欲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Instagram应用推出18个月时间,注册用户量就已经突破3500万;而Android版应用推出仅一周就获得了500万用户。考虑到Android在全球拥有3亿用户(激活量),Instagram未来的增长空间更为可怕,保守预计其用户量年底至少将达到6000万。图片方面,在Android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前提下,Instagram目前每天照片上传量已经达到了500万张。

  另一方面,Facebook迅速崛起并在2009年成为全球*的社交网站。与好友分享生活是Facebook的核心理念,而图片无疑则是最重要的分享体验。与Flickr、Picasa等图片上传网站的收费模式不同,Facebook为用户提供了免费无限额的图片上传服务,鼓励用户将自己生活照片上传到网站,与好友进行交流。

  对普通网民来说,或许他们的照片并不具有艺术性和美感,但却是具体生活的真实写照。亲人、宠物、聚会、美食,这些平淡的照片背后是社交网站崛起的核心基石,他们渴望自己照片得到亲人好友的评论。Facebook目前活跃用户量突破8亿人,每天图片上传量为2.5亿张,去年图片上传总量已经达到了700亿张,市场预计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200亿张左右。

  相比之下,创建8年之久的Flickr目前(今年年初官方数据)全球拥有5100万用户,独立用户访问量为8100万人,照片总上传量不到100亿张,年增长10亿张照片,仅相当于Facebook 4天的增长量。但趋势比现状更为可怕,可获得的最近数据显示,去年12月Flickr美国独立用户访问量同比下滑了20%,降至1808万人(Compete.com数据)。

  理念定位的错误

  Facebook和Instagram或许不是*的图片分享社区,手机拍照的画质和艺术性也无法与专业单反相机相比 ,但手机拍照和便携分享带来的巨大潜能却是定位高端的Flickr所无法企及的。 在巨大的机遇和变革前面,雅虎依却固守着传统的互联网思维,而这也直接影响着Flickr的运营文化,没有适应这种需求及时做出调整。

  早在2009年8月,iPhone就已经取代佳能数码单反成为Flickr用户最常用的相机,如果手机算相机的话。官方数据显示,iPhone 4和iPhone 4S排在Flickr用户常用相机的前两位,其次才是佳能5D2和尼康D90。但面对巨大的手机拍照需求,Flickr和雅虎一直视而不见。

  Flickr在2009年底推出了Flickr官方客户端,两年多之后依旧只有简单的拍照上传功能,在Instagram大红大紫之后,Flickr客户端依然没有任何滤镜和后期处理功能,也没有效地将社交功能整合进iPhone客户端。而在苹果应用商店搜索Flickr,则可以看到更多非官方应用,更好地整合了Flickr的图片社区功能。

  在前期拍摄和图片处理以及后期的图片社交方面,Flickr移动客户端与Instagram的用户体验差别巨大。雅虎纵然陷入衰落,开发能力也绝不至于输给Instagram的两个创始人。对移动互联网新需求的漠视才是雅虎一步步将Flickr推向衰退的根源。

  而Flickr自身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网页多年以来一成不变,新添功能寥寥无几,极少主动根据用户需求做出变化,主页显示图片也没有贴近用户的社交需求。在社交的市场大需求下,Flickr用户不断转向Facebook等更具有社交功能的免费图片服务。

  Flickr负责人马修·罗滕伯格(Matthew Rothenberg)去年年初的一席话似乎折现出了Flickr衰败的原因。他当时表示,自己并不担心Facebook,“我们尽可能地提供*的用户体验,确保我们的用户感到满意,相信会有更多用户使用Flickr。”罗滕伯格说。

  谈到当时迅猛崛起的Instagram时,罗滕伯格称,Instagram让手机拍照变得很有趣和方便,就好像是玩具相机,但用户终会把图片上传到Flickr上。“我们不需要关注占据每个智能手机的应用端,因为有诸多不同应用都可以实现Flickr上传功能”。他还称,Flickr的最终目标是让用户重新拾起数码时代之前分享照片的那种简单快乐体验。 

  雅虎的吞噬黑洞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近年来的雅虎似乎是一个无情的黑洞,买入的优质资产进入雅虎家族之后都会陷入衰退,2006年斥资2000万美元买入的社交书签服务Delicious在雅虎手中每况愈下,到去年下半年只剩下不到100万用户,最后出售给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陈士骏曾对新浪科技表示,交易价格“自己都不好意思透露”。

  Flickr的情况好于Delicious,但同样令人惋惜。2008年6月,Flickr创始人布特菲尔德夫妇宣布离开雅虎,重新进行视频游戏领域创业。他解释离职原因时说,雅虎并未提供Flickr发展所需的资源,这家公司严重的官僚作风导致决策缓慢。他后悔将Flickr出售给雅虎,“我们错过了很多机遇,如果Flickr自己融资并保持独立的话,(情况不会是现在这样)”。

  对比谷歌收购的Youtube似乎可以看出差距。谷歌2006年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之后,Youtube一直作为独立部门继续留在原先总部San Mateo运营,而谷歌只提供战略规划与资源支持。Youtube的一位员工对新浪科技表示:“员工可以感受到Youtube是谷歌最重要的一项资产,享受和谷歌总部员工同样的优厚待遇,但同时也保留了作为独立部门运营的进取心和激励”。

  而Flickr和其他优质资产并入雅虎之后,似乎就陷入了雅虎的泥潭。高层不重视,员工失去进取心;业务决策缓慢,无法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缺乏资源支持,被迫套上盈利枷锁。而雅虎持续多年的低迷业绩和不断的负面新闻也沉重打击了Flickr员工的积极性,优秀员工不断跳槽到其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曾经最酷的Flickr也变得像家长雅虎一样变得死气沉沉。

  去年年初开始,业界就传言雅虎可能会出售Flickr,而雅虎首席产品官布莱克·埃尔文(Blake Irving)与Flickr首席架构师卡尔·亨德森(Cal Henderson)分别否认这一消息时都着重强调了Flickr的盈利能力。非常明显的是,雅虎高管极少在公开场合提到Flickr,更没有公开亲自使用Flickr来表示支持。

  在谷歌多年填补Youtube亏损不断投入换取未来的同时,Flickr却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盈利压力。雅虎的财政危机使得公司无法为Flickr提供更多支持,Flickr必须实现自负盈亏才不至于被雅虎所抛弃。过早背负盈利压力是MySpace在社交网站败给Facebook的重要原因,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Flickr身上。

  雅虎一直在努力推动Flickr实现盈利。Flickr对普通用户设置了图片上传限制,而要继续使用就需要交纳每年25美元的费用。此外,Flickr还通过网站广告以及与Getty等图片社签约的方式来获得收入。相比较每年获得的几千万营收,Flickr失去的却是社交网站的发展机遇,将市场和用户拱手相让给Facebook或是Instagram。

  出售是*解脱

  不可否认,Flickr对摄影爱好者而言依然是最专业的图片网站,图片艺术性和整体质量也明显高出Facebook或是Instagram,不少图片已经达到了杂志级别。 但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双重冲击下,Flickr在网页端图片分享体验不如Facebook,在移动端又将市场拱手让给Instagram,滑坡也是无可奈何。

  Facebook宣布收购Instagram之后,Twitter上有个转推很广的帖子说:“拿着Facebook的10亿美元,Instagram那帮家伙终于买上单反,以后可以发图到Flickr了,Instagram就留给Facebook的脑残女们上传鸭子嘴大胸照去吧!”话虽然偏激,但却可以体现出Flickr用户高人一等的心理。

  只可惜互联网的市场永远属于 “平庸”的大众,智能手机取代专业相机成为主要图片来源的趋势已经无法取代,Facebook收购Instagram也正是看中了后者在移动图片领域的强劲潜力。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4月刊统计,去年美国有37%的照片来自拍照手机,而到2015年这个比例将会超过50%。

  Stifel, Nicolaus & Company分析师乔丹·罗韩(Jordan Rohan)认为,社交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核心,这是Facebook成为硅谷新贵的主要原因,而雅虎与Flickr却没有能力推动他们的服务适应时代的需求。而Facebook收购Instagram之后,实现了从网页端到移动端图片社交的全面主导优势。

  另一个不可小视的力量来自Pinterest。今年3月,图片社交网站Pinterest的网页访问量达到了1.04亿次,仅次于Twitter的1.82亿次排名第三,Facebook以70多亿次访问量遥遥*。这家推出两年的网站可以让用户将其他网页的图片以图钉(Pin)的方式钉在Pinterest网站上进行分享和社交。

  与柯达破产时忠实用户一片惋惜相似,如今的Flickr已经逐渐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小众社区。曲高和寡,却又苦苦寻求盈利以求生存。或许对Flickr来说,*的解脱就是被雅虎出售,寻找一个有决心和资源支持其继续发展,同时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新东家。谷歌已经将Picasa与社交产品Google+整合,他们还需要Flickr吗?

  Instagram被收购后,一位Twitter用户不无伤感地说:“希望Facebook好好对待Instagram,不要像雅虎那样扼杀Flickr”。曾经的图片社区皇冠 Flickr,在雅虎的黑洞中日益衰微,一如昔日的MySpace和Friendster。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浪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